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待归类的资料

(2015-09-14 10:49:49) 下一个

 石灰釉  绿杨瓷迷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一类, 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钙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细分成石灰釉或石灰碱釉。我认为这些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是一样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剂。
     无灰不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 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 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煅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 化硅助熔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 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 基本是这么个过程。拿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轻质碳酸钙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来说,化工品成份单一得多,没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复杂。比如古法釉灰中还有 少量的磷酸钙成份,可以使釉面趋柔,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历经岁月后古瓷容易出宝光。当然,宝光的机理还不止于此,不多说了。
    二氧化硅是所 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 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R02 组), 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l: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 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个时代的也充满变化,表现各异,如俗称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机理相同。
     “吾华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复矣”。古代陶瓷具备矿物质的光洁晶莹,有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关系,同样和柴窑有关 系,和烧成制度有关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须按古法来,少了程序则不行。传统石灰釉由于始熔点低,对烧造气氛要求严格,只适于柴窑烧造,燃料结构的改变 会影响其烧成质量,煤窑、气窑、重油窑、电窑等等烧石灰釉极容易出现烟熏发黄等釉面缺陷。现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调色的,与火烧出来的区别很 大。由于燃料结构的改进,现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经不是传统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过滑石引入氧化镁碱性金属或添加氧化锌等现代化工元素来配制釉料的碱性基 团,这点我在5311釉一文中做过介绍。
    知道了传统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增加目测判断古陶瓷真伪的能力。总的来 说传统石灰釉的特点是弹性好,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 白度可能不一,釉层组分是散疑的聚集体并有密实的沉淀体积,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一种膏体而不是玻璃体。人工调色发青长着硬硬一层玻璃皮肤的仿古瓷是可以轻易 识别出来的,对景德镇人来说一点也不难,收藏家也不应该搞混。
    传统手工艺有很多优势,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绝技,尿沤、头灰、二灰的调配等等方法对瓷器制作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古人没有那么丰富的化学知识, 但他们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后人去学习认识,继承和发扬。
  

