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关于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的看法(初稿)

(2014-04-18 02:51:48) 下一个

[原创]关于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的看法(初稿)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中医属于自然主义哲学医学模式,即用哲理来诠释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西医的早期同样存在,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反对祈求鬼神治 病,主张改变饮食、应用药物治疗,逐渐摆脱了天命论和盲从。这是对疾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初步转变,那时希腊哲学家主张物体由4种元素(即风、土、 水、火)组成。希波克拉底即以此4种元素来解释人体现象,认为人体的固体部分由土形成,流体部分由水形成,两者结合为风与火,为气状物,与液体混合流于全 身。他认为人体中流动成分最主要,由血液、黏液、胆汁、黑胆汁组成,这4种液体协调人就健康、失调就可致病。这种以朴素唯物论自然哲学来诠释医学的模式称 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但其后西医经历了“机械主义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后,现今进入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得到了很大发展而成为全球主流医 学,在当今西医,已经摒弃了“风、土、水、火”及“ 血液、黏液、胆汁、黑胆汁”学说,而西医并未因此而消亡,这是用科学之理替代哲理以阐释医理的典范。中医理论自2000多年前形成至今,仍然是以哲理阐释 医理,以哲理解医理有很多局限,这就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也造成了中医普及的困难。中医五行学说是一种通过“取类比象”,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概括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在于当科学水平、认识能 力还很低下的时候,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一部分客观事物的初步规律,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短处,这就是它所揭示的规律过于抽象、笼统、一般化。根 据这种过于抽象、笼统的规律,无法采取科学实验的方法探讨具体医学现象的具体科学实质,无法认识到机体内部、病症发展的极其复杂的关系和具体规律,不能从 物质结构及其本身运动规律的角度,来揭示生理病理现象的实质。就是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谈论中医的五行,还离不开人体五脏,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依赖五脏而成立的,先有人体的五脏,然后才引入五行与五脏相配,由于古人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他 们通过解剖观察,看到了心、肝、脾、肺、肾以及胃、胆、大小肠、膀胱等实质性器官,但对这些器官功能的认识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一方面,通过解剖, 依据肉眼观察归纳出脏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肺朝百脉”、“肝藏血”、“肾主水液”、“胃主 受纳”、“大肠传导糟粕”“胆藏精汁”“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等。另一方面,对于脏腑众多的功能是难以通过解剖用目测直接获得,于是就借助 “司外揣内” 和“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五行的属性附会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中医的脏腑学说。通过这些方法所得的五脏功能与五脏的的真正功能是不相符的,往往会出现张冠李 戴的现象,例如“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肾主生殖”“肝调情志”等,造成了中医脏腑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分离的现象,中医的这种脏腑概念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由于 中医五脏的功能是以五行属性推衍出来的,是不真实的,因此,以不真实的五脏功能为基础形成的中医“五行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推理性的假说,与真实情况不 相符,因而对临床实践意义不大,有时是矛盾的。从五行引入中医的历史来看,“五行配五脏”有两种情况,古人认为“心”在人体中的地位属君主之官,如《荀子 •解蔽》云:“心者,形之君也”,《管子•心术上》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中央土者,君官也。”“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 也,……内有四辅,犹心之有肝肺脾肾”。由于西汉为土德,五行中以土为尊,故“五行配五脏”以“心属土”说,即肾属水,肺属火,脾属木,肝属金,心属土。 主要反映在《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太玄》等文献中。而东汉为火德,五行中以火为尊,故以“心属火”。由于灵素成书于东汉,故其“五行配五脏” 为“心属火”说,即肾属水,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心属火。主要反映在《白虎通》《五经异义》《说文解字》等文献中。
 

