ALANTAO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正文

2015大溪地 TAHITI 游记六

(2015-07-22 21:22:14) 下一个
 
1.奔赴茉莉亚岛

    2015.7.10.星期五,晴天,下午大溪地上空有云,2129度。

早晨700出发,半小时后抵达码头,从转盘到售票处是一条单行线,我们处在逆行态,老伴儿自己走过去,我推着车随后,行人冲我微笑:这冒傻气的游客,竟然不知道码头入口在哪里。

750办完一切手续,排队上船时,随手拍下码头场景:一艘法国军舰驻靠泊位,想必是刚刚到达或恰逢什么节日,身着礼服的官兵,纷纷在悬梯前留影,彼此寒暄后,有几位精神抖擞地上了岸。几辆摩托陆续到来,有车手从容地在票本上撕下一张票,放到车座上的头盔里,有车手慢条斯理地卷上一只烟,他们显然是经验老道的当地人,或某酒店厨子,或某出租行司机。

胡猜乱想之际,轮渡靠上码头,只见两位船员把一只诺大的,装满酒店床上用品的铁笼拼力推出舱门,铁笼在惯性作用下,以不可思议速度沿渡桥下滑,前面一位哥们在铁笼即将冲入人群的霎那间把住铁笼,一个90度转弯,庞然大物嘎然而止。坐渡轮回来的时候又看到几位船员在重复着奋力拼搏和力挽狂澜的冒险动作,这应该是他们每天的例行差事。老伴儿甚是不解:既然每天不停地重复,为什么不把流程机械化,或改进渡桥和铁笼装置?对比之下才明白,在新西兰不管什么重体力工作,你都会觉得工人总是悠闲自在,甚至是“懒塔塔地”,其实背后有强大的技术支援。我对岛上的酒店用品要轮渡清洗也不理解,难道岛上没有专业洗衣房?最起码大酒店该有。

汽车陆续地转过一个直角进舱,一位姐姐,抹了几次才入得舱门,这景象也很让人纳闷:既然要轮渡汽车,上下船的设计就应该是安全且方便,从引桥到舱里,几乎没有车能一次进入。看着大大小小的车在不到一个车身长的地方抹来抹去,老伴儿先晕了。我们进去后也不能利索地达到指定的旮旯,幸亏一位船员接过摩托,熟练地把车推到指定的位置。

825开船,甲板上人声鼎沸,看来都是游客,放着舱里的位子不坐,跑到甲板上吹风。一群年轻人兴奋地吵吵嚷嚷,一听就是美国人。老伴儿说:在这里能听到英语居然有一种亲切感,我倒是觉着他们旁若无人的喧哗,显露出一种美国式的无理和傲慢。

茉莉亚(MOOREA)岛离大溪地只有17公里,是向风群岛的第二大岛,称为“大溪地的姊妹岛”。我每天都在阳台上拍它,看它陡立的奇峰,在云雾中、在蓝天下、在晚霞里的千姿百态。据悉,岛上地形起伏,八条深谷由一点向四周辐射,有“章鱼”岛之称,由于凹进陆地的两个海湾,把岛子筑成“心型”,又有“爱情岛”之雅号。岛上常住人口一万,面积约134平方公里,最高峰MONT TOHIVE’A海拔1207米,环岛公路长70公里,小摩托车将在这里创造辉煌。

900靠上码头,我们在舱里骑上摩托,脚没沾地就沿逆时针方向开始环岛。


2.环岛仙境游

一上路就有种清新感!与大溪地岛风格截然不同,修缮很好的路上很少车辆,椰影在路中间摇曳,偶尔出现的民宅,也没有破旧感,篱笆、草坪修缮的很有品味,有回到新西兰南岛的感觉。

没出去多远就开始爬坡,半山腰有一座瞭望台,站在这里远眺,一条白色的浪花链,把碧绿的泻湖,深蓝的大洋隔开;远处的大溪地岛及一线浮云,为湛蓝的天空和深邃的大海筑起一道边界;山脚下,建在泻湖中的一幢幢草屋,像碧海里盛开的一朵朵茅草花,似绿草地上成熟的一颗颗圆蘑菇。天气好的让人不可思议,虽烈日炎炎但总有树荫陪伴,凉风拂面。