 
  影青瓷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 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 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 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为最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 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 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 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 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影青瓷发展很快,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这一成果轰动瓷坛,引起国内外客商很大兴趣。产品获轻工业部和江西省的优秀产品获。 青花影青瓷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使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获 国家银质奖。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 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 浓,呈铁斑色。
    “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 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龙穿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风 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五鱼纹、水波双鱼纹、莲塘双鱼纹等等。 “影青”的刻花、划花大多数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即可出现一 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案,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有 力,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 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 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 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 尚存,俗称“撑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 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 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 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赏瓶  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赏 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 “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 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赏瓶更适合于观 赏者用手握持欣赏。而赏瓶腹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则更加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赏瓶的纹饰不仅只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瓶,在乾隆时期赏瓶上的纹饰出现了粉彩赏瓶。 早期粉彩赏瓶的纹饰种类很多,清晚期时粉彩赏瓶的纹饰常见的有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赏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此外,还有霁蓝釉赏瓶和霁蓝釉描金赏瓶,在 光绪朝还曾出现了吹蓝云龙纹赏瓶,在2005年的中国嘉德9月份的拍卖中,曾有一件清光绪吹蓝云龙纹赏瓶以20.9万元拍出。
    缠枝莲纹赏瓶 内涵之美
     赏瓶的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主,数量约占清代赏瓶的80%以上。自雍正朝以后历代绘纹饰大同小异。雍正、乾隆时期的赏瓶的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主,赏瓶主要 是以官窑器为主,制作精细,纹饰画法出于当时统一的“官样”,因此许多赏瓶的纹饰都是一样的。乾隆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的纹饰多有仿永宣铁锈斑状的触点,这 也是乾隆一朝青花的特点。以后各朝也有此类画法,特别是光绪朝的缠枝莲纹赏瓶,但这些仿铁锈斑状的青花纹饰又多仿乾隆风格,而非真正的永宣风格,所以,乾 隆以后各朝的此类赏瓶在艺术上与无法与乾隆一朝相比的。
    目前市场上雍正一朝的赏瓶并不多见,常见的是乾隆时期的赏瓶,由于做工精细而受到 藏家的钟爱。在目前市场上,缠枝莲纹赏瓶的市场价位最高者当属乾隆时期的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在2005年的艺术品拍卖中,乾隆赏瓶可谓大出风头。在春拍 中,上海崇源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卉赏瓶以92.4万元拍出;在秋拍中,北京翰海的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卉赏瓶以82.5万元拍出;进入2006年 后,乾隆赏瓶的市场价位不减,北京翰海迎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卉赏瓶以77万元拍出;在2006年的中国嘉德3月份的季拍上,一件清乾隆青花缠 枝莲花卉赏瓶以49.5万元成交。在2003年的时候,一件品相上等的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卉赏瓶的估价也只不过15-20万元,两年之后,赏瓶价格上涨了 近四倍。乾隆朝的缠枝莲纹并不都为青花纹饰的,在2003年的中国嘉德秋拍曾拍出一件清乾隆青花胭脂红缠枝莲纹赏瓶,釉上红彩与釉下青花发色都较为上等, 而且品相完好,最终以162.8万元成交,高出估价近8倍。