 
有人认为《素问》《灵枢》的五行配五脏不是来源于东汉的火德,而是来源于医疗实践,关于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史记•仓公传》中有两个医案均来自医疗 实践,但其五行配五脏则属于“心属土”说,如①“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 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 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阴处者顺 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此处有“黍主肺”之说, 黍色赤, 故配属五行之火。《素问》谓黍属心, 系因属火之藏已改为心而不为肺之故。若仓公之学“皆出于《素问》”,则诊籍不可能有“肾反肺”、“黍主肺”之说。②“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 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 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肾反肺”之说, 提示肺与肾为相克而非相生关系,其所据五行学说则是“心属土”说。这就说明五行配五脏模式并非来自医疗实践,而是随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变换的。章太炎在《论 五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中对“五行配五脏”进行了有力的驳斥。章文云:“自《素问》、《八十一难》等以五脏附五行,其始盖以物类譬况,久之遂若实见其然 者。然五行之说,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及附六气,肝为厥阴风木、心为少阴君火、脾为太阴湿土,犹无异也。肺亦太阴湿土,肾亦少阴君 火,则与为 金、为水者殊,已自相乖角矣。 五经异义: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 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 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说同。郑氏驳曰: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然据《周官•疾医》 以五气、五声、五色眂其死生。郑注云:五气,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释曰:此据《月令•牲南首》而言,肺在上,当夏, 故云肺气热;心在肺下,心位当土,心气亦热,故言次之;肝在心下,近右,其位当秋,故云肝气凉;脾于藏值春,故云温;肾位在下,于藏值冬,故言寒。愚尝推 求郑义,盖肺为火,故热;心为土,故次热;肝为金,故凉;脾为木,故温;肾为水,故寒。此与古《尚书》说仍无大异,然则分配五行,本非诊治的术,故随其 类,以悉可比附。就在二家成说以外,别为配拟,亦未必不能通也。今人拘滞一义,辗转推演于藏象病候,皆若言之成理,实则了无所当。是亦可以已矣。”(章太 炎.章太炎全集(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心属土”说与“心属火”说相比较,前者五藏位置是与医学解剖学相符的,如西汉末扬雄《太玄经•玄数》认为木脏脾;火脏肺;土脏心;金脏肝;水脏肾。许翰 注云:“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西汉]扬雄撰.太玄集注.[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北 京:中华书局,1998.第195页 )若改为“心属火”,从解剖位置看,则变为脾土居中,心火居上,肝木居左,肺金居右,肾水在下。显然与五藏解剖学位置不符,因而“心属火”说并非来源于医 疗实践,而是源于东汉的火德。由于的中医五行学说不是来源医疗实践,是一种随意的附会,因而对临床工作意义不大。中医五行学说勉强的将五脏纳入五行的套 子,并且要按五行生克规律反复循环,对千变万化的五脏功能联系及病理变化进行简单机械的推理。按照五行周而复始的运转规律,五脏功能联系及病理变化变成一 种简单的循环和重复。这实际上是一种循环论,带有主观、唯心的成分,所以难免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比如在有些情况下五行生克的原理并不能完全正确解释病理 现象。五音、五声、五方、五色(尤其是药物的颜色)与脏腑的关系也是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例如,按五行学说认为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 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其中的肝、心、脾、肺、肾是不是实质器官?如果是实质器官,那么“五行学说”可以废除,因为实质器官五脏根本 不能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如果说肝、心、脾、肺、肾不是实质器官,那么,这些食物或药物又入到什么地方呢?这就是中医“五行学说”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此外,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脏腑辨证为例,基本不涉及五行。伤寒论亦无五行学说。秦伯未先生说过:“临床上具体运用五行学说,首先要注意两个方 面:1.必须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反映来谈五行,便会落空。2.必须依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施治下适当地运用五行学说,否则也是不切 实际的”。“有些疾病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从五行生克这规律来治疗。”临床上,即使有用到五行之处,多在脏腑兼证中,也可用 其他说法来解释,反而更明了。如“培土制水法”,可用温肾健脾法代之。抑木扶土法,可用疏肝健脾法或平肝和胃法代之。泻南补北法,可用泻心滋肾法代之。佐 金平木法可用清肺泻肝法代之;木火刑金证,可以用肝火犯肺证代之。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肝肾法。益火补土法,即温补脾肾法。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培土 生金法,即补脾益肺法等等。
   既然五行学说在临床上无太大用处,只是古代中医理论中遗留的残物,因此,从中医理论中废除它也无损于中医的疗效及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由于五行学说的缺 陷,故邓老钻了中医一个空子,搞出一个“五脏相关”学说欲以取代“五行学说”但邓的功底太差,正如太白侠于先生所说的邓老的“五脏相关”变成了一盆浆糊。 但无论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将会以科学之理代替哲理以阐释中医医理,到那时,中医的“五行学说”就像西医的“风、土、水、火”及“ 血液、黏液、胆汁、黑胆汁”学说一样不用废除也将自行消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