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和居艺术】整理编辑
一.青花原料及特征
青花是我国首创的的一种瓷器新品种,即白瓷地蓝花瓷器的专用名称。青花是以钴料先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后,于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所谓青花瓷器就是指白瓷地呈现出蓝色花纹的瓷器。蓝色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习惯上都称青色,故把白地蓝花的瓷器,称之为青花瓷器。这样的称谓不仅被学术界广为通用,而且也有利于钴蓝与铜绿的区别。
钴蓝作为一种着色剂,在我国唐代陶瓷上就开始大量运用,如唐三彩中的蓝色,经科学测试证明,就是氧化钴的着色。唐代长沙窑的釉下蓝,同样经过科学的化验结果表明,它不是钴蓝,而是铜绿。作为青花瓷器的原料,从科学定义上讲,青花必定是钴蓝,而不是铜绿。
在我国陶瓷的装饰上经常用氧化钴烧成青花,用氧化铜烧成釉里红,两者同时并用在一件器物上,称之为青花釉里红。在唐宋陶瓷上经常用氧化铜烧成铜绿,用氧化铁烧成铁褐,两者同时并用在一件器物上时,称之为褐绿彩。因此青花瓷器的形成包括原料与烧成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花瓷器的原料是构成青花瓷器的主要因素,是用来区别任何一个瓷器品种的标志。这对我们如何认识青花瓷器以及掌握青花瓷器辨别等问题尤为重要。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能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在我国古代陶瓷中使用的氧化钴料,经科学化验结果证明,分进口青料一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名叫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并含有砷。国产青料与此相反,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不含砷。因此我们把进口料叫做高铁低锰料,把国产料叫做低铁高锰料。由于两种原料不同,烧成后青花瓷器的呈色也就不同。因为,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氧化锰在还原焰中呈紫色。氧化铁的呈色既然是黑色,那么烧成后的青花,在蓝色浓艳之中就产生一定黑色的斑点,这是进口料的主要特征。国产青料由于含铁量低,自然也就没有黑色斑点这一特征。含锰量高,烧成后的青花蓝色之中就会呈现紫红颜色,这也是国产青料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青花原料与青花瓷器的分期
青花瓷器的质量与青花原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烧成条件,对青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青花原料对青花的呈色总是起着主导作用。青花瓷器自元代出现以来,由于它的优越性,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因使用的原料不同,造就了各个时期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现根据各个朝代使用青花原料不同,把它分为如下几个丰要阶段:
元代
青花原料-氧化钴,既可以用来装饰陶器(唐三彩),也可以用来装饰瓷器。元代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了许多大件瓷器及精致的为适应外销国需要的青花瓷器。
明洪武时期
明洪武青花即不同于元代,又有别于永乐,但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经研究洪武时期使用的青花原料与元青花使用的是同一种钴土矿,即高铁低锰的进口料。由于洪武时期使用的釉为乳浊性带奶白色的釉,也影响了青花的呈色。
明永乐、宣德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使用的青花钴料,大都来自波斯地区。郑和七次下西洋(1371-1435年)六次是在永乐时期。因此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使用了大量进口的青花原料,所以有的学者把永乐、宣德时期称为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元代的青花瓷器尽管多为进口青料,但是为了获得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效果,必须要对进口青料的性能进行筛选与提炼才能使用。洪武时期使用的青料情况又有所不同,因当时来不及进口青料,使用的是元代筛选提炼后的余料,所以青花的呈色既不同于元代,又有别与永乐、宣德时期,特别是永乐时期的青花,充分地利用与发挥了苏麻离青料的一些特点,青花呈色浓艳,具备黑色结晶斑点为其重要特征。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这时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基本用完,宣德朝遗留下来的极少青料,成化时还在使用。由于宣德时期皇宫里需求量极大,青花瓷器的生产不断增多,青料的来源有了困难,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试用国产青料了。景德镇珠山宣德遗址出土的意见青花试料盘,盘内书写乐平一号,乐平二号等字,可见宣德时期已经试用国产青料了。
乐平产的的青花钴料,一般称为乐平青料或平等青料。在明成化时期这种青料大量使用,它与进口青料相比,具有色彩淡雅,线条稳定的特点,弘治时期与成化时期相同。这种乐平青料似乎产量不大,到了正德时期,就开始使用广东瑞州产的青料了。这时青花的呈色与前期的有明显不同,具有蓝中带灰的特点。
5.明嘉靖、万历时期
明嘉靖时期使用的青料为回青料,这种青料含铁量最低,含锰量最高。青花的呈色中蓝中泛紫红色居多。明万历早期与嘉靖青花的发色浓艳相差不多,但有偏淡偏灰的色调。后期又改用云南的珠明料,这时青花的呈色与清康熙时青花呈色相当,但色调又不如康熙的翠兰。嘉靖、万历时期经常可以看到仿永乐、宣德、成化的青花瓷器,这类青花的呈色与前期有明显不同。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