    清嘉庆时期的赏瓶纹饰也多以二方连续缠枝莲纹为主,此纹饰也多延续乾隆时期的 纹饰,构图较为繁缛,缠枝也走向清晰,但花的画法则具有本朝的特点。嘉庆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的市场虽较乾隆一朝低一些,但在清中晚期是最好的,嘉庆一朝的 赏瓶数量瓶不是很多,因此嘉庆赏瓶的市场地位很高。即使一些品相差一点的,甚至是残损器仍可以高价位卖出。在2006年的中国嘉德3月份的拍卖中,一件清 嘉庆青花缠枝莲赏瓶虽口部残损,但仍以2.75万元拍出。
    道光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的器型与嘉庆时相近,但颈部较嘉庆器稍粗,在纹饰上留白 较多,釉色相对较白。道光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与嘉庆时的风格相近。咸丰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的质量相对较差一点,其纹饰的画法与前几朝截 然不同,构图亦较前朝疏朗。纹饰已不见有细碎的花叶,缠绕的线条清晰明快,花朵的画法以渲染为主,并有浓重的青花点饰,花心留白,并有夸张的莲蓬,青花呈 色亦鲜艳。同治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以异花同向较为常见,构图也较疏朗花朵较为圆润,没有细碎的叶片,线条不畅,呆板。与前几朝相比,层次不甚丰富,主花变 形,画法为色边填色,缠枝的枝蔓纤弱无力。而且花心已少有留白,花心的纹饰有时就看得不太清楚。此三朝的赏瓶的器型较为纤瘦,与前期的赏瓶相比,腹部较向 上提,下部收体较慢。这个时期的赏瓶最大特点就是瓷质下降,釉色较薄,也没有雍正、乾隆朝的润,总的来说此时期的质量下降,质量上虽不及前几朝。但由于年 份足,此时期的赏瓶在市场上还是得到了认可。此三朝的缠枝莲纹赏瓶品相好的都达到了50万元左右,品相次一点的赏瓶,价位也在几十万元之间。
     光绪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烧制的数量众多,其器型与同治时期大致相同,器腹主题纹饰与前朝相近,但具体纹饰的画法不尽相同,花瓣边缘的过尖与前朝的圆润 明显不同,花朵的层次也明显好于前朝。此时期的缠枝莲纹构图较为繁缛,花瓣的叶片肥润重叠,绘工较为精湛。光绪朝的赏瓶的器型与前几朝比,器身较为纤瘦, 器体腹部上移,感觉没有前几朝的赏瓶丰满。光绪朝的缠枝莲赏瓶总体上来看,画工还算精细,器型也较规整,虽然某些器物的纹饰有些呆板,但其市场价位相对也 较好,流通速度也较快。由于光绪朝的赏瓶产量大,品种多,因此,光绪朝的赏瓶品相较好的则在30-40万元之间,次一些的在几万到十数万元之间。宣统时期 的缠枝莲纹赏瓶并不多,此时的典型时代特征是用重笔点染的手法表现纹饰的正面和侧面,其余的则多因袭前朝。宣统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纹饰是最为呆板的,而且 器型也大多较为纤瘦,因此市场价位不高,但也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之间。
    缠枝莲纹赏瓶并非是年代越早价位越高,此类赏瓶还要看具体的纹饰。 在2005年的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曾有两件同一时代的缠枝莲纹赏瓶,品相都不错,但一件估价在25-28万元之间,而另一件估价仅十几万元,相差一倍 多,最后成交价位也是如此。仔细看才发现,前者是品相较好的缠枝莲纹,后者虽也是,但是却是缠枝勾莲纹,也即所绘纹饰中的叶子是卷曲的细叶,只勾线不填 涂。因此艺术性上的差别就造成了市场价位的差别。
    描金赏瓶 反差之美
    描金赏瓶主要是以祭蓝釉金彩皮球花纹赏瓶为主,此种 赏瓶兴起的时代较晚,是在传统赏瓶的基础上烧制的,其器型与同时期的赏瓶器型类同,但器身通体施祭蓝釉,釉上有金彩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皮球花 纹,纹样异常丰富:有龙、凤、狮、鹿、团鹤、团福寿、蝠磬、八卦、鹭莲、鹌鹑菊花、瑞果、松、竹、梅、金鱼、月华、花虫、花蝶、轮花和各种花卉,不一而 足。金彩与祭蓝釉上下互应,釉面匀净亮丽,施上金彩纹样,尤为醒目,别具富丽堂皇之感,更吸引人的目光。但也有只是祭蓝釉而无描金的赏瓶,云南省博物馆曾 藏有一件。此外,云南省博物馆曾收藏有一件乾隆蓝釉描金龙纹赏瓶,全器纹饰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腹部,描金装饰云纹和龙纹。描金装饰在乾隆时期较为普遍,而蓝 地描金则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往往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此类描金的赏瓶主要流行于清代晚期,由于描金易被磨损,金彩易脱落,保存起来不易,因此品相较好的 较少。此类器物的市场价位不算太高,但流通性强。目前在市场中伪品不少,而且许多为后加彩瓷。在目前的赏瓶仿品中,最大的缺点是现仿的赏瓶在器型上掌握得 不好,一般来说颈部、腹部和底足仿得不到位。而对于霁蓝釉描金赏瓶来说,最难仿的还有釉和金彩的色调。但同时此类赏瓶也是最难鉴定的。
    粉彩赏瓶 欣赏之美
     此类赏瓶从清中期开始出现,多以其他瓷器上的纹饰移植到赏瓶之上,所绘纹饰十分丰富,因为赏瓶的器型易于在腹部绘制纹饰,因此,粉彩赏瓶比较受到人 们的喜爱,但这类赏瓶并不是都作为赏赐之用,更多的是用于欣赏。其中最常见到的是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赏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而这些赏瓶在光绪和宣统 朝多见。这些纹饰布满全器,较为繁细,口沿饰变体莲瓣,颈部与瓶身的主体纹饰基本相同。但此时也有一些粉彩赏瓶是以以上几种纹饰为辅,器体显要位置绘制龙 纹、凤纹等纹饰。此类赏瓶的市场价位还算可以,在今年的北京翰海迎春拍中,多件此时期的粉彩赏瓶估价都在8-12万元之间,最终都拍出了不错的价位。
     总体来说,在各类赏瓶之中,市场价位较高者乃是缠枝莲纹赏瓶,即使同时期的赏瓶价位也是如此。笔者对此也曾不解,后遇到原首博物馆副馆长张宁先生, 在与其交流中其一语道破天机:“赏瓶原本作用即是用来告诫臣下‘清廉’为官,因此才用青花莲纹,而其他体裁、其他种类的赏瓶都仅仅是用了赏瓶的器型,只可 以作为观赏器而代表不了赏瓶原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缠枝莲纹的赏瓶具有传统内涵,所以其才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市场价值。再加上粉彩类赏瓶、单色釉赏 瓶和霁蓝釉描金赏瓶易于仿制,更难于鉴定,而缠枝莲纹赏瓶则可以从器型、纹饰、风格上进行鉴定,易于收藏者鉴定,当然缠枝莲纹赏瓶的市场价位要高于其他赏 瓶。”
  
