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6-03-01 05:13:17) 下一个

如果看过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的经济数据,你肯定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1978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个是东北的,而到本世纪初,这 一数字是零。当深圳从边陲小镇一夜崛起,上海借助浦东开发大步发展,东北则显得有有些凄凉。十几年前,国家出台了东北振兴计划,“振兴”二字意味着什么不 言而喻。说到东北的过去,人们会想到他是“共和国的长子”,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困难的年代极大支援了全国的建设,那时的东北好像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 伙,干劲十足。时过境迁,度过几十年的蹉跎岁月,东北看起来皱纹满面、步履蹒跚,“你们的经济数据的确让我揪心”,李克强总理说道。这时人们不禁要问东北 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沈阳昭陵: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

从沉默到崛起

东 北大部分地区位于长城以北,在古代常住人口并不多,经济比较落后。明朝末年,满清崛起于此,借助明末农民战争的良机,他们入主中原。入关之初,清政府出台 条例鼓励关内民众出山海关开垦居住,关外官员招揽流民多的,还可以授予官职作为奖励,其中迁徙的人群中数山东人最多。可是到康熙七年,政策变了,出于维护 龙兴之地固有风俗、保护八旗生计的考虑,开始对东北实施封禁,严止流民出关。这道禁令总共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因为劳动力不足,东北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尽管 乾隆年间人口爆炸,全国人口激增至三亿大关,导致人地矛盾尖锐,粮食压力骤增,老百姓不得不去开垦荒山乞食,靠番薯、稀粥度日,可有潜力的东北平原却弃之 不用。细想之下会发现这只是清政府各种保守政策的一部分,对待开矿、经商、对外贸易、文化创新等,他们都是极力压制的,管得越死爱新觉罗家的统治越稳定, 中国也越落后。

进入19世纪中叶,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政府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兴起于南,英法联军进攻于北。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黑 龙江以北的土地被沙俄割走,牛庄、营口对外开放。迫于统治压力,1860年禁止流民入关的政策开始局部松动,1897年全面开禁。于是成千上万的关内民众 加入到“闯关东”的行动中来,尤以山东人为多。民国时期平均每年有几十万山东人奔赴东北,总数接近两千万。有人口,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大量华北移民的涌 入解决了东北劳动力稀缺的问题,带动了各行各业。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东北又留不住人了。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清永陵:位于辽宁新宾,葬有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等人)

近代的主角之一

东 北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的戏份不算太多,可到近代却非常抢眼,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方面是东北地大物博,土壤肥沃,森林茂密,清政府的政策 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看过1948年国民党要员熊式辉题过的《东北经济小丛书》,里面有一本专写东北林业的,里面说曾经东北南部也是郁郁葱葱的树 林,因此被乾隆赞为“树海”,可见开发之少,而关内人口压力大,需要化解危机,由此引发人口流动,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了东北的地位。

另一方 面则是近代新出现的因素,首先是俄国与日本的崛起,俄国进行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施行了明治维新,两个好战的国家实力都有很大增强,日本的发展战略就 是要先吞并朝鲜、台湾,再拿下满蒙,而俄国也对东北垂涎三尺,处于两个强国的夹缝中,双方又有利益冲突,东北便难以安宁,甲午战后,本要割让辽东半岛给日 本,俄国人听后不干了,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大战后已精疲力尽,虽忍让可怀恨在心,十年后双方干脆打了一仗,可怜东北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清政府无能 为力。

其次是相比于其他地方,东北的煤铁资源丰富,这非常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曾辉煌一时,可到明清时期社会转型 遇到了瓶颈,靠自身难以过渡到工业社会。裹足不前时,西方列强成功开展了工业革命,人进我退,国门打开后,西方的工业引进,其他地方较少,东北形成了优 势,尤其是在中东铁路修建,重工业不断发展后,强国的游戏规则变了,东北抓住了机遇。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伪满洲国皇宫内景)

共和国的长子

时 间继续飞逝,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政府推行一五计划,东北被优先发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57项分布在东北,个中原因,有解放时 间早,距离苏联近,还有是东北的工业基础比较好。1950年,主政东北的高岗给干部们布置工作时说道:“根据一些还不算完全精确但大致近似的数字,以一九 四三年为例:东北煤的生产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九,生铁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八左右,钢材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三,电力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八,铁路占全国百分之四十 二。重工业的若干部门,东北方面的数字,完全是压倒性的。不但工业,即在工业中有的部门,例如东北的大豆,是在全世界闻名的,根据一九三八年的数字,他的 生产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一。”

