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一文的5个错误

(2021-09-26 21:11:03) 下一个

大号蚂蚁《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一文的5个错误

杨别青

大号蚂蚁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的短文,网友枫林晓评论说"这篇文章如果不提人工智能。就是四平八稳的真知灼见"。

在我看来,文章有许多根本性的错误。疫苗应该不是大号蚂蚁熟悉的专业,因为四段话共772个字中他的错误比比皆是,现在例举几个方面:

1. 错误之一,前后自我矛盾

第二段文中说“深究疫苗理论却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疫苗从来就不是放感染防传播的。”,但第三段就声称“因为科学来讲,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放感染防传播”,第四段又说:“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

文章题目的一个关键词是“疫苗理论和理想”,那么我不禁要问:理论上疫苗有无防止感染或者防止传播的可能?”“绝大多数疫苗”和“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是矛盾的。

2.错误之二,防止感染和防止传播理论的理解错误

防止感染和防止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物学上的感染指病原体进入细胞或进入个体的体腔内面(皮肤,粘膜等)。传播指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新冠疫苗能否防止感染目前尚不明确,有争议,但后者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大大降低呼吸道的原始新冠病毒荷载量,从而降低了传给他人的可能性,但最新的变种德尔塔型的降低却不那么明显,所以传染能力更强(R0=7)。

灵长类动物主要有五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即IgG(70-85% 、IgM(5-10%)、IgA(5-15%)、IgD(1%)和IgE(<1%),前面三种起主要作用,前两者存在于血液中,IgA是分泌性抗体,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表面(见图)。血液中IgG和IgM水平决定能否预防得病(出现症状),分泌性抗体的水平决定能否预防感染(进入细胞或穿过腔道粘膜层)新冠IgG持续时间还不清楚,但至少肯定可以长于6个月。分泌性抗体IgA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理论上,只要疫苗能够产生足够的IgA就可能防止感染。一个例子是母乳哺育的婴儿在6个月内腹泻较少,因为乳汁中的IgA可以中和引起胃肠炎或腹泻的儿童轮状病毒

已经有动物试验证明新冠疫苗产生了IgA,是否足以防止感染及持续时间多久有待更多的数据。

3.错误之三,杜撰目标进行攻击

文中说“当初新冠疫苗刚出台的时候,从公众到厂商,都认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传播的。”

实际上的情况恰好相反,美国最早获得紧急使用许可的三家疫苗公司,每一家都很明确的说是防止生病或防止出现症状,没有一家说防止感染,否则就会被人起诉。我在跟帖中请他说出哪一个厂家,他没有回答。

文中声称“砖家政客出于安抚费拉民众的目的,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过去了。可惜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没这方面的经验吗。但是后来越打疫苗疫情越严重,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强推疫苗,就居心叵测了。就不仅仅是打着科学反科学的问题了。而是图财害命,损人利己的问题了。”也是没有依据。

4. 错误之四,罔顾抗体6个月后水平下降的事实

如果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那么也许可以认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并非是疫苗严重衰退的结果,而是疫苗从来就不那么给力。或者说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许比现在观察的半年多会长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导。”

已经报道的多篇科研论文证明无论辉瑞或莫多拿疫苗产生的抗体6个月后水平都下降,辉瑞疫苗比莫多拿疫苗降得更快。这是可以预期的结果,因为辉瑞疫苗的mRNA用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30ug,100ug)。

数据表明防重症方面疫苗的作用特别明显,重症发生率大概降6-15倍。

5. 错误之五,说”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变异突破能力更强,就把疫苗的本质给揭穿了。“

新冠病毒没有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特点是学习能力,病毒并不具有这个特点。学过生物的人应该知道,复制的时候RNA病毒没有DNA病毒那么强的纠错能力,所以每次传代都会可能产生错误,这不是病毒主动产生的,而是自发突变加上选择导致的结果,由于病毒频繁变异,原先的抗体效果就会下降,属于RNA病毒的流感病毒变异性更大,所以每年需要打不同的疫苗。

这也是一些国家强制社会群体打疫苗的理论基础,目的是减少恶性突变的发生几率以及尽快终止疫情的迁延。没有一项医学措施或公共卫生的手段是完美的,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没有永远最好,只好选择目前较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虽然该网友可能做过一些实际或网上研究,但术有专攻,任何人离开自己熟悉的邻域发表评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逻辑和辩才素养很过硬的崔永元也会在转基因的问题上跌跟斗。文章可取的是第一段的最后所言”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学,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和探索。“

一般专业的问题需要5年以上的研究生训练和知识积累才能不说外行话,而关于新冠病和疫苗,要求更高,因为涉及医学、公共卫生、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譬如,闫丽梦质疑中国政府的新冠的许多做法,她虽然是湘雅本科,南方医科大博士,港大博后,《自然》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但专业基础训练不正规,知识积累不够,除了一些外行话,到目前还没说出支持她结论的依据或者经得起同行专业人员认可的质疑。

所以不说外行话有的时候比发高水平文章更难,不太了解的话,能够做的就是可以讨论,但不熟悉事情上少做言之凿凿论断。

2021-9-26

注,插图来自https://ruo.mbl.co.jp/bio/e/support/method/antibody-isotype.html

 

附原文,

新冠击穿了疫苗理论和理想

很多人崇拜疫苗,甚至不惜攻击谩骂不迷信疫苗的人,自以为是信仰科学,其实是信仰经验。实际上,信仰本身就代表了不科学,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和探索。

在过去几百年,疫苗实践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效果总体而言远大于副作用。形成了中国房市永不到的历史经验。但是深究疫苗理论却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疫苗从来就不是放感染防传播的。因为绝大多数疫苗都是注射后产生抗体,实际上就是模拟感染以后的反应。越过了皮肤黏膜等几道外围的防守层。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感染以后,才能激发疫苗抗体的作用。只不过以前的病毒没有那么强的感染性,在人体产生明显症状之前就已经抗体生效解决了。也就是所谓的无证感染。

但是新冠病毒有人工智能,变异突破能力更强,就把疫苗的本质给揭穿了。当初新冠疫苗刚出台的时候,从公众到厂商,都认定疫苗是可以放感染防传播的。疫苗一打,万事大吉。但是现实很打脸。因为科学来讲,疫苗从来就不可能放感染防传播。之所以有放感染防传播是因为以前基本打了疫苗就都是无证感染,传播性也不强,效果上不深究近乎防了传染。但实际上不是的。砖家政客出于安抚费拉民众的目的,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往可以安慰过去了。可惜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没这方面的经验吗。但是后来越打疫苗疫情越严重,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强推疫苗,就居心叵测了。就不仅仅是打着科学反科学的问题了。而是图财害命,损人利己的问题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如果疫苗理论上就不能防传染,那么也许可以认为大量的突破性感染并非是疫苗严重衰退的结果,而是疫苗从来就不那么给力。或者说疫苗的衰退周期也许比现在观察的半年多会长不少,尤其是在防重症上。但所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导。说到底,新冠疫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严格进行科学研究。有病乱投医。匆匆上市,把全人类当作疫苗长期正副作用的试验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t10 回复 悄悄话 一些门外汉以自己的政治立场来“解释”本来属于科学的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