  文房四宝
  熊足砚 蹄足砚 辟雍砚 珠足砚 箕形砚 暖砚 抄手砚 砚滴水注 船形砚滴 笔洗 花口洗 鼓式洗 叶形洗 桃形洗 笔架 臂搁 笔舔 笔筒 笔海 墨床 折沿洗 水盂 蛙盂 印泥盒
  瓶
   葫芦瓶 盘口瓶 玉壶春瓶 梅瓶 贯耳瓶 弦纹瓶 洗口瓶 琮式瓶 蒜头瓶 瓜棱瓶 花口瓶 盘口长颈 鸡腿瓶 凤首瓶 连座瓶 扁腹绶带天球瓶 四方倭角 壁瓶 活环瓶 一统瓶 胆式瓶 六方瓶 橄榄瓶 荸荠扁瓶 锥把瓶 油锤瓶 棒槌瓶 纸槌瓶 柳叶瓶 观音瓶 罗葡瓶 菊瓣瓶 灯笼瓶 赏瓶 转心瓶 交泰瓶 双连瓶 包袱瓶 凤尾瓶 如意耳葫 皈依瓶 尖底瓶 传瓶 多角瓶 净瓶 多管瓶
  罐
  盖罐 五联罐 双唇罐 鸟食罐 堆塑谷仓 塔式罐 横栓盖罐 荷叶形盖 镂空罐 轴头罐 冬瓜罐 壮罐 天字罐 莲子罐 瓜棱罐 粥罐 鼓罐 日月罐 西瓜罐 蟋蟀罐 将军罐 四灵塔式 带流盖罐 双耳罐 大罐
  碗
  平底碗 玉璧底碗 四出碗 笠式碗 葵口碗 孔明碗 卧足碗 折腹碗 鸡心碗 宫碗 高足碗 盖碗 八方碗 扎古扎雅 莲瓣碗 盉碗 骰子碗 高足盖碗 收口碗 墩式碗 撇口碗 折沿碗 花口碗
  壶
   扁壶 背壶 匏壶 茧形壶 蒜头壶 唾壶 带系扁壶 盘口壶 鸡首壶 鹰形壶 羊首壶 象首盘口 凤首壶 龙首壶 双鱼壶 鹦鹉形壶 执壶 提梁壶 内管壶 人首鱼龙 鸳鸯形壶 鸡冠壶 多穆壶 僧帽壶 梨式壶 桃式壶 字划壶 大扁壶 鼻烟壶 茄式壶 贲巴壶 莲瓣壶 藏草壶 亭盖方壶 竹节柄壶 皮蘘壶 倒流壶 直流壶 文字壶 瓜形壶
  盘
  高足盘 托盘 攒盘 海棠式长 菊瓣形盘 莲瓣盘 折沿盘 方盘 供盘
  杯
  直筒杯 高足杯 爵杯 提柄式杯 耳杯 鸽形杯 双联杯 海棠杯 公道杯 压手杯 马蹄杯 铃铛杯 方斗杯 卧足杯 套杯 鸡缸杯
  碟
  方碟 碟
  鼎
  罐形鼎 盘形鼎 釜形鼎 兽首鼎 峰形耳鼎
  尊
  大口尊 莲花尊 盖尊 双螭尊 橄榄尊 鱼篓尊 无挡尊 石榴尊 双牺尊 摇铃尊 太白尊 琵琶尊 如意尊 络子尊 苹果尊 马蹄尊 观音尊 鹿头尊 莱菔尊 鱼尊 鸠耳尊
  炉
  博山炉 熏炉 托炉 覆碟五足 鬲式炉 钵式炉 筒式炉 鼎式炉 虎耳式炉 乳足炉 腰箍炉 簋式炉 三足炉
  盆
  盆 花盆 水仙盆 脸盆
  缸
  竹节盖缸 盖缸 画缸
  盒
  莲瓣盒 盖盒 化妆盒 镜盒 节盒
  瓷塑
  象生瓷 观音菩萨 人物塑像 达摩 仕女 罗汉 八仙 道教人物 瓷鞋 渔樵耕读
  帽筒
  开孔帽筒 园帽筒
  枕
  婴儿枕 瓷枕
  觚
  花觚 觚
  斗
  漏斗 渣斗
  军持
  军持
  供器
  烛台
  瓷板
  瓷砖 瓷板
  陈设器
  花插 如意
  日用器
  花浇 灶 绣墩 帽架 灯 虎子 烟缸 勺子 温酒器 挂钩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装饰,开始改变了元代花纹满、层次多的风格。牡丹花、扁菊花、云朵纹饰多留白边;蕉叶为双茎,中间留空白;花蕊为细方格的扁菊纹,图案简练;多飘带如意云、短脚如意云。00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图案花纹豪放优美,绘画多用实笔。人物形象简练,婴戏纹运用广泛。孩童矮胖,头大,前脑犹大,圆脸。永乐青花开始出现双勾 填色,纹饰以植物纹为主,花卉以缠枝花为多见。龙纹不见元代细长颈的画法,龙身变粗,有竖发、披发等形态,神态威猛,龙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五爪龙的 爪趾前后相接成一圆圈。团龙、团凤纹是宣德器的一大特色。02-07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青花人物题材纹样较多,常见的有八仙和高人 逸士、琴棋书画、仙山楼阁。采用简笔写意,并配以云朵,前期为大片云,后期为小片云。婴戏纹的特点是小孩前额大,有刘海。寿星是冬瓜头。这三朝青花的画法 多采用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的技法,笔法粗放,形象概括,繁简得当,特别是中锋运笔,或圆润洒脱,或雄健遒劲,具有时代特征。文字图案有楷书的吉祥字。龟背 锦纹较多。莲瓣常呈螺丝形,有双重莲瓣。08-10
    成化时期,开始出现比较规整、近于图案式的花纹。莲托八宝是新设计的图案。风格疏 朗,开始用“分水”青料描画。技法为渲染勾勒,增加层次感。水藻细长似豆芽。牡丹叶呈锯齿状,叶子画成鸡爪形。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的梵文,在成化时组成立 体图案。龙纹最常见,夔龙属于特有造型,嘴唇上翘,衔一枝莲花或花枝,有飞翼,龙尾卷曲成花叶状。11-13
    弘治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的方法,填色时一笔涂抹。构图疏朗,笔法纤细、柔和。常见云龙、九龙、飞翼龙、折枝花果、折枝花鸟纹。所画缠枝花、折枝花,叶子密而小,菊花牡丹画成“个”字。14-16
    正德时期,纹饰绘画有古朴浑厚和纤细工致两种不同的画风,仍采用双线勾勒平涂、一笔点划等技法。由于深受伊斯兰教、道教、佛教的影响,多饰有阿拉伯文可兰经箴言或藏文,并有八仙八宝图案。正德青花龙纹身体细长,头扁平如鳄鱼,凶猛中见灵活。17-18
    
