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圈一直都很推崇“明三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一直以来“盛世出好瓷”的想法占着主流位置。近2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渐渐发现原来乱世也出好瓷。
要说乱世,哪朝哪代都没有崇祯乱。这朱由检坐上了皇帝宝座,二话不说把阉党首领、祸国奸臣魏忠贤给办了,这一着还是很睿智的。话说这崇祯皇帝生来并不是皇帝的命,只不过他大哥天启皇帝死得早,没有子嗣,本着“兄终弟及”的原则,信王即皇帝位,是为崇祯。这飞来的皇冠,崇祯皇帝很是爱惜,整个封建王朝两千多年,他算是出名的勤政,但明朝还是在他手里亡了。要说他也是运气太差,别人做皇帝基本上没啥大事,碰到他偏偏连遭大灾,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连年征剿却始终未灭,后金皇太极虎视眈眈,不时袭扰,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脚下。内忧外患不断。按理说,崇祯还是很有识人用人的才能,他所用的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都是牛人,可惜最后死的死,降的降,只能说国运太差。
虽然国运太差,这青花瓷可一点也不差,可以说,精品迭出。有人说是因为隆庆开关以后,少数人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有人说晚明时期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人更专注于提高生活品质,还有人说,晚明时期朝廷黑暗,党争频仍,官员无心仕途,多隐逸山林。各类手工艺的极大进步,比如明式家具、铜炉、嵌螺钿、竹刻等等,制作上精益求精,各种类互相影响、相互带动。总结起来就是:有钱了、审美高了、文人参与了、技术进步了。
崇祯青花一改嘉靖万历以来粗放的路子,尤其是文房器物的代表——笔筒,制作上文人味十足,胎釉精良、绘画细致、发色漂亮,达到了工艺与审美的巅峰,可以说,在明清历代青花笔筒里,很难找到能与匹敌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司马光砸缸人物故事纹青花笔筒。这件笔筒来自于Greta Millikin的收藏。克利夫兰博物馆的断代是顺治,笔者看崇祯。
先来看看正面的全图,来个初步印象:口底高相若,略为束腰。方正中带着曲线美。
足胫部特写:双线圈内的暗刻波浪纹饰,足部的露胎线较高,这也是崇祯时期的典型。鱼鳞状秋草率意奔放而有章法,在山石后面露出脑袋的灌木,虽无枝干的描绘,却有凝聚的质感。
回到主题图案:一位看起来并未成年的丫鬟,面对着少妇,右手指向后面,似乎正陈述那边发生的事态,仿佛事态过于紧急,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只好连比带划。少妇刚刚掀开竹帘,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准确掌握了各个人物当时的瞬间神态。
放大欣赏。所谓“美女无肩”。时代的审美在她身上体现得很充分。长裙上面状如花蕊的笔触,聚散有度,也是崇祯时期的流行。发型相对较低、平,与康熙到雍正时期逐渐转蓬松、高髻的风格区别明显。开脸一级棒,未语先笑,温文尔雅,谦恭有礼。温柔、善良、慈爱,似乎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优美词语加在她身上都很贴切。身后的浓重青花点,是为了突出户牖的前后层次感,非常随意而饱含功力。
夸张的洞石造型和高矮错落的芭蕉已经有了顺治的风格,也许克利夫兰就是根据这两点定的顺治。
场景转换:咱们的主角——司马光先生出场。不,他还不算先生。虽然是孩童,应该算少年老成了。遇变不惊,确实是成大事的好料子。中间一口大缸,溺水的小孩子只剩一只小脚丫勉强露着,确实情况非常危急。难怪上面的丫鬟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与其他小孩子们六神无主、奔走呼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拿起了一块尖尖的石头,下蹲屈膝、弯腰甩臂,即将砸缸的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上角山石的的分水技法已经比较成熟了。斧劈皴的山石、率意的苔点,右边是崇祯时期非常流行的这种树的画法(有人称为合欢树),再加上青翠幽蓝的青花发色,时常使人误以为是康熙朝巅峰时期的作品。
千钧一发的紧张画面,到了这里却是云淡风轻。两位孩童,一位在放风筝,另一位观战。那边沸反盈天,这边悠哉悠哉的玩乐。故事情节的安排,有跌宕起伏才好看。一边是危机,一边是童趣,你救你的,我玩我的。也许放风筝的小孩子还不知道那边正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就是没人考虑一下缸的感受。难道这缸天生就是被砸的命?
放大的细图。小孩子的身姿、动作,实在精妙。尤其是那一扭身,那专注的神态,让人不由感叹,真是童趣横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层叠的山石,一层叠一层,线条很刚很强很硬。明末清初时期流行上百年的“一大两小”“三点式”石头,在画面下方呈现。旁边加上鱼鳞状地皮,别有趣味。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东西,可以看看,却买不到。
山石上的苔点,浓重而融入,率意而有章法,绘画者的功力之精纯,令人叹为观止。
崇祯青花,虽然在分水技法上不如康熙“墨分五色”那么成熟,然而艺术成就极高。其高路份的青花,发色有别于其他朝代,独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魅力无与伦比,可以说,丝毫无愧于人们的追捧。这些年,崇祯青花备受青睐和关注,而笔筒作为文人案头的器物,其制作尤为精湛,艺术水平尤其高超,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编辑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