没什么具体目标,原则上发现景点就弯进去转一圈。车子沿山路滑下,PK10岔上坑洼小路,颠簸了10多分钟到达一处绝美海滩。几位比基尼姑娘,在耶影空隙的阳光里沐浴,几个小童,唧唧嘎嘎地在浅湾戏水,海角处就是刚才在山顶看到的草屋酒店。在海滩徘徊巡视,清澈的绿水告诉我这里很少珊瑚礁,不适合浮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成群的蚊虫,沙滩上娇嫩的妹子它们不骚扰,偏偏喜欢外露皮肤很少,且喷涂许多驱蚊剂的黑肉,也许它们是爱情岛的母蚊子,我这坨黑肉太帅,血太甜,不敢久留,带着几处爱情岛的红点点,狼狈逃窜。

原则是遇到景点就看,但实际情况往往有差。错过高尔夫俱乐部情有可原,但不知为何竟错过了机场,据介绍机场附近是浮潜圣地。行至COOK’S BAY,正讨论错过机场的原因,左手边一个桔色路牌一闪而过,这次不能再留遗憾,马上掉头,返回路口拐进山谷。

眼前出现一幅童话:一股股青烟在芭蕉丛中飘渺,为山谷披一缕薄薄青纱;红公鸡骄傲地率领着它的家族,从容穿过车道;一幢幢屋顶稀稀落落地撒布在谷底;小童领着小狗在树荫下嬉戏;小路沿着森林隧道,穿过青翠峡谷,引你盘旋上山。

山路很多急弯,我小心翼翼地操作,慢慢地增加海拔,不知什么时候,水泥路面被红土路取代,路况越走越差,不知路有多远,不知路向何方。正犹豫不决,发现路边停一辆轿车,老伴儿上前询问,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子,从车里找来笔,拿着我们的地图,耐心地用断断续续的英文为我们详解:这条路通向山顶瞭望台,有一段约两公里的泥路非常难走,你们这种轻便摩托不行。老伴儿说我们可以步行,他说走完两公里红土路,还要走很远。你们最好从另一条路绕进去,车可以一直开到山顶。

说话间,一辆皮卡驶过,车斗里坐着一位姐姐和七八个孩子,随着车身的颠簸摇晃,她们舞动着双手,唱着与颠沛相符合的曲调。这就是岛国风情:高兴时唱,苦恼时唱;遇到困难时唱,遇到刺激时也唱;孩子唱的激情,老人唱的有韵味。他们是毛利族的分支,在我看来,她们唱歌的细胞似乎更丰富些。

看来这里是留给越野车寻求别样刺激的。按照老先生的指点,我们原路返回。

    路遇希尔顿酒店,与保安招手示意后长驱直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到海滩需要穿过酒店大堂,觉得麻烦,任性而去。离希尔顿不远,大约在OPUNOHU BAY中段,遇一处公共海滩,椰林中一片喧哗,有学生在这里游玩。我们把车子推到海边,打眼一看,离岸边不远,翠绿的水中现出一片片黑黝黝的阴影,那是珊瑚礁的特征,我们浮潜的挚爱。

还是我先下水。珊瑚礁与大溪地无异,热带鱼的种类数量也相似,我又往深水里游了一段,水下没了水草,没了礁石,呈现眼前的竟然是一片白花花的碎珊瑚,显然这里曾经是一片茂密的鹿角珊瑚林,如今变成一片坟场,像好莱坞大片里描述的世界末日,有点反胃。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上天入地的方便,可代价确是物种的大量灭绝。谁也阻挡不了文明的脚步,但文明是否一定要伴随那些,见证过生命进化的地球物种离我们而去。

老伴也下水了。这里和大溪地PK18相似,但不同的是这里居然有小丑鱼及活体珊瑚,让人兴奋不已。公共浴场,这么浅的水里居然有活珊瑚,真是世外桃源!我们浮潜已经相当有经验了,但这里的浮潜区域很大,第二次下水想再看一眼活珊瑚,竟然没有找到。在海滩上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看学校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跳集体舞,做一种类似于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看一个个家庭在树荫下野餐,虽然这里没有蚊子小姐的骚扰,但时间所限,没有淡水净身就匆匆上路。

