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 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 委员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美文化艺术收藏研究院 副院长
中国古瓷器古玉器研究所 所长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社会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 鉴定专家
天物古陶瓷博物馆 馆长
一、瓷胎的时代特征
陶瓷界的元老耿宝昌先生有一句名言:“胎如人的身躯,釉面好似各色服饰”。这一至理名言用形象生动语言阐明了胎、釉在瓷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鉀、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历史上景德镇也是使用一元配方的方法,即磁石黏土的配方。这种配方的优点是瓷石中的氧化铁和二氧化钛含量少,胎质洁白,有半透明感;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在烧制中瓷胎含有大量的玻璃相,使瓷器极易变形。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工艺,在元代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工艺。到清初康熙时期,瓷胎的氧化铝含量高达26%~27%,这是景德镇瓷石加高岭土制胎工艺完全定型重要标志。也是当时青花瓷质量达到历史高水平的重要前提。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胎和釉的成分差异,加之制胎、施釉的工艺不同,因此,把握胎、釉和制作工艺的时代特点,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二、胎质的比较鉴别
纵观青花瓷发展的历史及其胎体的演变、进化的曲折历程,加之通过几十万片青花残瓷片的对比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以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处于巅峰期的康熙青花瓷胎为基点、为标准,以其上至唐代,下至现代仿古瓷的青花瓷胎质进行对比分析,其呈现的规律大体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从康熙上至青花瓷萌芽期的唐代,距康熙朝越远胎质越粗松,这是由于陶瓷工艺水平等原因,胎土淘炼不精、颗粒粗造成的。随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距康熙朝越近,胎质越好,到康熙朝达到坚白细腻,瓷化程度最高。而从清康熙下至现代的仿古瓷,距康熙朝越远,则胎质越疏松,这是由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会动乱造成的,同时,也同原料的变化有关。
下面十组图例(由远至近、由上至下排列),通过不同时期青花瓷断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而清晰地了解,中国历代青花瓷胎质由唐宋元代时期的粗松到康熙坚硬,又从康熙坚硬至现代疏松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实,从众多的残瓷中分析,元末明初胎质并不是疏松,而是胎土颗粒大而坚致,用手触摸底部或圈足无釉处,仍是细滑感觉。而接近现代的胎土,比较涩,且发康。从视觉观察,元、明早期胎质粗松,近现代特别是仿古瓷胎质疏松。(球磨机制作胎土表象是另一种情况,不再赘述)。(插图)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