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这就是真相!

(2018-12-17 00:28:34) 下一个
原创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即使到现在,抽水马桶逐渐普及的时代,几千年前发明出来的厕所仍旧被很多现代人使用着。从几千年的历史长度来看,厕所的更新迭代如此缓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中式厕所的始祖,简单说,就是“茅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它并不陌生,在很多较为落后的农村还能见到它的身影。

不过,现在的“坑厕”恐怕比当年“始祖厕”的安全系数高多了。同样是个坑,“始祖厕”一不小心,是真的会让人掉进去的。

时间回到公元前582年盛夏,晋国举国上下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晋国君主晋侯先前被巫师断言吃不上新收的麦子,于是特别叫人煮好麦粥,还令人砍了巫师。

然而,晋侯正准备吃饭,肚子里忽然七上八下,往厕所狂奔。《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姬孺

“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精短的九个字,晋景公就成了史上死得最离奇的君主了。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

导致晋景公“陷而卒”的厕所到底长什么样呢?

“陷”在《汉语词典》里,是指足够淹过头顶的深坑。清朝光绪年间的学者尚秉和解释说:“换言之,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以贮存粪便,防其四溢漫流而已。”(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西周《仪礼·既夕礼》还记载:“隶人涅厕。”这段话可解释为,人们掘地为厕,待坑满以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就这样,“坑厕”掩大粪于无形。或许这也是迄今为止,专家没有发现春秋以前的厕所遗迹的唯一原因。

可是,尚秉和还是在山西找到了类似“始祖厕”的东西,他这样描述:

今山西各处之厕,皆下掘坎深约六七尺,广如之,而横两板于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没顶,疑晋时遗制。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晋侯何以溺死在那样原始、粗糙的“深渊”里了。

直到改革开放前,“坑厕”在中国农村还广有市场。在古代中国人总能在各个领域领跑全球,

为何独厕所,发展如此缓慢?

 

仅仅用经济水平低来解释,并不全面。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坑厕的沿用,简单说来,与粪便的有用性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世界文明古国中,唯独华夏的周部落一开始就是纯农业的定居者。人们依赖土地生存,人员流动少,地力损耗严重,因此保持土壤肥力变得十分重要。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粪便,就成为先民追求肥田的主要途径。

我国有句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肥”就是“粪”。臭不可闻的大粪,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因而,坑厕及其类似的厕所,早已不单单是“排泄之所”,而成为我国农业耕作中肥料的重要来源。

由此,我国农村厕所的终极形态就定格在两千年前的坑厕,作为我国“绿色有机农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代一代被沿用下来。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当然,在过去,坑厕也并不只是挖个坑、放俩木板如此简陋。从汉代开始,厕所就在各个方面经历了大革命。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秦末汉初时,比起先秦时期简陋的大坑,此时的厕所已有房屋建筑,更小巧和安全。为了获取“农家肥”,有的厕所在建造时,故意把厕所架高,使粪便落入其下的猪圈,供猪食之。厕所还建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上图)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西汉初年的厕所,出现了隔断和独立的尿槽。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男女厕所。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许源于汉代儒学的“男女大防”思想。(上图)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西汉末期,厕所已经有了更具隐私性的围墙设计。(上图)

有没觉得很眼熟。

没错,两千年的坑厕已经是农村厕所的终极形态了。

出于给土地施肥的需要,农村厕所始终保持了“坑厕”的基本形态。直到现在,不少农村、以及城市里的公共厕所依旧能见到这两千多年前就发明的东西。当然清洁度、安全性都有所提升,溺死在厕所的事情也不至于发生了。

那么问题再次来了,

达官显贵们并不种地,那他们在什么样的厕所如厕呢?

简单给大家列举几个,当做此篇的拓展吧:

最早的“冲水马桶”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汉景帝亲弟弟梁孝王刘的武墓留存有中国最早的坐便冥器: 两条平行如人腿的石板,相当于环形的坐便圈,人可以把腿架在上面。“坐便圈”后面还有靠背,最令人惊讶的是,靠背上面,流淌着涓涓细水,一直流到茅坑下面的暗沟里!(上图)

“马桶”名称的来源——“虎子”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虎子”就是夜壶,一种临时溲器。西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曾经用玉做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图为三国时期吴地出土的夜壶,从实物来看,“虎子”活像一支壶嘴宽大的提梁壶。

相传,它的发明与西汉时“飞将军”李广有关。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

到后来,“虎”变成了“马”。据说李渊家族建立唐朝以后,因其爷爷名叫“李虎”,儒家讲求为尊者讳,就将大不敬的“虎子”改为“兽子”或“马子”。这也是后来人们将便器称为“马桶”,而不是虎桶、牛桶、羊桶等其他桶的一种解释。

自带驱味和消音的“官房”

 

为何古代上个厕所都要小心翼翼,担心生命危险?这就是真相!

 

在皇室,“马桶”不叫“马桶”,叫“官房”。这些“官房”都用木、锡或瓷的材料制成。

据慈禧的贴身丫鬟容儿讲述: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方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下面的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胆,以防渗漏。

锡质官房为椭圆形,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后面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官方内放有干松香木的细末,干净蓬松。秽物一入,香灰便腾起,迅速包裹,使粪便没有散味的机会,动静也不大。

在没有抽水马桶的时代,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呢!

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