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踏上学琴路正好是他六周岁的时候。先是在离家最近的地方找了个老师。第一个老师给孩子两个特别教益之处,一个是练习少儿版《Hanon》。这个版本只有标准版的前20首。练Hanon的好处是相同音型在上升下降中不断重复,使两手十指得到均衡发展。有一次看老版的电影简爱,发现在夏洛蒂的那个时代,简爱教罗切斯特的女儿弹钢琴也是用的Hanon,不得不令人感叹西方音乐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
第二个收益是很早就开始练习巴赫。刚开始学习不到两个月,老师就要他在练习入门教程的同时尝试巴赫,而且是比较难的 Invention(创意曲)。创意曲是巴赫复调音乐的典范。左右手旋律在不同层面上交织发展,有对比又有对称,如首饰般精美,又如建筑式对位精确。孩子的十个小指头一个小节又一个小节向前爬行,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总算啃下来两首曲子。在不同的场合下弹奏总是获得满堂喝彩。这点来之不易的成功极大鼓舞了他的自信。而且相比之下,初级教材中的曲子就非常容易。很快就从入门跳到了2B. 这样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巴赫难度大而浪费时间。
跟第一个老师只学了一年。老师的专长是爵士和蓝调。看着孩子已经起步,老师就把很多时间用在蓝调上。蓝调音乐具有大量不稳定和弦和飘忽的节奏。而我们坚信学好古典才是硬道理。这时机缘巧合遇到的州立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授愿意教我们孩子。教授走的是古典路线。我们毫不犹豫就换了老师。
教授要孩子继续练习Hanon,入门教程升级到3A. 另外又选了两本高级别的教材。教授果然是学院派的,特别注意指法的正确和弹奏的清晰准确。孩子在家练得好像还不错,到了回课的时候总是能挑出毛病。主旋律容易掌握,最大的问题在错读左手和弦。和弦三个音符中有一个弹错,不是专业人很难听出来。每个星期一次课60分钟,常规是先复习两周前的曲子,然后给上周的两个曲子纠错,再布置新曲,指出难点,示范演奏并录音。
每堂课都会留出10分钟给儿子作即兴弹奏。一般教授弹左手和弦要求儿子弹旋律。有时侯也会交换位置。有一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双手弹出一首钢琴小品,要求全曲由三段组成。儿子先是说要作一首《snow mountain dragon》(雪山龙),但是想不出三段。然后孩子说要作一个《Dragon Family》(龙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正好三段。爸爸是白键,妈妈是黑键,宝宝是白黑键揉杂而成。回家在钢琴上用了18分钟尝试了几个不同的元素之后。三段曲子一气呵成。
有没有听出龙爸爸的古怪,第一段快结束的时候出现了龙妈妈的动机。第二段龙妈妈莲步轻摇,走过三月的江南烟雨。最后是第三段,龙宝宝将然出世,摇头晃脑蹒跚而行。
在孩子琴龄就要满两周岁的时候,完成了六本教程的学习(图片中左起前六册),又迎来了新的巴赫,巴赫的Anna megdalena's notebook。 依然是巴赫的一贯风格,但是比Invention容易很多。教授说单纯以弹奏水平而言,孩子的发展已经比平均水平快了两年。孩子的钢琴虽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是看着他稳步前行,而且一直保持对钢琴的兴趣,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的心理,多少得到了回报。
有人说他五岁就能背下白居易的《琵琶行》,到现在最大的好处也就是睡前背诗哄孩子。有人说他五岁开始练琴。不仅一无所用而且还留下儿时被迫练琴的心理阴影。作为父母,既要督促孩子成长,又要保护孩子成长的热情,这确实需要智慧。但是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换取的。有用之物价值都有是限的,无用之物的价值到有可能无法估量。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人类的美好愿望大多是世代相传的。澳大利亚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成年人因为一生未能掌握一种乐器而后悔。而正在学习音乐的孩子只有20%。如果忽略社会时尚和审美情趣的变迁,不在乎音乐的人只有10%。我们在很大程度避免了孩子重复他们父辈的遗憾。
谢谢夸奖。他倒是有make music的愿望。偶然也有灵感。但是要他重复一遍完全不可能。所以我用的是原始录音。不知道10年后他能不能把这段曲子写成一首真正的钢琴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