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大英博物馆珍藏中国明清外销瓷

(2018-07-29 10:19:37) 下一个

李何

历史上,16到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这些中国瓷器大多是订烧瓷,都是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别烧制的,它们有的不加装饰,有的装饰简率,外销到西方后被进一步装饰、美化。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竞相购买中国瓷器,用它们美化餐具、改变室内的装饰风格,掀起了西方“中国热”新一轮高潮。
 
早在1600年,英国就开始了对华瓷器贸易往来,经过百余年努力,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取代荷兰,成为进口中国瓷器的大国。有数据显示,1701年从中国运往英国的瓷器达10万余件,到1734年总计运回英国的瓷器达24万余件,出现中英瓷器贸易盛况。1774年出版的《伦敦指南》记载,当时伦敦至少居住着52个专门经营包括中国瓷器在内的“华人”东方货物商,英国上至女皇下到普通百姓,部把拥有和收藏中国外销瓷看作一种荣耀,当时的首相华波尔还是鉴定中国外销瓷的专家。
 
大英博物馆外销瓷的专门收藏者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位于英国伦敦,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也称大不列颠博物馆,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其中东方艺术文物馆藏有数量巨大的中国外销瓷器,上自汉唐,下至明清,应有尽有,称得上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世界各国博物馆罕见。
 
 
这些馆藏的外销瓷是在过去150年间收集、整理而来。这与一个人的爱好和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先生(1826~1897年),他大约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二的瓷器。1856年到1896年的40年间,作为大英博物馆中世纪古物和人种学馆(包括东方艺术文物馆)的馆长,他对中国外销瓷藏品的保护具有纪念性意义。他出身名门,生活在一个沉迷于陶瓷艺术的时代,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善于出谋划策。他曾在格林贝斯纳1尊物馆展出所藏中国和日本瓷器,1876年进行归类整理,随后于1878年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大量的个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国瓷器)。弗兰克斯不仅自己慷慨地捐献。还积极鼓励他人进行捐献。受其影响,居住在布莱顿的沃克·查尔斯先生1887年以来就捐献出了76件中国瓷器,它们的装饰风格极具欧洲样式,与博物馆中现有的陈列相映成趣。这个时代是收藏家们踊跃捐赠的时代,他们希望看见自己捐赠的瓷器能够为了公众娱乐和获取知识的目的而被加以保护利用。1963年,伦敦的罗勒女士精心挑选了一批装饰有西方纹饰的欧洲风格的瓷器赠送给了该博物馆。如今,这个博物馆仍然继续收集、整理从中国进口的瓷器。
 
馆藏“克拉克瓷”
 
16世纪时,中国就开始生产专门供应西方市场的瓷器,那时主要是满足统治中国贸易市场的葡萄牙人的订购需求。后来由于荷兰海上霸权的确立,荷兰人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密切了同中国在商业贸易上的往来,同时也夺取了向欧洲出口瓷制餐具的航运贸易优先权,因此,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远东的陶瓷贸易滑坡,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荷兰人努力保护获利丰厚的海上贸易,甚至纵容海盗行为,他们夺取船只,拍卖抢夺的货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圣地亚哥”号被“圣·海伦娜”号抢夺一空。1604年,“凯莎琳娜”号被掠至马来西亚海峡,上面载有中国瓷器近60吨,有10万余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
 
“克拉克(Kraak)”是当时荷兰人对葡萄牙货船的称呼,从Kraak上缴获的瓷器,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因为这些葡萄牙商船所运载的瓷器是中国明代万历时期应欧洲市场需要而生产的青花瓷,以后就有大量青花瓷外销欧洲市场,克拉克瓷也就成了外销青花瓷器的代称。克拉克瓷的造型有盘、碗、瓶、罐、壶等,纹饰布局分中心纹饰与边饰。中心纹饰常见有仙人楼阁、花鸟树石、麒麟瑞兽等;边饰一般分为二层八格或二层四格,内绘花果、八宝、书画、卷轴、几何符号等。这种纹饰虽然是中国传统画法,但布局已非中国风格,而是专为外销而专门设计的,画面纹饰洋溢着中国文化气息,又蕴涵了一些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社会风情和艺术韵味。该博物馆中收藏有为数不少的克拉克瓷。
 
该博物馆还藏有一件荷兰制造的用作餐饮具的青花瓷——侍女花卉纹圆腹壶。在“中国热”盛行的欧洲各国,饮茶之风在英国勃兴,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爱好饮茶,由此也带来了餐饮器具的革命。
 