要知道当时近代工业只占全国的百分之十,比例不高,一半多分布在东北,这要归功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以及日本 人在伪满时期的建设,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张作霖痛定思痛,为淘汰老旧装备,增强军队战斗力,出资设立了奉天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场,每年可产步枪六万支, 轻重机枪1000挺,迫击炮900多门,炮弹20万发,同时还购进了海军舰艇与飞机;为了改善后勤供应,扩建粮秣厂,设立有饼干、罐头、碾米等好几个小 厂,每日可出一磅的牛肉罐头1万听,一磅的饼干2万袋;张学良接班后,更是出资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因为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跟关内军阀比,东北军单从 硬件看还是尚可的,可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张学良没有抵抗,放弃了东北,转而撤进关内,父子两代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拱手让给了日本。

高 岗的讲话中引用了1943年东北的数据,可见日本对东北的建设也是相当卖力,对于一个矿产资源匮乏、面积狭小的国家来说,真是如获至宝,野心瞬间膨胀。战 败前夕,甚至有人主张把天皇接到长春以继续与盟军作战,负隅顽抗。好不容易八年抗战打完,日本投降,东北的工厂应该归属中国所有了,这对大出血的中国是一 个有利的补充,可是苏联人并不这样想……

“他们向我政府口口声声称道‘友好关系’,但是,日本关东军交出的武器,就不肯交给我们。经根据条 约一再向他们交涉,没有办法抵赖的时候,答复我们说‘应该照办,不过,你们过一星期再来。’又过了两天,他们说:‘对不起!武器原来是放在火车站,因为装 车装错,运到莫斯科去了!’后来,我们去了一个公文,质问他们……他们满不在乎地回了一个公文说:‘你们的信,我们收到了。现在根据同盟友好关系,我们把 关东军的武器,交给你们,共计步枪3000支,马刀148把。’”

这是蒋经国多年后回忆1945年与苏联交涉的部分细节,苏联进攻东北后把 本该属于中国的战利品运往苏联,国民党只讨回了并不怎么缺的步枪。真是弱国无外交,国民党虽不满也无可奈何,可以做的是“严正抗议,坚决反对”,然后,就 没有然后了。对于枪支武器是这样,对工业设备也是这样。日本留下的工业设备也被苏联强拆,一趟趟火车昼夜不息地向北方驶去。当时亚洲第一的小丰满水电站, 发电设备采购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8套设备,苏联抢走6套,只给中国剩了2套撑门面;阜新火力发电站,机器全新,设计周详,苏联劫掠后徒有四壁。鞍钢是世 界的著名钢铁厂,苏联岂能放过?一口气运走当时价值9亿美元的设施,生产能力由二百万吨跌至四十万吨……最终苏联占领区发电量减少三分之二,光表面的损失 便高达20亿美元。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鞍钢一角,1957年)

再 加上因解放战争导致的折损,所以说建国初重建所倚仗的工业基础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苏联非法劫掠了那么多设备,几年后,又回到同样的地方援建了。长春第一 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本溪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于是一个个大型国企建立,他们深深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东北的粮食、钢铁、木材,煤炭、电力 源源不断地输往南方,支援了全国的建设。1963年周恩来向全国宣布,中国人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大庆油田的发现,长期戴在中国头上的“贫 油”帽子终于被摘掉,“铁人”王进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对于提升人民的自信心也是大有裨益。

辉煌后的落寞

“上 班(在原单位)的时候那能不好吗?那时候什么都有啊,医疗、养老,还有保健……保健就是一个月也十几块钱,那时候钱也实。”吉林大学的几位同学曾经做过国 企员工的状况调查,其中一位下岗职工这样回忆道,相比于下岗后的生活,想到曾经的日子,他们充满了怀念。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经济尽管是正增长的,但增速 已经明显不如南方,1980年到2004年,东北GDP年均增长8.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74﹪,从总量上看也已经被南方的发达省份远远超 过,刚改革的时候,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20年后,基本上是倒过来了。曾经的辉煌犹如过眼云烟,曾经的自豪感如今荡然无存,亏损、买断、下岗、人才 外流、不景气,说起这时的东北,大家的脑海里不自觉会浮现出这些名词。人们不禁要问,昔日大家都羡慕的东北到底怎么了?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开发北大荒旧照)

