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篇文章最早是我多年前在投资理财论坛上写的。昨天一位前辈建议我写博客,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翻出电脑里那些“发黄”的旧文档,把这些经历整理,打算修修补补,重新上线。这篇是第一篇“考古级”重发。贴在这里,希望别冒犯哪位大神——如有平台规章制度,还请提前提醒,我这人一向遵纪守法,写故事而已,真不想被请去“喝茶”。
——————————————————————
2011年,我们战战兢兢地买下了一栋九户的小楼,总价刚刚超过一百万美元。
这栋楼当时的租金总收入每月只有六千出头,年地税超过一万美元。楼里只有一个锅炉负责集中供暖(暖气费当然由房东出),电表虽分户,但房子内部状况堪忧:窗户老旧,墙皮脱落,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仿佛随时会从“鬼片”场景中跳出个什么。
唯一还算看得过去的,是刚刷过的外墙,看上去还有点“体面”。
那时的我,对什么“投资回报率”“现金流”完全没有概念,也没人教我怎么看财报。刚来美国那几年,我一度想转学财务,但身边人劝我:“你不适合那个专业。”现在回头看,他们也许是对的——我是那种典型的“实战型选手”。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房子长得还行,地段也不错,首付凑得上,那就上吧!”
我们纯属运气好,歪打正着地踩中了风口,谁能想到这片区的房价接下来几年涨得比酵母还快!
如果现在的我拿到那年这栋楼的财报,大概率会转头就走。所以,有时候吧,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傻人,也许真有傻福。
贷款利率是 6% 多,拿的是商业贷款,期限只有 25 年,因为租金收入低, 银行要求我们出 65% 的首付。第一次买多户住宅,过户当天我既紧张又兴奋。律师叮嘱我们:过户后要通知每一户租客房东变更。于是我和我先生硬着头皮,带上律师为我们准备的信函, 一户一户敲门发通知。
楼里有个租客是前任管理员,我们顺势和他聊了聊,打听了一些“内幕消息”。
很多年后,我先生才跟我坦白:
“第一次走进那栋楼时,我其实心里是发抖的。九户人要是有人不交租怎么办?锅炉要是坏了怎么办?万一几户同时欠租,如何驱逐他们, 我们还能扛得住贷款吗?”
而那时的我,只顾着心里狂喜:“哇哦,我们有一栋房子啦!看起来还挺不错的耶!”
说到底,我们就是“头铁”选手上线了。
拿下房子后,我们开始一点点折腾:
几年后,租金从最初的 每月六千多,涨到了几万美元。而我们,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
我们一边踩坑一边成长,从什么都不懂的新移民,慢慢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房东。
五年后,贷款到期,我们决定去做重贷(refinance)。房产估值不错,我们从这栋楼里提取出了一百多万美元继续投资。这些年,我们几乎每年都添新楼。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贷款经纪人建议我们“多提一点”,但当时心态还算保守,婉拒了。”而我们心里想:“我免费得到了现在这栋楼, 每月有租户都在给我们打工,已经超出预期了。”
虽然之后地税和保险上涨了不少,但这栋楼依然每月稳定地把钱“哗啦哗啦”打进我们的账户。
几年后,家里老大上大学了。她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都由这栋楼的租金支付。
她如今已顺利毕业,找到喜欢的工作,还谈上了恋爱。而我们,也计划把这栋楼作为她婚礼时的礼物送给她。
我常常想,这栋楼不仅仅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笔大的投资,更是彻底改变我们家庭命运的起点。它让我从一个说话结巴的新移民,成长为能和律师谈判、和政府沟通、和工人砍价的“女中汉”。
等到她出嫁的那天,我会拍拍她的肩膀说:
“这栋楼,是妈妈当年一边发抖一边扛下来的。现在,它是你的了。”
———————————————-
这我们的故事起点。
一路走来,少不了辛苦、焦虑与迷茫,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未来我还会陆续整理出我们踩过的坑、摸索出的经验,写给像曾经的我们一样——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但敢于出手、愿意学习的普通人。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有时候啊,命运的门是靠一腔莽劲撞开的. 成为我们命运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