在海湾尽头找到老先生说的另一进山路口,沿着Z型盘山道往上走了好久,到达小岛最高的瞭望台。如果说小岛形状似一颗心脏,我们现在所处位置,就是心脏的中心。虽然有野鸡相伴,但三面陡立的山崖,还是给你重重的压迫感。极目远眺,一座尖锐的山峰两侧,有两湾深入小岛腹地的绿水,那就是我一再提及的COOK’S BAYOPUNOHU BAY,它们犹如心脏的左右心室,恰似章鱼的一双碧眼。

沿着小路下山,路陡慢行不在话下,只是那道道急弯,给只有几小时驾龄的我极大考验,不至于下车推行,但趁着路上没车,尽量拐大弯,所以每到急弯处,老伴儿都会前顾后盼,大喊:“没车!”。我则慢悠悠地把车绕到最左边右拐,绕到最右边左转。

离山顶瞭望台不远有一处平台,显然是个景点,上山时没停,现在下来看看。小广场显然是一只公鸡的地盘,它警惕地窥视着我们。这里有一个看板,画着一张地图,一条森林步道,把几座石头砌成的长方形台子连在一起。有法文介绍看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食人族摆放战利品“人头颅”的祭坛。

下午1:00下山,还有三分之二的路没走,速度明显加快。不想再浏览景点,但路边一尊类似毛利人手法的巨人雕像令人瞩目,这里还停了几台游览车,我们也下来凑个热闹。这是个颇具规模的路边餐馆,游人在阳伞下把盏冷饮;海滩上有日光浴的妹子,也有大腹便便的叔叔;水晶般透明的泻湖里,泡着几位臃肿的爷爷、奶奶。老伴儿在岸边趟水,竟然在半尺深的浅水区,发现活体珊瑚!我由最初的惊喜变成隐隐的担忧:为什么在珊瑚濒危的今天,它们能如此频繁地出现?生命力如此之强,会不会是珊瑚中的鼠类?我甚至想象了一幅恐怖场景,在人类消失的某一天,地面上只有老鼠横行,海里只有这种珊瑚泛滥。老伴儿说:即便如此,它们的存在也是好事,证明这里的水是纯净的,这里的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更何况,它们为小丑鱼及它的小伙伴,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200离开最后的景点,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成为常态,在路上,竟然完成了一次超车。

300与渡轮一起进入码头湾。

 

3.渡轮抒怀

谁说大溪地时间不严肃,我们与渡轮同时进港,20分钟后,船已经离岸,回程的人们显然不再激动,甲板上只有我和一对恋人,傻傻地站在那里,望着大海发呆。

风有些凉,泻湖边的浪涛汹涌,造礁珊瑚已经死亡,泻湖不再滋长,而海浪却无时不刻地在侵蚀。也许有一天泻湖将不复存在,大洋的能量将直袭小岛心脏;也许有一天泻湖边出现一道挡浪坝,文明把泻湖纳入襁褓。泻湖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南太平洋的瑰宝,它没有子孙后裔,消耗的只是自己。真想为泻湖做点什么,但能做什么,不得而知。

大溪地越来越近,岛上的道道青烟,为她罩上一层淡淡的青霾,像少妇脸上一缕愁容,有爱的含蓄,亦有情的忧伤。岛上有一种焚烧花园垃圾的习惯,他们世世代代如此,不知外面的世界,有许多地方,已被雾霾困扰得不可终日,全方位污染已经让地球人吃尽苦头,地震、洪水、干旱,每年不确定谁来,但年年都有灾难:30年不遇,50年不遇,有记载以来不遇,写手们不知道还有怎样的手段才能贴切报道。大溪地身处世外桃园,淳朴民俗可以延续,但某些陋习政府有责任促其改进。虽然了解当地政府的许多不作为,但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想必众多有识之士注意到此类问题,愿室外“天堂”永葆纯净、纯洁。

445回到大溪地,生鱼、啤酒、泡面已成常态,日落上床已成惯例。

 

 2015.7.23.於奥克兰

 法国军舰
渡轮甲板
到此一游
草屋酒店
椰林沙滩
摩托骑手
仙境峡谷
峡谷人家
海滩椰林
祭坛森林
发现活珊瑚的浅水湾
不和谐的青烟
泻湖边界
候船大厅
回到大溪地
准备出发
草屋酒店
沙滩女娃
浅水湾的活体珊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