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他乡读报>见刊广州《增城日报》2014-11-12

(2015-12-30 15:41:37) 下一个

这篇文章回忆了15年前的“南方天空下”,“阿静信箱”与“白云之夜”。我百度过,几乎没有人书写那段历史与过往,那纯粹而富有朝气的青春如果不用文字加以致敬,岁月将泯灭它的存在。

详见:http://zcrb.zcwin.com/epaper/zcrb/html/2014/11/12/A4/A4_51.htm 

或者  http://www.zcwin.com/wx/sw/2014-11-12/29979.html

    名人有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作为背井离乡一族,我最大的爱好是读报。读报是他乡游子最实惠的精神享受,有时也是自我疗伤的良药。

    1998年正月初八,我挤上了南下的绿皮车,来到广州。在南方人才市场揾工,发现很多人拿着报纸在看,我当时就想,谁说岭南无文化,到处都是读报人。后来才知道,他们多半是在看报上的招聘广告。那时的报纸大量刊登用工信息,不像现在的媒介,黄金广告位都让给了房地产、汽车经销商等大亨。虽然我的第一份工不是从报上得来的,但是,当我开始上班并租住在冼村后,我每晚都会买份报纸,一块钱一大叠,从头看到尾,足以看得我忘记离愁,哈欠连天,不会失眠。
    为了吸引读者,许多报纸都开辟适合南来打工人士阅读的版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日报》,有个版面叫“南方天空下”,由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主编,主要刊登打工文学,还有个“阿静信箱”栏目,专门回答打工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读着别人的故事,我对自己所遭受的打工苦难不再抱怨,因为很多作者的真实经历可能比我还糟糕。打工文学读多了,我也有了倾诉的欲望。一次我写了篇小白文《南方有梦没有家》,寄给了“南方天空下”。
    不久,文章就登了出来。初试告捷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于是隔三差五我都会写点东西寄去,也见报了好几篇。我把“豆腐块”都剪了下来,压在单位办公桌玻璃台板下激励自己。有一次老板路过,看完我的剪报还表扬了我。领导的认可无疑增大了我的职业安全系数,而我也确实在这个单位工作了多年,这是后话。
    有一天,“南方天空下”刊登了珠三角新闻中心周年庆启事,欢迎新老作者踊跃参加。我在指定时间直奔白云宾馆,那场题为“白云之夜”的周年庆晚会让我念念不忘。一是社会最底层的我第一次走进五星级宾馆,免费享用高级茶点;二是见到了“阿静信箱”栏目主持人黎静,果然是文静的女孩,北大硕士,也是他乡人。黎静和我们聊天,告诉大家她来自贵州,和我们一样在南方天空下打拼。她说,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读书看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黎静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打那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直到今天。当我负笈异国,在他乡的图书馆,每天翻阅来自祖国的报纸时,往事总让我感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