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红楼梦里的四位奇女子之一;甄英莲

(2014-04-14 03:50:41) 下一个

纵观今古,描写我族女子到极致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能超过《红楼梦》的,其唯美,诗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英莲,可卿,妙玉,宝琴这四位女子,并非红楼梦中的一线女子,除了宝琴,其余三位都是出身甚为隐晦的红楼女儿,而来历清白的薛家千金宝琴,按照故事的情节来看,似乎又是个有她不多,没她不少的角色,十二钗正册中,甚至没有她的位置。

读书读史吾家事,再读义门父女翁婿元时姐弟共同完成的巨著《
红楼梦》,不难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些风情万种美妙绝伦的女儿们,来寄托对人生的万般感慨。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咱们一起走进《红楼梦》,
按照四位奇女子的出场顺序,透过脂砚斋的评语,来认识了解红楼梦中这四位奇女子吧。

一. 英莲
    英莲(香菱)这个人物在《红楼梦》的女儿中最早出场,
第一回就写了她的家庭以及她家与贾雨村的关系,她是如何被拐子拐走的;接着第四回又交代了她被拐后的不幸遭遇,由于贾雨村的徇私枉法,彻底断送了她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她随薛家进京后涉及她的故事很少,甚至一些与她有重要关系的事件,比如宝钗为她改名香菱,她成为薛蟠之妾,都是通过别人的嘴交代的,或者一带而过。贾府不少重要活动都没有她的表现,通常只是提到她的名字表示有她在场而已,只起了个符号作用,并没有成为艺术形象,而且多数情况她连在场的机会都没有。

英莲(香菱)与许多比较重要的人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她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以她为主的戏。身份地位和她差不多的少女少妇,如鸳鸯、晴雯、袭人、平儿、紫鹃、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立的戏,但是英莲(香菱)除了学诗以外,几乎没有以她为中心的故事,而且学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陪衬、突出宝钗和黛玉。

但是作者把香菱放在了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
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是黛玉和宝钗,又副册之首是晴雯和袭人,都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少女,作者在她们身上寄托着某些理想或表达了某种遗憾,她们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莲)香菱自然也不会例外。

香菱有一个独特作用,这是其他少女、少妇所没有的,
那就是由于香菱和她父母命运的变化,带动了许多其他重要人物的出场,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并深化了其他艺术形象。

除了正册的十二个女子外,出现在判词中的只有晴雯、袭人,
第三个就是英莲(香菱)。也就是说,这十五个少女、少妇的命运是作者要在《红楼梦》中着重描写的。

从册页将英莲(香菱)安排在副册之首来看,
香菱形象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正册中的某些少女,比如迎春、惜春、巧姐。

第一回在写甄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
乳名英莲”时,有一条脂批,指出“英莲”就是“应怜”,应该可怜,应该怜悯。香菱姓甄,全名是“甄英莲”,谐音“真应怜”。

金陵十二钗都是以悲剧结束一生的,按说都“应怜”,
作者偏偏把这个名字给了甄士隐的女儿,强调、突出她“真应怜”,就是直接告诉读者,这个少女“真应该值得人们特别可怜”。这在作者笔下所有被同情的少女、少妇中是罕见的。香菱确实命苦,不但幼年被人贩子拐走,后来卖给了呆霸王薛蟠为妾,她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是谁,何处人士,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实际年龄都不知道。所以判词说她“平生遭际实堪伤”,恰如其分。她确实值得人们深深地同情与怜悯。

问题是香菱最“应怜”的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指她从小被拐卖等事情,那别人也有类似情形。七十七回交代,晴雯也是被人(赖大家)用银子买来的,当时刚刚十岁,可是“也不记得家乡父母”了。看来赖大家买她之前,晴雯已经被拐或被卖过了,当时她一定很小,还不记事。如果十岁才被卖,那就不会连家乡父母都不记得。晴雯是丫鬟,地位还不如作为妾的香菱,而且最后也被迫害致死。由此可见,作者突出香菱“真应怜”必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香菱有作者自己的幼女的影子。

脂评甲戌本第一回写甄士隐家被烧。原文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 月十五,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
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 山一般。"在"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这句话上有段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所谓:"南直召祸",
是指何焯受康熙之召到京入直南书房为皇八子之师,不 幸引来入狱和抄家之祸。书中所谓"那些小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其实是隐写皇八子及其党羽谋 取皇位事机不密,东窗事发,致使诸多官员接二连三受到牵累的一段史实。不了解这段史实,当然就无法理解脂砚斋的上述批语。

南直之祸直接导致了何家的家道衰落,导致了脂砚的身遭离乱。
对这段痛史,何焯父女耿耿于怀,在红楼梦中有多处流露。

再如甲戌本第 一回写英莲,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上,有一段眉批:"
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何焯入狱主要是因为他在返乡守制期间,将自己的幼女留在八皇子家托养,为皇四子所参奏,加之何焯回乡守制期间,曾四处活动,为八皇子拉拢官员穿针引线,此事 也被他人密奏康熙,引起康熙的反感与震怒。龙颜大怒的康熙一面将皇八子怒斥一通,一面将何焯关进大狱,一大批与皇八子、何焯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 连。何焯众多有才华的门生弟子从此失去进身之阶。正是有感于此,脂砚才会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下写出这样沉痛的长段批语。不了解这其中的隐情, 是无法理解脂批这段话的真实涵义的。

英莲再出现时是在第七回,这时她已经被改名为香菱。
甲戌本脂批说:“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菱与莲虽然都生于水中,但是莲的根茎扎于泥里为藕,茎伸出水面开出荷花。所以判词说“根并荷花一茎香”,暗示她就是英莲。在有父母(泥中之藕——偶)的情况下,她可以开出荷花(青春少女),结出莲子(结婚生子),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而菱虽然也是水生植物,却并不扎根于泥,暗示香菱已经失去父母。不过这“菱”与“莲”一样仍然是美好的,所以叫做“香菱”。

《红楼梦》第七回不仅提到英莲改名香菱这件事,同时,
也将香菱与另一位奇女子秦可卿做了一番比较:

周瑞家的送宫花在路上遇到香菱,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
细细的看了一回,因向金钏儿笑道:“到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么说呢。”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
“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
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听了,到反为他叹息伤感了一回。

从周瑞家的话可以看出香菱与秦可卿两人容貌长相相似,性情相似,
出身相似。

按照何焯本來的构思,英莲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
从八十回的文字看,既然医药无效,只能"香魂返故乡",亦即所谓"莲枯(偶)藕败"。

只不过,何焯去世后,何焯幼女脂砚斋不忍香菱“莲枯藕败”,续写后四十回,不但回目另拟,
还让香菱一直活下去,在一百零三回中,夏金桂在酒里下毒,要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

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了正夫人,
这既符合脂砚的心意,也符合文学中惩恶扬善的创做原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唐乾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ring_lau' 的评论 : 不是何本,是脂批甲戌本《石头记》,《红楼梦》的前身。
string_lau 回复 悄悄话 这是按“何本”《红楼梦》推演下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