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为了发掘装满一船瓷器的南海一号,国家硬是建了座博物馆,今天正好可以继续说说瓷器问题。
一个很实用的问题,中国瓷器那么多,怎么看出它是哪个朝代的?
首先,你可能要背下历史朝代顺序表……然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商周时代,烧成温度低的原始瓷就出现了。但是成熟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才被烧出来。
汉代瓷器,相当于起步阶段,借鉴的多
很多都是吸取陶器、铜器、漆器的形式和花纹
有不少样子看起来像青铜器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瓷器总体趋势是由粗矮向瘦高展开
三国西晋,
越窑瓷器的时尚,是喜欢带动物一起上场:
要么把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
类似今天的猪猪存钱罐
要么把各种动物、甚至人物、佛像等贴在瓷器上
而且经常印着各种网状花纹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矮胖的、有小动物出没的瓷器
那多半是这个时候的↓
东晋开始抬头、收腹、挺胸——
瓷器变得瘦高
几何纹样用得少了
还流行点彩——
在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上点出褐色的点
或者点在器物的口沿、肩腹部
物理学的好的同学可能还会发现
相比于西晋,
东晋之后,瓷器重心在下面,更稳定了
——也更加实用了(西晋的东西感觉随时要倒掉的样子)
唐代的瓷器,笼统地说,四个字——
南青北白
以前,流行的主要是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
唐代之后,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江湖地位上来了,开始给青瓷下了战书
唐代瓷器就跟大唐气质一样,浑圆饱满
质量更高,更精巧,那种笨重古朴的基本都被抛弃了……
而且唐代人喜欢喝茶,大大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我们熟悉的唐三彩则是低温釉的陶器)
终于到了宋代
宋代瓷器的特征一个字——美
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齐登场
尤其是官窑,专门为皇家烧瓷器
稍微有瑕疵的都被打破埋掉了,为的就是不让工艺和瓷器外流
南宋官窑特点是薄胎厚釉、冰裂纹、紫口铁足
被称为“宋瓷之集大成者”
传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一器难求↓
至于五大名窑的区分,下次再讲。今天的瓷器辨别先讲到这里,要是还不会的话,还是直接看博物馆的展品介绍吧!
图片来自故宫官网、网络等。参考: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文:西泠君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我主要是从一些科教节目中了解的知识,可能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