这些被订烧的有着西方装饰纹样或造型的青花瓷器,在巴特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被保存下来,以后被征集至大英博物馆。1634年,一个名叫约翰的荷兰商人订购了一批荷兰所产含有铅锡锑合金成分的边缘为圆形的青花瓷盘,1635年,他把这些特殊的范型发送给了中国的陶瓷商以便生产、制造。可以想见,欧洲人对中国青花瓷器的爱好与需求成为当时的时尚,爱好克拉克瓷、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享受生活、品味时尚的象征,因此克拉克瓷的对欧外销在当时最为鼎盛。
 
馆藏纹章瓷
 
这一时期运往欧洲各国的订烧瓷通常绘有纹章盾徽或者购买者的姓名字母缩写,也有依欧洲流行版画绘制的,更有为欧洲各皇家、教会、贵族订烧的。纹章瓷烧制大约始于16世纪时的明代。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命首相马扎兰建立“中国公司”,该公司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流行起来。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烧的瓷器主要是公司、团体、职员、商人及贵族所需的徽章瓷。随着这类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英国许多原先地位低而没有特定纹章的富贵人家,也开始创造自己的纹章盾徽,伦敦甚至出现一种专门为人订制有特殊纹饰瓷器的商人,号称“瓷人”。
 
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苏格兰、丹麦、瑞典、俄罗斯、普鲁士、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地区皇室、团体、教会、个人订制的纹章瓷器。这种纹章瓷是欧洲现存比较典型的外销瓷门类,器类多为盘和碗,纹饰多为中国传统的釉下彩和欧洲灰色装饰画法。据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一书记载,纹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烧制却极为精美。
 
馆藏珐琅彩瓷
 
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到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瓷开始出现,这种风尚迅速在欧洲传播,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珐琅彩在康熙时期由西方传入,系引进西洋珐琅彩料(深亮蓝、浅蓝、深亮绿、浅亮绿、松黄色等),采用欧洲装饰技巧的某些手法创制而成。珐琅彩瓷器以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白瓷经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用油画技法作画,然后再次入窑焙烧形成,格外精湛,为清代景德镇白瓷成就与西洋绘画艺术的成功结合。其色彩丰富,淡雅柔丽,逐渐为世人喜爱,后发展成清代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大量销往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西方人誉之为“玫瑰族瓷器”。大英博物馆所藏珐琅彩瓷器多为碗、盖杯、瓶,也有少量鼻烟壶。
 
广州海岸通商带来了进一步的海内外交流,比如表现英国皇室狩猎场景的狩猎纹大碗和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洋人物盖杯、瓶等也开始出现。狩猎纹起源较早,在唐代,狩猎是上层阶级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唐太宗将其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并列定为三大乐事之一,因此狩猎场面也是唐代艺术经常表现的题材,纹饰多种多样,是铜镜、金银杯等器物的主题纹样,清代皇室属游牧民族的后裔,嗜好狩猎,器物上也有大量狩猎纹出现。18世纪的“中国风”席卷欧洲各国,英国皇室、贵族狂热爱好华瓷,再加上狩猎也是其显示、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因而争相订购狩猎纹碗。
 
大英博物馆的代表性藏品还有洛可可风格的花瓶,其内容多表达与爱情、欲望有关的绘画题材,在订烧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夫妇的纪念品以及表现婚礼寓言、誓言等的瓷器。一件18世纪的珐琅彩人物纹花瓶,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花瓶一侧,一个小伙子颈围情人送的舒展的围巾,正在爬梯子给鸟安装巢穴;另一侧,一对恋爱中的情侣手里拎着一笼母鸡。这种设计是从一个威尼斯画家的画作上演变而来,同时也来自一个生活在英国的雕刻工匠(1675~1752年)的作品。这种流行的纹样在欧洲的瓷器工厂里也被模仿出来,相似的设计在威尼斯瓷器、俄罗斯瓷器、德国瓷器、荷兰代夫特精致彩陶、西班牙陶器,以及在伍斯特、煤港、巴特西生产的英国瓷器上均有反映。
 
 
除了一部分在中国的欧洲商人委托生产的具有西方形状或装饰的瓷器以外,第二种类别的外销瓷只有部分装饰或完全没有,待运到西方后作进一步的修饰、美化,这些无装饰的瓷器物美价廉,在欧洲也非常畅销。
 
 
在远东和欧洲,最初的贸易围绕着香料、纺织以及能够与银、铜相交换的稀有金属而展开,到了17世纪中叶,中国茶叶和陶瓷贸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640年,英国康沃尔郡的日记作家曼迪。彼得带回了一份珍贵的有关中国陶瓷的第一手资料,上面写到“中国瓷器可以装饰任何一座房子”,可见中国陶瓷大受欢迎,贸易额节节攀升。18世纪出现了中国商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的顶峰。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贸易平衡被打破,大量的机制陶瓷器源源不断地从日本和西方国家输入中国,中国陶瓷大量出口的时代一去不返。

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iger666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万发!!!
longmarch 回复 悄悄话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真的跟古希腊古埃及没法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