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青花瓷起源与钴蓝zt

(2016-06-06 07:34:07) 下一个

中 国实用钴蓝的历史悠久。1950年以来,在河南、湖南、山东、陕西等地曾多刺激从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墓葬中出土过各种类型的玻璃人造饰品。经过对它们的化 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证明带绿色光泽人造珠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带蓝色光泽的主要着色剂是钴。 春秋末河南固始县侯固堆出土的蜻蜓眼绿琉璃基体上,配有蓝白两种色调的琉璃。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了蓝琉璃珠。经过对这类蓝琉璃作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蓝 色琉璃的着色元素是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钴蓝。

青花瓷起源与钴蓝

除 以上两例外,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如下与钴蓝相关的考古器物出土:湖北出土嵌有钴蓝饰件的越王剑;江苏铜山县出土有钴蓝彩的东汉玉雕小兽;山西太原北朝墓中 出土过一批蓝釉陶器。唐三彩更是集钴蓝运用之大成。唐三彩中篮彩器对钴蓝单独运用于瓷胎绘画 对青花的起源有直接的影响。在唐三彩中,含篮彩之器比较珍贵,全蓝彩器则最为名贵。唐三彩的制胎原料有陶胎和高岭土两种。高岭土胎唐三彩的烧成温度在 900℃,高岭土没哟瓷化,所以它仍然是陶器,而唐青花是瓷器,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青花瓷起源与白瓷

白瓷以含铁量低 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窖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釉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了比较进步的白瓷。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 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了成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中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张盛墓出土了80余 件瓷器,其中绝大部分是白瓷。唐代是白瓷的极盛时期,其中以邢窖和河南巩义窖为代表,而当时南方瓷窖多生产青瓷,它们是越窖、岳州窖、洪州窖和婺州窖,尤 其是越窖为皇家生产精美绝伦的宫廷用瓷 秘色瓷,故在陶瓷史上,唐代的瓷业生产有“南青北白”一说。



青花瓷起源与钴蓝

白瓷的釉是高温透明釉,对瓷胎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胎质较粗和灰白色的瓷胎上,必须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时期,许多生产白瓷的窖口已经使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白瓷精品已经达到胎薄釉润,光洁纯净的水平。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教授等在《河南巩县隋唐时期白瓷的研究》中对河南巩义黄冶河、白冶河瓷区窖址中的白瓷片进行了研究,并将河南巩义白瓷和河北临城邢窖及景德镇瓷做了对比,其中与青花瓷起源有直接关系的对比如下:

对比之一;巩义窖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

)的含量都非常高,厚瓷胎样品高达37.4%,薄瓷胎也达37.15%,而景德镇清代雍正朝瓷胎中的三氧化二铝(A

)含量亦不过为27.42%。但巩义白瓷瓷胎中的氧化钾(

)的含量也特别高,达7.35%,为中国南北各地瓷胎中氧化钾(

)含量之首,这就使得三氧化二铝(A

)含量如此之高的配方能在1300℃左右温度基本烧结。

对比之二;巩义白瓷胎中三氧化二铁(F

)含量较低,比景德镇历代瓷胎都要低,含铁量低,这就保证了瓷胎的白度;而同时巩义白瓷中二氧化钛(Ti

)的含量较高,这又使其胎微微泛黄。

对比之三:巩义窖白瓷的釉已发展为石灰 碱釉,和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的釉相近。石灰 碱釉的特点是高温黏度较大,不易流动,釉色光泽柔和,而传统观点认为中国与南宋后期才有石灰 碱釉。

对比之四:巩义白瓷的釉中,三氧化二铁(F

)的含量比景德镇历代釉瓷都低,这就决定其有较高的外观白度。

对比之五:巩义白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1350℃之间,断口也具有玻璃光泽。景德镇清代白瓷的烧成范围也大致在此之内。

对比之六:在数处巩义白瓷窖址中的灰烬堆积中均找到木柴灰烬。可见巩义窖是采用木柴做原料生产白瓷的,这与景德镇的烧窖原料相同,而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北方完全用煤烧窖。

中科院考古所碳十四实验室对巩义窖址中所出的木炭堆积作了碳十四测定,木炭年代为距今1440±150年,说明这些窖址的烧造年代确在隋唐时期。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巩义隋唐时期烧造的白瓷应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精细白瓷之一。而高质量的白瓷对青花 这种白蓝两色相间瓷器的起源有直接的影响。