    嘉靖时期,因受嘉靖帝崇奉道教的影响,八仙、鹿鹤、葫芦、三星纹饰多见。构图繁密琐碎。庭院婴戏图中小孩的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19
    隆庆时期,青花纹饰布局繁琐。童子头大身细,线条粗放。寓意“马上封侯、封侯加禄、福寿双至”的图案出现,所画人物身体修长,线条流畅。
    万历时期,青花纹饰以繁密凌乱著称。所画山水景物,远近分明,有透视感。龙纹略显呆滞无力,气魄不足。龙细身,龙首上颚突出,龙鳞多简化成锯齿状,鼻尖成如意状,称为猪嘴龙。戏剧人物的减少和神话故事的增加是万历人物纹的特点。20-21
    天启、崇祯时期,纹饰草率随意,疏朗清逸。最有特色的纹饰是生动豪放的写意山水和高士图。婴戏纹中的小孩比例失调,后脑勺大,腿短。22-25
 
 
  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 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编辑本段]一、胎釉
    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编辑本段]二、青料
     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由于青花钴料不同 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嘉靖前期有一种呈黑蓝色的青花,色泽深沉灰暗,有晕散现象,和正德晚期青 花发色类似。另一种发色浅淡鲜亮,极富神韵,有成化青花的效果。最具嘉靖朝特点的青花发色浓翠、蓝中泛紫、艳丽而浓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颜色。
  [编辑本段]三、造型
    嘉靖青花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品种远远超过前朝。只要品种有瓶类、罐类、盒类、炉类、杯类、盘类、塑像。
    瓶类有玉壶春瓶、梅瓶、双耳活环瓶、蒜头瓶、葫芦瓶等。器型有高式、矮式、圆形、四方形、六方形、上圆下方形,有直口、撇口,造型变化多端。
    罐类有圆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长方形、扁方形、盂形、瓜棱形。
    盒类有长方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银锭形,形制多样。其中长方形盒为嘉靖早期产品,造型、纹饰和前朝基本相同。
    炉类有鱼耳炉、象耳炉、双耳三足炉、象首三足炉、鼎炉、筒式炉等。
    杯类有爵杯和方斗杯较著名。爵杯基本上仿青铜器造型,属于祭祀礼器,有各种造型,大致呈三足直立状,小型的足腿外撇。方斗杯又叫斗升,外形酷似量米用的斗,因制作工艺复杂,大部分器物器形不太规整。
    盘类有方形、菱花口沿形、有口径达80厘米的大盘,圈足广浅,常有塌底现象。
    塑像有南极仙翁、真武大帝、文昌帝君、东方朔、八仙、观音、魁星、太上老君等。工艺上以手塑为主,或运用模具压印成型,还有两种工艺结合使用的。
  [编辑本段]四、纹饰
     由于世宗皇帝信奉道教,道教在全国盛行,有关道教内容的纹样也被大量的绘制在青花瓷器上。装饰画面的布局构图趋于富丽繁缛,缺乏层次感,但布局比较 讲究排列对称,这可能是受到明代缂丝织品纹样的影响,绘画技法上大多采用双勾轮廓线填色,也称“双勾平涂”,填色细致讲究,色彩很少溢出轮廓线外,画风较 自然,多写意。
    比较常见的纹饰有八卦、云鹤、葫芦、八宝、如意、老子讲经、缠枝莲托八宝等。
    文字类装饰也是一大特色,在整个嘉靖朝十分流行,常以树木或花枝缠绕成“福”字、“寿”字、“康”字、“宁”字等,还常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无疆”等祈福语句,有粉饰太平之意。
    具体纹样还有:云龙、飞龙、团龙、团凤、仙鹤、麒麟、狮、虎、八骏、羊、蟠螭、海马、瑞兽、鹿、蝴蝶、鱼藻、莲花、荷塘、缠枝灵芝、缠枝葡萄、折枝花卉、牡丹、瓜果、碧桃、芭蕉、开光园景、瑞云、海水、梵文、仕女、婴戏、十八罗汉、报捷图等。
    龙纹:龙嘴似猪蹄,有少数龙嘴大张,第一次出现了正面龙,龙体绘得细弱无力。螭龙大多绘成爬行状,已无法和宣德朝气宇轩昂的相比。
    鱼藻纹:早在元代就开始绘制,到了嘉靖朝大量使用,早期只画一条鲫鱼,到晚期绘四种鱼(鲭、白、鲤、鲫),鱼体绘得大多肥大,各自排列在罐、瓶、碗的四面,中间衬以水藻、莲花等小草。
    婴戏纹:是嘉靖朝极富特色的图案,所绘儿童皆大头、天庭饱满,尤其是后脑特别大,前额还留有一小撮刘海,也有绘三撮小发的,身穿深色长袍,四肢短小,形象十分可爱。
    鹤纹:通常是几只翱翔的白鹤与祥云、灵芝绘在一起,花纹繁密,构图布局比较对称,鹤颈有长颈、曲颈,鹤翅满张,双腿并伸,如跳空中芭蕾。经常被绘在瓶类的腹部、盘中心或碗的外壁等主要部位上。
    嘉靖朝还首创了一种“花捧真言”的装饰方法。另外,以羊为主题的三羊开泰图也首次在青花上出现。
  [编辑本段]五、款识
    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年号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
    嘉靖官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为主,另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行款、“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环形款、“嘉靖年制”四字双行双圈款及十字形排列款、“嘉靖年造”款。有一种六字双行双方栏款,大多写在方形器物上。
    民窑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等。
 
  
    《陶记》
    中国元代有关景德镇窑陶瓷业的专著。蒋祈著。蒋祈,籍贯、生平不详。熟悉陶瓷发展及经营、制 造和销售情况。《陶记》一书约成于元至治二年(1322)至泰定二年(1325)之间。此书无单行本,始载于《康熙浮梁县志》,但未署作者朝代,《乾隆浮 梁县志》也录其书,定为元人著作。此书较详细地记述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组织形式,陶工分工情况,原材料的等级、来源,器物的名称种类和式样,釉色的种 类,瓷窑的形式、名目,瓷器的烧制程序、火候,瓷器的销售情况和地区,以及封建王朝和官吏豪绅剥削陶工的情况,并对当时陶瓷业不振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 探讨和分析。是研究景德镇地区陶瓷业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造瓷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陶记》一书为中国最早一部系统叙述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著作,其编著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后来的一些有关陶瓷方面的著作,多受其启示。
  
 
 
  景德镇陶歌  (清)龔鉽 著
  
    南昌 龔鉽 季適
  
    ●序
  
    余居浮梁幕四年 浮梁去景德镇二十里 每常往返必過镇 爾时謁御窑廠探坯房窑户 看满窑輒经日二三 朋好多土著 为指窑瓷攻苦皆一 一窮其原委 余为譜之歌詩得百首閒及風俗 旣泛舟江淮乃失之時 隔七庚率從友人處拾得前稿 爰録出六十首 题曰陶歌 業之十一云耳
  
