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生活在皇城根下,特殊的政策让京城的百姓吃喝玩乐似乎优越于其它城市。这就不奇怪现在北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晓得那里寸土贵如油机会少如毛,依然削尖脑袋搏命打拼,希望谋一席之地落户生根,籍此享受天朝之下的幸福生活。
毋庸容质疑居在北京有很多优越性,现在如此,过去更是如此。京城有党中央罩着又是国家的门面,政府无论如何都会让京城的百姓“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在咱记忆深刻的文革期间,吃喝虽凭票,但供应没有断过,后来才知道一个道道,那时全国必须无条件源源不断地供应大北京,以保证面子城市不可断粮缺肉。正由于此,当年老爸的广东同学来进京公干,又大包小包买腊肉蜡肠海鲜干等食品扛回去填补日常的稀缺。若遇上坐飞机,还会买些高价不需凭票的肉食及时运回去。
过去的西单大街
现在的西单大街
那时北京猪肉带鱼黄花鱼是定量供应,而价格偏高的海鲜是放开的,这主要是北方人问津的不多。老爸老妈文革前工作努力上进,所以文革十年期间两人工资加起来百十来块,收入算是不错的,因而在吃喝方面,除了定量供应,他们也会经常买海鲜或鸡禽为我们孩子改善伙食。记得西单那时有一个大型菜肉市场,东西比京城各角落的付食店和供销社齐全 N 倍。老爸周日常常一早蹬上自行车去那购物,遇上人家网开一面不用本票,价格虽高些,老爸也会欣然多扛些回来。回顾成长在文革的我们,觉得生活还“不错”,当然这里指的是吃喝及与同期的外地各城市相比而言。
出国多年无论京城如何变化,在咱脑海里北京只有两条街,一个是上面提到老爸常去的西单大街,另一个是王府井大街。对于那会还是孩童的我们,父母带我们去逛这两条大街,是如过年般快乐,虽不一定买什么东西,去一趟能在外面吃点什么也是欣喜若狂。王府井的四层高的百货大楼及东风市场,那里人挤人的场面不亚于现在挤上早班的地铁。人们挣的银子少,购买力却不差,人气如此之旺,估计都是像老爸同学那些外地来京抢购的全国人民。
过去的王府井大街
现在的王府井大街
当时北京这两条街集中了京城的所用主要商铺,吃喝用,书店,照相馆,衣服剪裁,药铺,工艺美术品......应用尽有。老百姓生活区没有的,只能往跑到那里去买去办,那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韶山”, 令人向往 -:)多年出国后再去那里,街还是两条街,但商铺被整合成商厦,一眼望去,一条街上几个大楼,人烟稀少,街头看到结尾,已没有当年的人头攒涌的景象,完全失去街区市井的味道,街也没有什么好逛了 -:)
生活在北京有多优越? 我来说说我的体会:
我在农村长大,离县城大概15公里! 生活水准就差了一个档次!
我上大学在省城,县城和省城又差了一个档次!
我上研究生在北京,省城和北京又差了一个档次!
后在北京工作直到出国,正好10年! 每年回家从北京到省城,再到县城,再到家!每走一站,生活水准就差一个档次!
说这些不是为了高高在上区分“外地人”和“北京人”(北京),“乡下人”和“城里人”(上海)。北京人的说法,没啥道理。但是你不这么说,一耳朵就知道不是北京人。所谓“地道”。
一如既往喜欢楼主文章。希望我的澄清,有助于楼主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