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从“抢救华文”到“语保工程”

(2018-07-25 06:07:53) 下一个

近年来,我国PMR与SPM华文科报考人数不断走低,令华社心低意沮。大众媒体也发起“抢救华文”运动,试图透过网络众筹,号召热爱华文的衮衮诸公,患难与共,联袂为华文发展止跌回稳,贡献一份心力。不过,这样的公益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效果堪虞,行之不远。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资源。政府理应为国内的语言资源保护提供更好的顶层设计,以促进文化多元与语言文字的多姿多彩。关于这一点,中国政府推展的“语保工程”,无疑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是由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工程2015年5月正式启动,将持续到2019年。该工程由政府拨款,在全国建设众多语言调查点,覆盖全国十大方言区。其中,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400个,包括300个一般点、100个濒危语言点。该工程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政府统一安排下从事语言资源保护的志愿者,被称为“语保人”。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语保工程并不是仅仅保护中国的国语“汉语”,更保护非“国语”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这也是中国政府开明、大度与包容的象征。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倡议的提出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众所周知,小语种和方言代表的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和传统,它们的式微甚至消亡,将会掩埋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一个族群的文明与历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语言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也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值得全人类为之努力。

华文在我国,被认为不是“国语”,最多属于少数民族语言,备受歧视,原因是多方面的。问责起来,这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顶层设计者有意无意的偏见,脱不了干系。为什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政策保护,而在我国却日益遭遇漠视?刨根问底,令人费解,亟待“抢救”

见刊《中国报》2017年6月8日C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