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山西面食,在街头饭馆是找不到的,他们集中隐藏在以晋中、吕梁为核心的每一个家庭里。换言之,如果你对真正的山西面食感兴趣,应该去晋中市和吕梁地区找一找。
如地图所示,晋中、吕梁等地为山西的中心区域。
真·山西面食应该是下面这些个样子:
这 是大名鼎鼎的“擦尖”,省内通俗的说法是“擦疙瘩”。面身呈红色是因为里面掺了高粱面,因而也叫“红面擦尖”。做法是将面团按在固定的器具上,在光滑有洞 的铁片上摩擦、摩擦……擦尖深受省内人民的喜爱,因而常见于街头的饭店面馆,只是在省外知名度比较低,导致山西游玩的游客们叫不出这个名字而已。
下面是擦尖的制作器具。熟练者在制作时会非常快,初学者就比较受苦一些,有时会擦破自己的手掌。
笔者在洪洞县大槐树博物馆,曾看到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对外迁徙时携带的器具,里面就有形制非常相似的铁片擦板,可见这种面食早在700年前就在山西流行了。
这是“擦尖”的兄弟“抿尖”,做法和“擦尖”相同,只是需要换用另一种规格的铁皮擦板,其孔洞比“擦尖”更圆、更小,故而也更容易入口,比较受儿童的喜爱。
这 是传说中的“掐疙瘩”,也叫“揪片”,顾名思义是从已经和好的面饼上一片片揪下来的,有的地区则舍弃了这一过程,直接用刀切出来。揪片的特点是制作方便, 不必使用各种繁琐的器具,也没有受伤的危险。这种面食也比较常见于餐馆,省外则常见于清真餐厅,做法通常为汤面、炒面。
不烂子,做法是将蔬菜(如土豆、茄子、豆角等)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槐花做食材。另外,白菜叶子也可以用来做不烂子,但是不需要蒸煮,直接翻炒即可。简言之,不烂子就是蒸熟后再炒过的擦尖。
手工猫耳朵,将擀好的面饼切成小拇指头大小的面块,用指头搓成耳朵状。
栲栳栳,莜面所制,一般是蘸卤吃,或者炒着吃。
包皮面,又称夹心面。在晋中、吕梁、忻州等地区食用非常普遍,但所包的面种和吃法却不太相同。。
猫耳朵(可以做成汤面、拌面,也可以炒,加什么臊子都好吃)
吕梁的红油碗托,是放在碗里加上红油、醋等调料,划开以后叉起来吃
晋北的碗托,切成块儿或者擦成条,加黄瓜丝、豆芽、芝麻、香油、醋等,我的老家有时会加入驴肉或肘子肉,大夏天吃一盘从头爽到脚
牛肉丸子面!
排骨豆角焖面,这个是最经典的搭配,其实即使只有白菜土豆和豆角就已经很好吃了。一般是用大铁锅焖的,既便宜又美味。
炸油糕,有的是红豆馅儿,有的没馅儿就外边蘸一层白糖,外焦里嫩烫面饺饺,皮是半透明的,里面一般是猪肉韭菜豆腐馅,也有纯素的。先炒熟馅料,再包起来蒸熟。
烫面饺饺,皮是半透明的,里面一般是猪肉韭菜豆腐馅,也有纯素的。先炒熟馅料,再包起来蒸熟。
烧麦,山西跟内蒙的烧麦是肉馅儿的,我当初在杭州吃到糯米馅儿的烧麦当时就惊了,这特么还能这么做!到现在我仍觉得肉馅儿的好吃。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