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是写给自己

(2015-02-22 08:19:21) 下一个

也是写给自己

想来其他人写博文的目的,都是为发表与大家交流和分享吧。我写主要是给自己读。仿佛写一本不定期的私人扎记,把埋在心里多年的东西写出来,反倒可以帮助自己把心事放下,甚至忘掉它。已写就的文章除了自己经常重读外,时作改动补充,这或许和他人写完不再管了的不同之处。


此过程中,想着文中所说的人和事,健在的和过世的,和他们又做了一次面对面交流。“忆程其英老师”一文,我自己读了多次,每次重读仍是有别番感触。

当然,看到点击数上升一二表示有人读过,虽为数不多还是很高兴的,尤其自己喜欢的别人认同更是。纵未谋面也觉得有知音在天一方。有些我知道外人是没有兴趣读的,例如追忆自己的双亲,小学生活回顾,关于生死的讨论等,那是太私人了。但笔笔写来为真,都是自己日夜荣绕所思所想,这个年龄写,仿佛更可以解释为告别人生的前奏。

有些人我自忖今生不会再见到了,想到这里心里骤然有一股寒意,年青时绝没有过的。当然,“有些人”不是指泛泛之交,而是指过去某阶段特别想稔熟甚至相知的人。中断交往和联系的原因出至双方或对方,及至出自我单方。

好几年前,久没碰头的中学及大学同学一些聚会上,见了不少人,各人简要介绍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有些在调侃幽默言谈下,难以掩饰岁月带来的种种磨难和忧伤。有些自我感觉良好,滔滔道出过往的一帆风顺业绩,着实值得他自我夸耀,愿其继续好运。聚会完了道别,大家都有继续联系的表示。实际上继续密切联系的不多,长期没有联络和共事,没了共同的话题,除非是有共同的爱好如学书法国画则是例外。过去学校的无猜日子,离校后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初次聚会上说过了,说完也就完了,再重复一次也没有必要。至于少男少女朦胧情感,时到今日也只是一声问候,不管出自是对方或是己方,中断都是自然的事。

有个自已多年前曾交往密切的友人已经渺无所踪,很想知下落,最后总祘从网上检索到了,却又犹豫起来。因我有过另一次经历,已经很当心地发了个“官式”电邮,对方是国外办学已颇有气象,问我此次来信目的是否需要帮助什么人入学云云,也是人家一番好意吧。我说就是怀旧,想找失去联系的朋友知道音讯而已,对方以后再没有下文。

最遗憾的骤然听到某人已去世的消息。哪怕是去世前早点知道也好,可以去看望一下, 这就是平日没联系的后果。

前年赶上一位同学癌症病危住院,我在离开北京前去医院看望了他。他从日本回来,想在故国找最后的治疗机会。那天带着其他两个同学和自己合起来些少钱送去,聊为无米之炊。病房有位和我们年龄段相仿佛的女同胞在看护他,她与我寒暄几句,说来看护他已一段时间了。我不认识她,但知道不是他的家人,我同学当场也没有对我作介绍。我知道同学素来与妻子不和但未离婚,这次他病危,时在日本的中国妻子绝情没来陪伴他最后的日子。过了若干时日他病逝,事后(我已离京)得知,在他的大学同学举办的追思会上来了位同学和家人谁也不认识的女士,全程参加悼念仪式,最后默然退席。我看了会上的照片,猜只能是那位女子,颇为感慨。不管箇中缘由,人生能结交这么一位异性知己也属难得。

有独无偶,我从一个女性熟人处也听到另一个类似的故事。熟人在道来时眼睛发亮似有层泪水,很佩服一位能连续几个月全程相伴看护旧日情人的女子,那女子亦有家庭,熟人说不知她是如何向她家里交待这几个月看护的。我想,当下芸芸众生的世人中,还是不乏有情有义的女子,并非个个都是拜金功利。