当 原始森林一片片消失,当煤矿开采的深度越来越低,东北人意识到,再多的资源也有枯竭的一天。长白山可用的的森林被采伐一空,因为重采轻育,原始森林已经逐 渐被次生林取代。鹤岗、双鸭山等煤矿面临大量关井的问题,阜新,曾有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矿,1991年后资源枯竭的迹象越发严重,朱镕基、李岚清等国务院 领导都来调研过,要求城市思考转型思路,由于开采过度,偶尔会发生路面沉陷的事情,多家当地煤矿申请破产,职工再就业困难。大庆油田的产量连年稳定在 5000万吨以上,60年代那里的油都是自喷的,如今采一吨油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水,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到2020年产量估计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或者更 低。资源的枯竭给资源型城市的未来蒙上了阴影,预见到这个潜在的危机,当地很多通过高考到外地读书的大学生已经不回来了。联想到玉门,鼎盛时期有13万 人,可伴随着石油枯竭而人去楼空,东北类似的城市前景堪忧。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很严峻,森林锐减,粗放式的工业发展,过度开垦,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 题,1958年,7万多解放军官兵复员转业投入北大荒的生产建设,他们将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用汗水把“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可代价也是沉重 的,湿地面积减少80%,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国家已经停止开发剩余荒地,转而建自然保护区。

有个成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北与计 划经济的关系也是这样,东北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攀越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但计划经济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长期看毕竟是违背经 济规律的。到70年代末,中国用这套体制用了多年,依然解决不了全国的温饱问题,国家急需探索出一条新路。东北几乎是计划经济最坚固的堡垒,正因为 此,80年代初设立经济特区,就没有考虑东北,因为在当时看这是一个“试验”,是件有风险的事情。东北、上海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一旦失败出乱子,国家承担 不起,还有广东、福建沿海计划经济的水平不高,试验新模式受到的阻力也小些。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东北只有大连位列其中。在此期间,国家的政策 更多的向沿海地区倾斜,而不是东北。东北的开放远远晚于南方,差距逐渐形成。珠三角有毗领港澳、侨乡的优势,长三角沿长江又沿海,有长江流域做经济腹地, 京津唐人口集中,是政治中心,跟他们比,东北的纬度过高,冬季漫长,黑吉两省显得偏远,开放后区位优势不及前者。

计划经济程度越深,走出来 就越难。改革开放后,面对南方与外国的产品,东北的企业显得力不从心,广东的商品进行了“北伐”,珠江水做成的饮料淹没了全国的餐桌。质量不如人,成本比 别人高,包装也不吸引人。在物质日渐丰富的时代,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是有什么要什么了,而是更注重产品的品质。走进那时的东北工厂,会发现许多设备是如此的 陈旧,一用就是几十年,甚至还有伪满时期留下来的“老古董”,一些关键技术比国外落后30年,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为什么不跟新换代呢?因为国企不仅仅只 是个企业,同时还是国家的,不是顾客喜欢什么生产什么,是上面要求什么产什么,每年大量的利润都上交中央,用于其他地方的经济建设,自己的发展反倒滞后 了。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而 且国企还要给“办社会”,一个铁路局,有铁路医院、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中学、铁路澡堂等设施,这也是一笔重大支出。加之权力过于集中,制度不完 善,领导贪污腐败严重,为了提高产值升官,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期,等潜伏的问题出现了,领导早已高升,还有的借出国考察设备为名,到处游山玩水,还有的引 进过时的设备,给国家带来损失。产品卖不出,内部吃大锅饭,缺乏竞争机制,每月领固定工资,缺乏工作积极性,冗员过多,在国企想要开除职工是很困难的,一 个职工退休,还可以让子女进来工作,厂里几千号人,没有一个是招聘来的。随着产品积压、效益低下,90年代的下岗潮便来了,大量中小企业被买断,职工下 岗。

区别于外在,观念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人不是孤立的人,人的特点、性格要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林语堂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 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他们是自然之子。”鲁迅也有言:“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机灵。”属于北方地区的东北人,性格比较粗 犷、豪爽、幽默、讲义气,“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再看社会环境,因为长期呆在程度较高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官本位”的思想比其 他地方重,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包办一切,什么都管。万里书记以前考察农村就说过:“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向农民要钱要粮,但不管你种什么,我们 倒好,农民种什么,怎么种,都要管,农民生产产品的分配也要管。吃多少口粮,也要拿到省里会上讨论……农民还有什么权力?”认识到权力的作用,人也变得以 权力是从

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山海关)

