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个星期前,有一篇有关ABC的文章,看了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可是因为被其他的事情一搅和,没有写成。今天,这篇《ABC的尴尬:我宁愿自己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又上了文学城的城头。本想跟帖发表点意见,但觉得跟帖也不能把自己想讲的话有个好的总结,还是老老实实回来写博客吧。
第一篇文章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结果遭到网友们的吐槽。质疑他的经历质疑他的口气,完全肯定就是从国内来的人捉刀而成。城头的论坛热闹非凡没两天,热乎劲就过去了。日子还的过,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可是就没消停两天,这篇文章又出现了。除了文章从第一人称的写法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同一个人写的。改头换面又老调重谈,在网上发这样的文章说明移民到美国是个天大的错误,非常质疑发这个贴的人的动机。既然是想说明移民到美国是个天大的错误,那么对谁有警示作用呢?只有对那些正在美国留学的或者想移民的人有用。建议这样的文章多在国内发发,或许还有很大的市场。
先讲一下第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
你有過這樣的尷尬嗎?
在圖書館想要問問題卻羞於對外國人開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中國面孔,一開口說了中文對方卻甩來一句「I can’t speak Chinese.」—他是ABC;課堂上學生們總會扎堆兒討論。
白人、西班牙人、黑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群體。你想找到中國人的組織,但班上的華裔們卻似乎有一個自己的組織——他們是ABC;終於放了假,你想請三兩個同學一塊兒回家火鍋,最好再三國殺狼人殺戰個痛快,不醉不歸。但是你的華裔同學們忙著健身,玩兒橄欖球,打工,對你的提議完全沒興趣——他們是ABC。
之所以造成这种误会,是你自己错把亚裔面孔都当成中国人了,没准你遇见的或许是韩裔或者日裔也是有可能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非常多元化。就算是出现这种情况,也实在是想不出这有什么好尴尬的。
说到各个的小群体,也不奇怪。人们可以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小圈子,也可以因为相同的爱好,形成另外一个小圈子。就像我们当初到外地去读书,老乡们容易包成一个小团,也因为喜欢摄影或者写作,来自各个地方的同学又容易形成另外一个小圈子。为什么非要打上族裔的标签来看待这些问题呢?如今看亚裔的第二代移民(不仅仅是华裔),在美国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也打破一些刻板的形象,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就从学校里来说,各个俱乐部里,都活跃这亚裔的身影。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比我们第一代移民更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如鱼得水。
然后作者又讲的了,
一位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畢業於常春藤大學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某華人論壇上發帖抨擊移民一代。說很多中國父母對美國的了解非常片面,一廂情願的帶著孩子移民,其實是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这我就不能不说说,别以为畢業於常春藤大學就更有什么说服力。我不得不说这位同学和作者一样看问题有失偏颇。当你说“很多中國父母對美國的了解非常片面,一廂情願的帶著孩子移民,其實是斷送了孩子的未來。”,只能说明你在美国长大,你对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你怎么知道你在中国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你是不是对中国的了解也非常片面呢?
在中国的国门再次打开的时候,历经了几十年的苦难贫瘠的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美好富饶的世界。我们不知道外面的这个世界到底怎样,但是知道走出国门的我们,回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至少是想吃肉就有肉吃,再也不用凭票了,简单的不得了。为了孩子,为了给他们有个好的生活,第一代移民付出了太多。
我想给畢業於常春藤大學的这位同学说,你的父母当初是做出了他们认为的对你最好的决定。你的父辈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敢到美国来开创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未来,你完全可以回到中国去为你的孩子在中国为他们打下一片天空。随便再说一句,如果你不是家中的老大,你也有可能压根就没有机会出生。感谢你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你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也希望你要象他们一样,为了你的孩子,做出你认为是最好的就行了。
那么ABC到底尴尬不尴尬,是不是真的有“我宁愿自己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我相信应该是有这种情况的。改革开放几十年,出国留学的千千万,留学生的第二代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奇怪。如果仅仅说是他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确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个非常个性化的看法,这在美国出生生长的下一代中不具有代表性。
什么人才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是那时生活在底层的人吗?那倒不一定。那怕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非常成功的人,也有可能生出这样的想法。我想应该是那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上遇到了挫折的人。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总是希望越来越好,如果没有达成心愿,人是很容易往外找原因的,对于少数族裔来说,有一个就是歧视问题。美国有没有歧视?当然有,而且是显而易见的,什么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所以我们才要坚定不移地反歧视,所以我们才要坚守平权的思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就因为有歧视问题,孩子们就真的会有“我宁愿自己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想法吗?问了问周围不少的ABC,答案基本上都是否定的。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美国的ABC,他们就只知道这是他们生长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家。要让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的家乡,也真的有点难为他们了。
就象我自己,父辈因为工作生活,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安家生子,我生活在和父母小时侯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只会说父辈的家乡是我的老家父辈的家乡。要让我回老家生活,那也是一百个不愿意。我可以回去看看还生活在那里的亲人们,拜访拜访那里的七姑八姨也成,到那里去生活,还是免了吧。我生长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闺蜜都在这里,我生命的痕迹都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认一个我完全不知道不熟悉的地方为家乡呢?给我一个我后悔没有在老家生活的理由?我相信和我有同样背景的人都对此就有深刻的体会。
我们的下一代也一样,虽然美国有很多不满意的,但这还是ABC的家,断然说不出“我宁愿自己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就是基于这一点,我是非常怀疑这篇文章作者的背景的。他不过是借了ABC的口来说这个问题,而且把这个问题突出放大,掀起一个“中国才是最好的,瞧瞧那些出国的都后悔了”的认知。完全没有必要。每个地方有它好的一面,也有不好一面。不要把某个地方说的好得不得了,也不要把某个地方说成一塌糊涂。
--即不是你的美国话,更不是你的脸。---就是你的音乐、素质、才华。!!
---自己的实力,是--是否被美国社会接纳的根本。
一天,一个美国Rock 乐队邀老哥加入。主司吉他。
美国乐队,白人摇滚乐队--那是纯粹的美国白人的自己的事,社会。
---这就是实力的结果。被接受。
--二代,---只是美国话发音准,----就这一个长处,
--别的,一个长处都没有。
没有必要怀疑那个或者两个作者的动机,要感谢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否则,很多老中像埋头的驼鸟,无视这个问题的存在。
我对那一篇文章的看法是,正视问题的存在,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帮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不怨天尤人。
至于其他的,我不去猜测作者的动机,我只取自己认可和需要的营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