电子邮件泛滥的今天,纸质书信几乎绝迹。读着保留至今弥为珍贵的几十年前书信,看着熟悉的笔迹,斯人音容言笑宛若眼前。有些如烟如雾已经故去了,我还觉得他们依然健在和我交谈。有些昔日情意绵绵如今彼此不再,算是人生经历中一段。曾问过信要不要收回,对曰:信是属于你的,真是一个聪明机敏女子的回答, 只余下信任。或许她到了冬日安坐后院背风处晒太阳年龄,会是另外一番想法了。

很多时是无法联系写信的主人了,细想想其实也没有必要,读着信,当年彼此的稚气跃然于纸上,不时让自己发出会心的微笑,是一种过来人的感叹,没相遇的见面。过去的事何谓真何谓假,只有今时的当事人明白,但无论过往如何,今时不留一丝痕迹。

说起写信又想起一件小事,就是有关信中的称谓。小时候在上海我就读的小学是旅沪广东人办的小学,全说广府白话,男女同学之间直呼其名不带姓,小学毕业后到成年,我们之间仍保持这一习惯。我是入中学后方学说上海话的,很不适应一点是同学间是连名带姓称呼,后来也就习惯了。但这么多年同学,还如同与陌生人打交道那般,连名带姓称呼总觉得太见外。后来再想想,应该尊重各人习惯和处事方式,写电子邮件称谓是连名带姓,就差没有再加“同志”两个字,自己的署名只写姓。

曾有友人听我这番感慨后抚掌大笑道,你开始的做法纯属自作多情。这样称呼或是为避免家庭纠纷,或是未雨绸缪先保持距离。恍然大悟自己太书生气。

================================================

2015/01/31
年前网上浏览,无意发现一位曾交往相当日子的熟人已过世两年有余,我们之间失去联络多年。好几天我都平静不下来,我翻出旧日的相片,不能接受离去的事实。

================================================

2015/12/0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lmjlmj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上海小姑娘' 的评论 :

应该是的。老了,当周边世事纷纭不再,儿时的记忆就鲜亮起来。
上海小姑娘 回复 悄悄话 是不是人长大了就喜欢回忆了呢?最近我也老回忆以前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真的是穷,但是很快乐。。
蕙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mjlmj' 的评论 : 找到介绍"中苏友好协会下设的阅览室"了.地址在北京东路2号,以前叫做"广播大楼".多谢阿叔指点.
lmjlmj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蕙兰' 的评论 :

应该是中苏友好协会下设的阅览室, 在外滩南京东路口(?)或就近路口,离那时的英国领事馆不远。
蕙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mjlmj' 的评论 : 谢谢阿叔指教。中苏友好图书馆,是第一次听说,百度上面,也没有搜索到.现在阿叔写文章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与少年时期,博览群书,打下了很好的文学修养,有关连的.那么现在用题海战术,把学生送入大学的方法,是不妥的,学生的体质,是第一位重要的.
lmjlmj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蕙兰' 的评论 :
中学生活这段还没写。
那时初高中作业都少,我们几个同学基本上都在课间十分钟做完的。放学后在操场玩,喜欢打球的一直打到天黑,或去阅览室翻杂志.晚饭后,我一般去家对面区图或外滩的中苏友好图书馆阅览室。那时外滩天黑了路人很少,冬天更是。沿苏州河回家,过桥转四川北路,路旁商店都打烊了。
蕙兰 回复 悄悄话 阿叔的文章,体现了你是个珍惜情感的人.所以内心有点会伤痛.阿叔上初,高中时候,下午几点放课?是不是象现在的国内小朋友一样,吃过晚饭,就要埋头苦干家庭作业至深夜?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回复 悄悄话 看来先生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warsonwang 回复 悄悄话 叹!看你的文章,我又比作者自己伤得还重了。。
龄龄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先生的文章,我读。先生,你也要看重当下,逝者已逝,我们却要不辜负今日。我盼你同时写写身边的小事,与回忆交替着写,可否?
巫山疑云 回复 悄悄话 感動。“問世閒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但隨著當事人的離去,一切煙消雲散。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抑或喜樂。個人的事,別人無法判斷是非,也無法真正體會深淺,只能留給自己品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