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
画珐琅也有用其他金属做胎,如:金胎画珐琅、银胎画珐琅等。
清朝初年,满清皇帝身边聚集了一群来自欧洲的“饱学之士”,这些西洋人行走清宫,向满清上层社会和知识阶 层介绍西方科技和文化。这其中有通晓汉语诗文和历史的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精通音乐的葡萄牙人徐日升、以画家身份入宫的意大利人马国贤、供职译学馆的意大利 人德里格、为康熙作过翻译并每天入宫为他讲授几何学的法国神父张诚、深得康熙信任并和张诚一起在宫中建造化学实验室的通晓满文的法国学者白晋、在清宫造办 处供职的法国珐琅师格里弗雷、雍正元年入供内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谙熟中西历法的意大利人闵明我、随康熙前往热河行宫教授贵族子弟的法国汉学家巴多明 等,他们在中西交流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西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乾隆铜胎珐琅彩糖果小盘( 一套四只),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澳门博物馆藏。
10w/个
这一时期,欧洲各地的工艺美术品随着来华使臣和传教士纷纷涌入清宫。在诸多的洋货中,华丽高雅的珐琅工艺品在康熙皇帝的眼中似乎比当时流行于世的五彩、斗 彩更适合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当时由法王路易十四特派来华并在康熙内廷供职的法国学者洪若遂写信回国,于是,一批精美的珐琅工艺品被运进清宫。从康熙 五十年(1711年)以后,清宫便开始使用进口的胭脂红、玻璃白等颜料试制珐琅器,并邀珐琅师格里弗雷正式入职清宫造办处主持研制用瓷胎取代欧洲珐琅在铜 胎上色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瓷胎上绘制珐琅彩基本试烧成功,作品多为小型日用器皿,如盘、碗、瓶、壶之类,但绘制不精,惯用色地填彩 花卉或加写文字,纹饰比较简单,色彩浓艳深厚而凝重,所用珐琅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有红、黄、白、粉红、蓝、紫、绿、黑等色。康熙珐琅彩的装饰主要以花卉 为主,由于有西洋画师参与制作,所以或多或少受到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那种豪华富贵气质恰好迎合了清宫讲究排场追求华丽的装饰心理。
画珐琅的衍生品种有: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玻璃胎画珐琅等,另外画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画珐琅。 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粤省传入中国,最早在粤省制造,在那里被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珐琅彩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皇宫造办处及粤省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粤省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有宫廷画个精道,细者细如发丝,清代宫廷画师为之,有宫廷御铜胎珐琅彩的“花款”(熊寥著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232页有收录)。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
..
珐琅彩跟其他工艺均有不同,这种东西民间根本没法烧制,所以在宫廷停止烧制之后,工艺也就等于荒废了。 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
个别的如首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印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印刻单线方框,还有个别器物如弯岛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 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
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弯岛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
宜——兴胎画珐琅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色能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很正常的。
雍正元年(17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
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
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又如《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
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
这珐琅彩是真的少,就算在当年,雍正皇帝都没有多少,这一点从雍正皇帝的贵戚重臣年羹尧的奏折中,也可了解此时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情况。
如“雍正二年二月初九日,由驿斋到御赐新制珐琅管双眼翎二支,单眼翎十支……”。
对这些翎管,年羹尧在二月十二日的谢折里称:“……臣伏覩珐琅翎管,制作精致,颜色娇丽,不胜爱羡,谨缮摺恭谢天恩,更恳圣慈,如有新制珐琅物件,赏赐一、二,以满臣之贪念。臣无任悚惶之至。雍正二年二月十二日具。”
在年羹尧的折子上,雍正皇帝在“以满臣之贪念”这句话的“贪”字旁朱笔画圈,在折尾空白处,雍正帝的朱批曰:“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其中“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这句话,说明雍正帝对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充满信心。
年羹尧在得到这次赏赐之后,于这年的二月三十日、三月初三日、四月十一日、四月二十二日,又接二连三地被赏赐以珐琅彩瓷器。
如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年氏在上疏的奏折中说:“(雍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由驿斋到御赐臣仿珐琅茶杯两匣,臣叩头祗领讫。伏覩此种窑器,颜色清丽,制作精雅,实不让前代之五彩佳品也!
岳钟琪于四月十五日领兵进剿番贼,俟其事后回宁,臣当宣旨赏给四个另行谢恩外,所有感激微忱,谨缮摺恭谢以闻。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具。”
虽然此时雍正皇帝频频用珐琅彩瓷器赏赐重臣,但直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情况并不满意。
如清代档案记载,“雍正四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奉旨: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俗,嗣后尔等务必精细成造。钦此。”
直到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生产遂取得较快发展。
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
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
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珐琅人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
到现在,珐琅彩烧制工艺失传两百年,最近才有人回复其工艺,所以珐琅彩瓷传世的很少。
首都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粤省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两大瑰宝,享誉中外。
万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