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朋友多与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交心,相处时彼此愉悦且相互欣赏,此乃精神层面上的共鸣。除此之外,形而下,也希望能于生活中互相提携与帮衬,一旦陷入困境,能拉兄弟一把,做不到有福同享,可希望有难同当。朋友间能够达成如此深切的关系,要看相互间心与心的距离,越近倾力越大,越远倾力越小,当然之间要看事要看情景,彼此说“不” 也是完全有可能 -:)
记得刚来海外读书时,所在的大学国内来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不多,同在异国他乡,大家抱团取暖,相处的不错。咱也属于自来熟,因而很快就跟大伙打成一片。当然之中脾气相投的,慢慢成为朋友,由于都是半路相识,不能算知根知底,所以心走到那就算那。都是初来咋到,需要搭手就搭把手,搬家, 用车, 找房,了解学校及周边的情况,都是亲情出力。
时间一长,有一在读MBA哥们跟咱走挺近,我们常常一起玩一起耍。他也不容易一边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一边读书,大部头的商科书学起来要时间要精力,两头兼顾不易,好在人挺乐观,虽时不时跟我抱怨之中的酸甜苦辣,人家还是“咬牙”坚持, 见此咱生活上能帮帮就帮忙。有次期末,哥们忙的一头雾水,功课准备不充分,考试顿失信心,就打电话求咱用替考的方式,“偷”份卷子回来做参考,然后他再找理由补考。放下电话,咱一琢磨这想法实施起来有技术问题,此外被抓自己与他后果将是不堪......于是咱主动联系他,晓之利弊,与他的求助说“不”.... 之后我们依然还是朋友。
工作之后, 与老中由同事转为朋友的也不少,大家天天见,交互多彼此易于了解,处的来,三观一至兴趣相近,就容易玩在一起,若孩子都差不多大,就更愿意一起 party,希望是大人孩子都高兴,毕竟是海外,难捱好山好水好之寂寞,大家多聚,人气带人气,千方百计活出点滋味。之中有一位同事朋友,个性使然使与其他老中由于非此即彼的原因和不太来,而跟咱走的倒是挺近,有段时间午餐后一起出去散步,有时他要去银行或 XX办事,起初要咱陪着去,一次两次咱也就顺其意,第三次我就跟他说“不”, 有事自己去,要不就是饭后百步走 -:)
人与人交互,遇事求事在所难免,更何况朋友之间,但要有个度,还要有个准则与底线,忙乱糊涂时的求助未必合理合法,作为朋友的一方亦要清醒明理,否则就是帮到倒。此外友情是无法永远输出的,也有量和质的区别,小事或是咫尺之事,求人不如求己,而真遇到难事之时,往往一求侧灵,应了那句话“好刀用在钢刃上”。
太同意了。我非常反对为省钱、省时、省事找朋友帮忙的,别人的钱、时间和精力就不当回事了吗,还不用说那是朋友?能自己做的别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