此 外还会造成“走后门”事件层出不穷、等级观念强化、热衷攀比等现象。有些工人下岗后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意去做清洁工之类的工作,他们觉得昔日的身份是“国 家工人”,怎么能做不体面的事,为私人打工?没有单位,或者没有个好单位是会被瞧不起的;这些观念体现在政府官员那里,就会出现滥用权力、违规执法的问 题,比如找各种理由对私企罚款,蒙牛、苏宁等名企都觉得进驻东北比进驻别的地方困难更多,“一点点事儿,能让过去的规定搞得你焦头烂额。”牛根生曾这样 说。投资环境不佳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下岗职工的泪水

在写上海的时候,为大家介绍了上海 舞女;写深圳时,叙述了打工者的辛酸。谈到东北就说说下岗职工吧。其实国家对当初部分国企下岗一事也是两难的,如果继续“输血”吧,企业效益太低;破产 吧,东北国企占得比重大,职工多,又安排不了太多的工作吸纳他们,几十万上百万人失去工作,相当一个即将引爆的火药桶。这属于改革过程中的阵痛,无奈当初 走了计划经济这条弯路,纠正的过程中充满了苦涩,这种体制已经难以为继。许多40多岁的下岗职工先前一直在单位干活,没想到铁饭碗也有被打破的一天,有技 术还好,要是纯粹干体力活的就糟了,上有二老,下有读书的孩子,年龄大了,用人单位都不大愿意要,生活几乎全无着落。有的刚退了休不久,儿子下岗了,入不 敷出,靠吃父亲的养老金过活,有老人纳闷:“为什么当矿工光荣了三十几年,到这么大岁数了不仅要养儿子还得养孙子?”下岗职工的生活是艰辛的,他们的子女 也变得更懂事。再看看十年前吉林大学的同学采访的部分下岗职工的只言片语:

“咱原来干的是熟练工种,说白了就是力工,啥技术也没学着,现在 上哪人也不要你……刚上班时我还干过两年火电焊,有个证,就是个初级,要是一直干那个,你要是会亚弧焊你看看,一个月最少1500。现在咱就只能在这当小 工,就是流落街头啊!现在哪招人都招年轻的,一看你这么大岁数,没人要你了。

“贫困潦倒,套用句歌词——‘饥寒交迫’。为什么?套用歌词, 说‘饥’,再好一点的青菜我都不敢买,我爱人收入也就将近500,我靠老婆过日子,我只能挣点零工钱。这零工市场到现在就一个来雇的,扛面的。就你这收 入,你敢吃啥?肉都不敢考虑,说心里话,不怕你笑话,俺家两三个月没买肉,今天买了,明天你过啥。第二个‘寒’,我家我爱人有工作,不享受低保,你就得自 己交暖气费,我交不起”。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mike33 回复 悄悄话 从东北的现在,就可见中国的将来。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再让日本人来管一下子?当然不是以殖民地的形式.
不或 回复 悄悄话 还是人的问题。东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人不行。政府的观念还是过去那套,管卡压。有点本事和想法的人都走了。怎么发展?传统观念上,东北人实在能干。实际上,东北人光耍嘴皮子,不干实事。而且诚信有问题。这样的地方如何发展?
swan2004 回复 悄悄话 没法说。苦的还是老百姓。
到LONDON唐人街看看,有多少做皮肉生意的是东北来的下岗大嫂?
难道她们天生愿意做这行???
longmarch 回复 悄悄话 东北的问题,其实是南北韩问题的缩影。
funnypig 回复 悄悄话 东北是好地方。特别喜欢东北。
瀛客 回复 悄悄话 在现在的体制下,东北只有一直走下坡路了。只有改变思维,让能人来搞,或许才有生机。
xiangpi 回复 悄悄话 败了好。搞工业污染严重
jyx-003 回复 悄悄话 邓小平造成的恶果!国企改制,绝大部分工人都下岗了,政府和企业老总黑社会勾结一体,一夜暴富,工人立马扫地出门,焉有不衰败之理?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满洲国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民企进驻难总不能推到朱鎔基头上吧。主要是思维,行为方式和制度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Blue-Crab 回复 悄悄话 答案很简单,这三十多年里该发生的什么也没发生。
ingodwetrustforever 回复 悄悄话 给点东北省份交国库的税的历年数据说- 本人推测, 钱都让国家拿走, 投到别的地方啦, 朱是东北衰落的推手。
飞来寺 回复 悄悄话 形势比人强,既然改变不了大趋势,离开老家出外闯荡也是一条活路,“树挪死,人挪活。”老话不假。
铁驴 回复 悄悄话 我在东北的工厂工作过,那些产业工人老实本分顺服勤恳的没一点人性,驴也有发驴脾气的时候,工人们比驴都老实,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说东北人不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