    道光三年癸末夏五 南昌龔鉽季適父謹識
  
    ●景德镇陶歌
  
    江南雄镇记陶陽 绝妙花瓷動四方 廿里長街半窑户 赢他隨路唤都昌 離鎮五里觀音阁下 有江南雄鎮坊 窑業多都昌县人
    武德年稱假玉瓷 即今真玉未为奇 尋常工作经千指 物力艱難那得知 陶有窑 有户 有工 有彩工 有作 有家 有花式凡皆數十行人
    在山石骨出山泥 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稱好不 不船連載任分携 唐觀察英字雋公图说 所謂取土皆採石製鍊
    方方窨子濾澄泥 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 一归模范即佳瓷 说所谓炼泥 必以马尾细箩及绢袋一再澄过调泑亦然
    几家园器上車盤 到手坯成宛转看 柸堞循环随两指 都留长柄不雕镘 说所谓做坯 浑园之器必用轮車 随手拉成不差毫黍
    出手坯成板上铺 新坯未削等泥塗 钧院陶自古宗良匠 怪得呈材要楷模 说所谓修模 凡圆器先有一模方能画一大抵一尺之坯经烧只七八寸
    坯乾不裂更须車 刀削园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 一毫欠阙损光华 坯拉成后必俟陰乾 用模子印拍 再镟削 乃使泥坯周正匀结
    画坯上泑蘸兼吹 一体匀圆糝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 出新花樣總逢时 青花磁器先從坯上画料 画畢上泑 小器蘸 大件吹 總曰盪泑
    青花濃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織得衛風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水調青料画上乾坯須罩泑 不則入火飛散
    白泑青花一火成 花從泑裹吐分明 可系造物先天妙 無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白泑 入火始明
    看他吹泑似吹簫 小管蒙纱蘸不澆 坯上周遮無糝漏 此中元氣要人調 盪泑方器用笔搨 圆器則蘸 圆琢大件用竹筒蒙沙吹之
    画坯罩泑事完全 乾定仍车碗足絃 蓋線交他图记手 總题宣德大明年 坯先有柄 長三寸便於画料吹泑工畢镟去 蓋線挖足落欸另归一工
    挖足仍须刷泑齐 又看車脚露胎泥 好承渣饼安渣钵 出货从君便取携 皮脚有泑即沾不得脱去泑 露泥垫以渣饼便於出匣也
    青料惟誇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正嘉器青花甚浓 用顶高青料名韭菜边
    痀瘘自古善承蜩 瘸拐癃孰肯招 却与坯房供乳料 尽推王政到熙朝 乳料用矮橙 料钵上安瓷槌 乳之疾瞽 老幼多资生焉
    如椽大笔用羊毫 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泑如含墨 一样临池起雪涛 此长方棱角之器须用搨泑
    官古人家泑果多 合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 果泑多将灰水和 泑料用灌水炼灰配合颜色不一 泑果出乐平官古镇窑最精者
    浇泑看来似易皱 一般團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 却使微瘢玷美人 浇泑难于均匀 有针尖未到即露沙眼
    灘过鹅颈是官庄 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搏砂泥烧匣钵 笑他盆子满桑郎 官庄在镇之下游 皆烧匣钵
    匣钵由来格不同 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 遥望馒头正出笼 瓷坯入窑必装匣烧 方不粘裂且免风火冲突 匣须先烧名曰渡匣
    匣钵烧皱破不妨 倩他薄篾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 格物谁能理共详 竹篾箍破匣钵入火不断
    魏氏家传大结窑 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 一样儿孙胜珥貂 土著魏姓自元明来世为结窑 实有师法不同泥水
    满窑昼夜火冲天 火眼金精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 此中丹诀要亲传 窑制长圆形如覆 坯匣入窑砖封留孔 柴烧三昼夜熟乃停火
    窑火如龙水似云 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泼 气满红炉萃晓氛 烧窑发火须通火路 有溜火 紧火 沟火 火不到出 泼水引之如游龙然
    开封火窑尚炎炎 抢掇红窑手似钳 莫笑近前热炙手 齐威不似相公严 开窑瓷匣猶红 工用厚布蘸水套手仍用濕布裹頭面 搶出坯匣仍放新坯
