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冯小刚的《芳华》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文学城里也刮起了晒芳华的清风。我心里想,芳华嘛,不过是风花雪夜、青春的任性和躁动,致青春的电影和电视剧也看过了些,冯小刚的《芳华》大概也是大同小异吧。总之,兴趣不大。
这个周末,我们这里是白雪飘飘轻漫舞,路径何处觅行踪。我困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那就看看《芳华》吧。我看完了电影《芳华》,然后又迫不及待到网上找到这本原著来读,一口气就把这部小说也读完了。我喜欢小说远远胜于电影。我没有贬低冯小刚的电影意思,要在两个小时里讲述跨越四十年的人生,真的也是难为我们的冯导了。
《芳华》讲的不仅仅是芳华人生,而是一群文工团的年轻人从芳华年代之后四十年的人生。毕竟是讲的芳华,那自然的有荷尔蒙膨胀下的青春躁动,但是他们的青春躁动无处可逃。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你情我愿的美好,有的是那个扭曲社会里被禁锢了的灵魂,人性变得丑恶,生存只能是眼前的苟且。他们的命运就是被别人安排来安排去,被别人所摆布和左右。这不单单是怀念芳华的美好,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中丑陋的批判。
刘峰是个好人,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他做好人好事,被上级提拔成为标兵,从此他就开始被道德所绑架,以至于他不能出任何的瑕疵,自然不能出现像是拥抱林丁丁的“丑事”,哪怕那是那么自然地人性的表露和表白。更可怕的是他周围的人受无论当初接受了他多少的帮助,在他危难之际,没有人去念他的好和善良,而是落井下石,除了那个被人嫌弃和捉弄的周小萍(小说中叫周小曼)。人性中的真诚、同情和善良都不见了,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苟且,变得虚伪和丑陋。触摸事件后,刘峰的命运被改写,开始了他坎坎坷坷的后半生。书中的刘峰比起电影里来还要悲惨的多的多。在战争中,他为了救战友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也在所不惜,然后回到棒子剧团,南下海南,北漂,生活穷困潦倒,直到最后生病病死。我们的标兵、战斗英雄最后落得如此的归宿,除了沉痛和悲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了。一个一生都在彰显人性善良的好人,这样的结局会带个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小曼其实是个非常可怜的人,有着一个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童年经历,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小说中。她那温柔儒雅的爸爸离开之后,她再也没有享受到爱,就算是亲生母亲都是对她嫌弃和无情。同在舞蹈队的女伴,除了排挤她和孤立她,就是欺负她和羞辱她。在她被羞辱到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的时候,是刘峰的善良拯救了她,让她相信这个世界无论多么冷酷和无情,总还是有一缕阳光从缝隙中直射进来让她看到光明,让她感受到人间丝丝的温暖。就是这仅有的温暖,让别人在对刘峰落井下石时,她可以那么坚定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表达了她对他的支持。那个不被善待的灵魂,终于不愿意苟且,在刘峰被人践踏是,让人性中可贵的善良和同情砰然而出:“明天我会来送你!”这仅仅是来送你这么简单吗?那时对不公发出的呐喊,是对人性善的呐喊!我无惧别人的闲言碎语,我无惧来自领导的压力,我心里怎么想,我就怎么行,我不屈服,哪怕有多艰难!弱小的躯体,迸发出人性的光辉。
她被文工团踢出去,又被摆弄到野战军医务所,上战场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新婚丈夫战死,精神失常,兜兜转转终于和刘峰相聚。相聚时,已经没有了芳华,剩下了仅仅是相守到老。没有爱情,只剩战友情,深厚的战友情。
这里要说的是小曼的精神分裂症,在电影里没有讲的很清楚,猛一看还以为小曼是因为无法承受战争的残酷而发的,其实小曼得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在小说中有更为仔细的讲述。战争的残酷对小曼的精神的相信应该有影响的,但是真正压垮小曼精神的却是把她救护受伤战士的事迹夸大其词地广泛宣传的英雄事迹。从一个被别人瞧不起和贬低的人,猛然成为被广泛宣传并且号召全军要学习的英雄,那些反差太大,再加上虚假的宣传,最后的一根稻草终于把她压垮。这个社会怎么了?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不被尊重随意践踏,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你捧上天让万人敬仰?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别人的棋子吗?
人性是什么?太复杂了。林丁丁是刘峰一见钟情的初恋情人,刘峰的一生因为她而改变。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尽他的所有,为丁丁做甜饼,只为让喜欢的人开心。他为了让自己留在丁丁的身边,他放弃学习的机会。他为了丁丁的前途,他隐忍而从不表白直到那个迸发着青春的触摸。一个触摸而改变一生,从人人赞扬的标兵变成过街老鼠。照理说他该恨丁丁,但他从来没有,至死都没有怪过丁丁。丁丁是他的芳华!无论他有多痛,丁丁都是他永远的芳华。人们常说的“难忘初恋情人”,大概如此吧。
借芳华来思考人性思考人生,才是《芳华》想告诉我们的。
冯导这一代人的芳华太沉重,有空我来讲讲我们这代人的芳华。
盼丫丫写出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