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文革十年,对我而言,前几年是最不堪的。父母都被抓了。游街示众有你的父母,满街大字报有你的父母,学校里少有人搭理你,连平常上学,你走这边,你的同学就走那边。。。
那年月没电视没电脑,就连喜欢的书也烧的烧禁的禁,不能看了。窝在家里的日子,我几乎天天就看一本书,靠它度过恐慌孤独,靠它得到充实快乐。
什么书呢?
你们一定猜不到——是地图册。一本《世界地图册》,32开,横着翻看。白皮黑字,上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目录排列按照革命标准,首先是咱大中国,然后亚非拉在先,欧洲北美在后。当然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国界还是规规矩矩不能更改的。
翻地图的乐趣不但在于清楚每个省每个国家的位置,还在于你每看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地名就结合我可怜的历史地理知识,想象那里的样子。当然首先是中国,一个省一个省的看过去,那里有什么样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然后做计划,我先从哪里出发,再到哪里。沉浸在其中,就忘了时间忘了痛苦。
那个时候虽然交通不够发达,家家钱袋子都很瘪,更没有旅游的概念。小小年纪也不像今天的熊孩子如此见世面。但是好歹我用自己两只青春少女的大脚从东北走到北京,再加上从小是在内蒙古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长大,所以中国地图上的北面一条线,大公鸡的脊背——黑吉辽河北北京内蒙古还是粗粗走过的。
接着就开始看世界地图,一个洲一个洲的看,特别是读过的外国名著的国家,主要是欧洲,主要是苏联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这几个国家包括主要城市的位置就是那个特殊年代记住的。
渐渐地看地图又上一个档次,要周游世界!每个国家最值得看的历史,最好的风景,怎么飞过去,路线怎么制定最经济,真是其乐无穷!
第一次周游的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我先生在瑞典读书已经将近4年了,国家终于允许配偶探亲陪读了。我选择了火车。当时多数家属都选择坐火车,便宜啊!可是对我而言,地图上那些国家那些名字蒙古苏联波兰东德西德丹麦瑞典。。。这一路都活了,真是兴奋极了。
在瑞典的时候逛书店,忽然发现有打折的世界地图册,又大又厚精装硬皮,比我软塌塌的32开本的薄册子高尚多了!虽然已经半价,对当时穷了吧唧的中国学生而言还是很贵的,我犹豫了半天,还是不顾先生像被割肉一样的目光买了下来——
看地图,还让我染上一个毛病,一见人就喜欢问,你是哪里人啊?人家告诉省份还不甘心,穷追猛打地非要问是哪个城市哪个县才罢休。当然,接下来我会说,你那里有XX历史名人啊,你那里自然风景独特啊,一番话下来,很能收获好感呢!而我记住一个人的方式,包括现在国内刚来的留学生,也常常是“这个西安小伙,那个厦门姑娘”。。。
无论如何,看地图买地图还是很经济省钱的。可是看了地图后勾出来的旅行欲望就不太实惠了。遵照“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消费原则,在国内工作时,只要到外地开会出差,我一定做好功课,顺便将周围“扫荡”一圈,虽然有假公济私之嫌,但是年复一年,我也算“走遍祖国大地”了^_^
到了北美,发现读图本领又上一层楼,九十年代没有GPS,不能古狗,全靠地图的伟大指引四个轮子的车才能保持正确方向。这时候我迅速读图的能力就派上用途啦。说老实话,跟别人不敢比,跟书呆子先生比,读地图的水平绝对在他之上。
如今,静心读地图越来越少了。但是它早就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印记。只需要偶尔擦拭,拂去岁月的灰尘,立刻就光灿灿亮闪闪,让我回到那简单又纯粹的快乐了。
书是最经济的消费品,也是人最苦闷时的良伴。
我家里几乎没有带字的东西,每年发语文教材时一气就读完了。后来知道借红五类家的书看。
恨那个时代!!!
我也喜欢地图册,两个大盒子满满的各州各市地图。我不认路,自己出门的话,要把地图翻来覆去看好几遍。
记得第一年到美后看过几次,里面有些地名翻译令人感叹!
记得看到”坎姆布里奇“(不记得是具体那几个字)时,似乎说这个地方在麻省,那里有名校,我奇怪以前怎么不知道这个地方......?
你试试翻到麻省那几页看看!
感叹前辈人名地名翻译水平之高! 感叹文革后翻译之粗制滥造!如后来的“常凯申”. "双鸭山"! :)
家里有个女儿的地球仪,现在都用GPS,让人怀念的地图的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