    窑边排凳撿茅瓷 器正聲清出匣时 最喜宫商成一片 未誇搫钵舆催詩 瓷器出窑工執火镰削去泥渣凡茅者聲不脆即便打下
    白胎烧就彩红来 五色成窑画作開 各样霏花與人物 龍眠從此向瓶罍 五彩绘畫必先選烧白胎 用芸香油渲染 成窑最佳
    记得唐賢咏越窑 千峰翠色一时烧 槎惟带葉柴盈马 却笑松间拾墮樵 柴窑多烧大器用柴 槎窑乃烧粗器 用带葉小柴
    明爐重为彩红加 彩料全憑火色華 我爱雞缸比雞子 珍珠無纇玉無瑕 白瓷加彩须烧鍊以固顔色 小器用明爐 大件則用暗爐 均泥封烧一晝夜
    瓶盎尊罍博古真 珊瑚翡翠色鲜新 雕鏤蟲篆堆螭虎 未讓銷金舆範银 自鎮有陶 無不可倣金銀竹木嵌刻畢肖
    六方四角样新增 菱葉荷花各擅能 不上車盤隨手制 雕鐫印合笑模棱 此鑲雕印合之作用布包泥板拍成片裁方粘合各有机巧
    大器難成比踐形 自非拆挫總竛竮 要知先立功夫在 不止爐中火候青 五百圾千圾皆大器造必加倍入窑以妨蹻匾损挫
    龍缸有衖自前朝 風火名仙为殉窑 博得一身烟共碧 至今青氣總凌霄 萬歷時龍缸無底舊置衖隅 唐觀察举安佑陶祠 有記陶神童姓窑工 祀之甚虔
    官古窑成重霽红 最難全美费良工 霜天睛晝精心合 一样搏烧百不同 霽红亦名祭红 有两種一鲜红一寶石红 正德窑尤佳 又礬红乃仿嘉窑
    晉窑碎器非冰裂 要認龍泉魚子纹 另有庐陵永和市 莫将真假聽傅闻 章姓兄弟分造碎器 哥窑更纯粹 吉州者纹不同且非鐵足
    白定要分南北宋 青磁汝越鄧唐柴 千峰翠色添新霽 红玉争傅試院佳 宋时定州瓷质舊有光 茶經云越州青瓷比红玉 鄧州唐皆柴窑俱佳
    驢肝马肺釉名奇 鼻涕天藍仿色宜 此是均窑缾缶好 鈞臺會與辨纯疵 此皆均泑 尚有玫瑰紫 海棠红 茄花 紫梅 子青
    市上今傅釉裹红 唐窑獨著百年中 闇然淡简温而理 都識先生尚古風 用红泑繪画仍罩白泑 云起於乾隆间唐英造
    雕作從来枉作勞 更嗤桃核刻牛毛 聖朝器服惟堅樸 不使矜奇到若曹 雕作细器 最工極巧
    瓷有窑驚等政龐 未如硬口足摧撞 飲羊俗革關風教 莫更欺人賣過江 瓷器有折 入熱湯即破詐 伪人塗以清油即不见 呼为過江器
    佳器售人自有真 客来换票不辭频 把庄類色家家定 放水還愁管债人 瓷客買瓷必先定把庄頭 一切皆其管理另 有類色頭齊其同口包纸菱草
    坯板夯坯八尺長 後街小衖十分强 碰翻未許称赔字 偏請坯房麵一堂 夯坯多都昌人 街巷长有
    做到砂工称大作 尊呼窑户为錢多 细瓷十一粗千百 布帛從来勝绮羅 砂工頂粗之器窑户多都昌人 如冒宫 冒飯 冒盂 冒令等项均须大富開作
    釉如密水亦如浆 船載人挑上釉行 記得蓋岡元獻宅 十分龍脈九分伤 臨川蓋岡饒家卒 龍山出泑子 颇挖伤 今亦禁止
    陶成子弟集昌南 晝院崇開一坐谈 坯甈早肖甄土日 满窑和氣足清酣 窑户陶成陶庆二會创有書院 曰景仰書院 余會代劉侯作記
    徵說形家是火龍 水星一阁鎮高峰 商民熙穰纷如織 消受清凉五夜鐘 劉克齋刺史即白马茶庵旧基建水星阁 財神殿並茶亭
    年年七月中元節 幾處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 好官調護要重開 坯工每年七月歇工 地方官彈壓为難 開工乃安
    冒宫冒飯廣行消 厚质粗坯水釉澆 道是撿渣同滞穗 利歸小户不须穀 撿渣者雇工收撿大窑户所倾 去泥不粗渣復加陶汰鍊泥作小雕作要器
    王家洲上多茅器 買卖偏多倔强人 比似携篮走洲客 只能消假不消真 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驚缺口色昏之器 估堆賣之 亦有提瓷篮者名走洲
    坯路看清满五曹 谁排空匣试搪烧 圇窑原不關人事 赢得包青向客包 窑中呼一路为一曹窑门空匣搪火自烧坯为圇窑 搭人青器則曰包青
    昨日會經試照回 窑中生熟费疑猜 憑他一片零坯塊 验得圆融百圾来 買不烧验曰试照瓷以圾数分煩難 自五圾至千圾不等圾即件
    坯工多事问坯頭 首领稽查口類周 三月有錢稱發市 年终栈满惰工愁 坯房头约束众工勒惰聽其處分 上工有發市錢
    当年宫器傅杯碗 蝶亵描成隆萬窑 笑穆宗耽秘戲 本来春画出劉朝 今酒器多畫秘戲在漢时發塚砖壁皆有
    雲门院裹读殘碑 靜夜閒庭品素瓷 记得新平行部日 鲁公诗酒建中時 马鞍山之西麓有雲门教院颜真卿會止其處 今有斷碑
    嫩荷涵露透琉璃 縹色何如秘色瓷 昨夜月團新试碾 宣州雪白鳳洲诗 輟耕録 秘色即越窑钱氏有国供奉物
    坯工并日作營生 午飯應迟到二更 三五成群抨肉领飯 怪他夜市禁非情 坯工做坯尽一日之勤至二更始赶飯店吃饭蒸肉 故夜市不能禁
    熙朝崇儉尚堅完 不要民供不设官 御廠遥惟關上领 一般工作御窑看 凡工匠物料動支正项乾隆八年改属九江關使總理
    御窑諸作辫欽單 宮式全頒自内官 坯就搭烧民户领 不賠龟甈聖恩宽 廠器造成搭烧民窑蹻损一體解運
    御器因时送大關 亦銷官帑幾千鍰 朝廷尚樸屏奇巧 勝国龍床早奉删 本朝敦崇节俭廠器岁解亦有運数
    百年風雅一峰青 幾次携琴環翠亭 看到壁间蝸寄字 也搜心語著陶經 御廠珠山有亭唐蝸寄英题曰環翠著有陶人心語
  