河 南安阳张盛墓发掘于1959年,是重要的隋代墓葬。张盛(502~594)官秩正四品,享年93岁。其墓出土了192件随葬品,都是按照葬制固定设置的, 其中瓷器80余件,除了3件青瓷碗,其他都是白釉瓷。造型有日常生产、生活用具,而以各类人物、动物佣最具特色,有僧俑、侍吏俑、乐女俑、仆侍俑、武士 俑、人面兽身镇墓俑等。大部分白釉瓷的釉色微微泛浅青色或泛浅黄色,少数柏油点黑彩镇墓兽和侍立俑上的白釉莹润洁白,接近于标准的白瓷,五官四肢上有黑彩 勾勒,陶瓷史上将此视为白釉黑彩瓷的萌芽。

青花瓷起源与钴蓝青花瓷起源与釉下彩

1983 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发掘了六朝墓葬群,其中一座三国东吴时期的五号墓出土了一件带盖青釉褐彩瓷罐,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 腹径31.2厘米。瓷罐的胎上用黑彩通体满绘纹饰,在青黄釉的映衬下显现出深褐色。纹饰分盖、颈、腹三个部分,有人首鸟身动物,龙、凤等真禽瑞兽,持节羽 人(共两排21人),仙草运气等主体纹饰,边饰有曲折纹、连弧纹等。罐身肩部中央贴塑佛像。它的出土证明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具备烧制釉下彩瓷先进工 艺。1983年,东吴青釉褐彩持节羽人纹瓷罐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和2004年,南京市博物馆为配合城市基本建 设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在中山东路大行宫一带和城南秦淮河南岸船板巷等三处地点又发现了一批青釉釉下褐彩彩绘瓷残片,有两件经黏合复原后可以看出瓷型。 它们是青釉釉下褐彩开光祥瑞纹带盖双领罐,高28.6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8厘米。青釉釉下褐彩开光瑞兽纹盘口壶,高21厘米,口径10.4厘米, 底径13.4厘米。另外还出土了一批瓷片。

古陶瓷史上原来认为唐代长沙窖的青釉褐绿彩瓷石最早的釉下彩绘瓷,东吴青釉褐彩釉下绘瓷的出现,将釉下彩绘技艺的诞生年代提前了500年。但是,在彩绘瓷中,它的出现是那样的突兀,前无铺垫,后无延续,如此成熟,是一个还未完全解开的谜。

撇开东吴青釉褐彩釉下彩绘瓷,釉下彩的装饰手法还是发展有序的。西晋晚期,青瓷上即出现了褐色点彩,东晋时普遍使用,并发展到条彩、块彩、斑彩。这种彩绘多出自浙江的青瓷窖系。

浙江省临安县吴越王钱戮之母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窖青釉褐彩如意云纹婴、越窖青釉褐彩如意云纹镂空熏炉是六朝时期浙江彩绘瓷的继续。

唐 代长沙窖的褐绿釉釉下彩绘瓷,是早期釉下彩瓷时尚的一个高峰。彩瓷的早期时斑彩、条彩装饰,中、后期进一步发展成为釉下彩绘工艺。唐代长沙窖釉下彩绘瓷, 以铁或铜为主要着色剂,在瓷坯上直接绘图案纹样,题材有诗文 、随笔写意、人物、建筑、动物等,然后在施青釉,烧成釉下褐彩、绿彩瓷器。在唐三彩中有与长沙窖执壶造型相同的粗颈执壶,这种造型是唐代器物的时代风格。青花瓷起源与钴蓝

胎 釉 中 的 铁 含 量

东 汉六朝时期,宁波、上虞一带烧制黑釉瓷、青釉瓷。黑釉、青釉和褐釉的着色剂均为铁。一般来说,瓷釉中当铁的含量为1%以下时,为白釉;当铁的含量为3%以 下时,为青釉;含量达8%以上时,为黑釉;含量在3%~8%之间,则呈不同色阶的褐色。要将瓷胎中的铁含量减少到1%以下,有一定的工艺难度,所以三国东 吴到唐代的大部分彩瓷是青釉彩瓷。

青花瓷起源与中国古文化审美观

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除了生产力的因素以外,时代、社会背景也是重要条件。

唐 代是繁荣昌盛的大帝国。陶瓷艺术中最能表现盛唐气象的是唐三彩。三彩釉器物绚丽斑斓,富有浪漫色彩,反映了唐人的生活意趣;凤头壶、龙首杯等具有异域风韵 的新造型,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广收博采的自信与气魄;而三彩陶俑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盛世出佳 器,后来一度成为中国瓷器主流的、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起源于唐代,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

青花瓷起源与钴蓝

时期 着色剂 呈色 说明
明代以前 铁(Fe)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红色、褐色、黑色、黄色。 l清代在前朝的基础上增加了锑元素和金元素作为着色剂。l同一种元素在不用的温度下和不同的化学气氛中,呈现的色泽不一样。l这些原色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不单独出现。
铜(Cu)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红色、绿色,还原气氛下呈黑色、青色    
钴(Co)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蓝色、紫色,还原气氛下呈蓝色,暗红色。    
锰(Mn)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灰蓝色,还原气氛下呈灰褐色。    
清代 锑(Sb) 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黄色(锑黄)。  
金(Au)元素 氧化气氛下呈粉红、胭脂红(金红)色,还原气氛下呈蔷薇色。    

六 朝青瓷上,褐彩装饰的主要着色剂为铁;唐代长沙窖釉下褐彩、绿彩分别有绿、黄、蓝、白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它们的着色剂也是铜和铁。综上所 述,钴仅仅在唐三彩的蓝彩中才能窥见其身影,而且带蓝彩的唐三彩是唐三彩中的珍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钴的珍贵稀少。为什么钴能“后来者居上”,在青花上大 放异彩呢?

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过此处的“天”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的文化意识沉淀,这种文化意思的沉淀是以造成这种沉淀的物质的潜在表现力为基础的。

和 东方中国人的宇宙观有根本联系的“阴阳五行说”认为,青色是一种吉祥之色,它是与春天、东方、木、龙、肝脏相对应的。于是,有了青阳、青春、青年、青云、 青运、青蛾、青霞这些美好的词汇。《礼记·月灵》中记述:天子有这样的习俗,在立春之时,骑上青马,穿上青衣,带上青玉,在东郊迎接春天。官家如此,民间 呢?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以“青丝为笼系”来衬托采桑女子的美貌,可说明民间对青色的宠爱。

当然,“青”色在中国古代也牵涉到绿色和黑色,但这并不否认“青”色主要为蓝色之意。青,本意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色泽比蓝色更深。《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纯从色彩举例的,这是中国文化从色彩上对青 深蓝色认识的一个例子。

1676 年,牛顿用三棱镜做了著名的光学实验,发现白光可分散为色谱,这是18世纪~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这个实验后来引起歌德对光、色的兴趣。但他对光 谱并不在意,而是醉心于他的“生理学色” 说明人类眼睛所反映的色彩并向纵深发展的研究。他在《色彩论》中认为:黄色和蓝色是两种纯色。它们受到光照时,色彩显得相当明亮和生动。歌德的理论并不否 认牛顿的真理,而是将牛顿七色光谱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个例子。它道出了色彩极其直观和可感的现象。

在中国文化中,将黄色作为天子的象征,红色亦象征热烈与至高无上,黄、蓝、红三色把色与龙、吉祥相连,除了其他原因,与这三色在阳光下的表现力是有关系的。这种表现力对人来说是直观的感觉,而对物质来说是潜在的能力。

青花对白地的选择,从感官上来说是最适宜的,这无需做过多的解释。而且但是巩义窖出产高质量的白瓷,以白色为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趣的是,清华色彩的搭配与现代美学中所认为的“蓝白两色相配是永恒色”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于这一节,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结论:唐代帝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中国古文化审美观是青花起源于唐代的潜在因素。青花是中国古文化审美观为适应外域审美观而进行的一种选择。

后天八卦 自然物像 方隅 八千四维 地支 二十四节气 五行 无色
壬葵 大雪
冬至              
小寒              
东北 丑寅 大寒
立春              
雨水          
甲乙 惊蛰    
春分              
清明              
东南 辰巳 谷雨
立夏              
小满          
丙丁 芒种    
夏至              
小暑              
西南 未申 大暑
立秋              
处暑          
西 庚辛 白露    
秋分              
寒露              
西北 戍亥 霜降
立冬              
小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