    ●跋
  
     官歌定州宣成之窑盛傅前代尚矣今但视为古玩不適民用 国朝景德一鎮業陶中外咸資为用 陶之利亦普矣哉 先生格物穷理於陶業一端 悉其原委著为詩歌 使人皆知窑瓷攻苦不易 并得於備物致用時隨處可以见道 真有陶鎔一世模範千古之思矣 即以之並陶正之官補陶經之缺可也 歌云乎哉
  
    道光四年甲申小陽月成都楊振纲立之甫謹誌
  
  
  ——(宋)蒋祈
  
   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蜒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窑之长短,率有“相瓦”数,官籍丈尺,以第 其税。而 火堂、火栈、火尾、火眼之属,则不入于籍。陶甿食土,不受艺佣,埽赁窑主以相附合谓之“相瓦”。土坯既匣,垛而别之,审厥窑位,以谨布置,谓之“障窑”。 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牌、火厯迭相出入,谓之“报火”。一日二夜,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 择焉,谓之“揀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同异差互,官则有考,谓之“店簿”。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算,谓之“非子”。其窑之纲纪大略有 如此者。若夫淅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 荊、湘之所利;盘 之马蹄、槟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必地有择焉者。炉之别:曰猊、曰鼎、曰彝、曰鬲、曰朝天、曰 象腿、曰香奁、曰桶子、瓶之别:曰觚、曰胆、曰壶、曰净、 曰栀子、曰荷叶、曰葫芦、曰律管、曰兽环、曰琉璃。与夫空头细名,考之不一而足,惟贩之所需耳。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 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 而在可弃之域也。所谓器之品数,大略有如此者。至若冬泥冻脆不可以烧,坯陶既就复不易操,则有“火房”。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 照”。进 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石堂厥土、赤石,仅可为匣,模工而杂之以成器,则皆败恶不良,无取焉。 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或覆、仰烧焉。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 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名不相紊。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 夫一例坐罪,其周防可谓密矣。夫何昔之课赋优裕,而今之事于此者常怀不足之虑也?宪之头子,泉之率分,统制之供给,经总之移用;州之月桩、支使、醋息;镇 之吏俸、孤遗、作匠,总费月钱 几三千余缗。而春秋军旅、圣节、郊祀赏赉、试闱、结葺犹不与此,通融计之,月需百十五缗,则权官可以逭责,反是则谴至矣。予观数十年来官斯土者,无不有州 家挂欠之籍,盖尝推求其故,则有由矣。窑家作辍,与时年丰、凶相为表里一也;临川、建 阳、南丰他产有所夺二也;上司限期稍不如约,则牙校踵门以相蠢蚀三也;狱失其校,权官散分,迩来猾商狡侩无所惮怖四也,土居之吏,牢植不拔,殆有汉人仓、 库氏之风五也。官之懵者,吏掣其肘;一有强明自任,则吏结豪驵之民,诡辞上官,必使惩之更而后已。官不少察,事势轻矣,此重可为太患者也!尝记《容斋随 笔》载,昔之守令不市陶器,父老所传仅二人焉。呜呼!何辽绝耶?容斋所记可以尽信否耶?何今未有继也!又闻镇之巨商今不如意者十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 亏。时耶?山川脉络不能静于焚毁之余,而土风日以荡耶?“一里窑,五里焦”之谚语其龟鉴矣!或者谓:“博易之务废矣,窑巡之职罢矣,今之不可复古矣”。然 河滨之陶,昔人为盛德所感,故器不苦窳。庸讵知今日董陶之器不可以复古耶?是又非予所得而知也。
   注:蒋祁《陶记》著作年代,《浮梁县志》载为元代。近年刘新园、白琨考证,认为应定在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间(1214一1234年),但亦有持异议者,姑存二说。
  
 
  景德镇陶歌 ---(清)龚式著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
  
    廿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
  
    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物力艰难那得知。
  
    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
  
    方方窨子滤澄泥,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一归模范即佳瓷。
  
    几家圆器上车盘,到手坯成宛转看。
  
    杯碟循环随两指,都留长柄不雕镘。
  
    出手坯成板上铺,新坯未削等泥涂。
  
    钧陶自古宗良匠,怪得呈材要楷模。
  
    坯干不裂更须车,刀削圆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缺损光华。
  
  
  
  画坯上釉蘸兼吹,一体匀圆糁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出新花样总逢时。
  
    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瓷坯面面宽,
  
    识得卫风歌尚迥,乃知罩釉理同看。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
  
    可参造物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糁漏,此中元气要人调。
  
    画坯罩釉事完全,干定仍车碗 弦,
  
    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
  
    挖 仍须刷釉齐,又看车脚露胎泥,
  
    好承渣饼安渣钵,出火从君便取携。
  
    青料惟夸韭菜边,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最好穿珠八宝莲。
  
    瘘自古善承蜩,瘸拐疲癃孰肯招?
  
    却与坯房供乳料,尽推王政到熙朝。
  
    如椽大笔用羊毫,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釉如含墨,一样临池起雪涛。
  
    官古人家釉果多,合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果釉多将灰水和。
  
    浇釉看来似易皴,一般团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却使微癜玷美人。
  
    滩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抟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
  
    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
  
    匣钵烧皴破不妨,倩他薄蔑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格物谁能理共详。
  
    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精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
  
    窑火如龙水似云,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泼,气满红炉萃晓氛。
  
    开封火窨尚炎炎,抢掇红窑手似钳,
  
    莫笑近前热炙手,霁威不似相公严。
  
    窑边排凳捡茅瓷,器正声清出匣时,
  
    最喜宫商成一片,未夸击钵与催诗。
  
   
  
    白胎烧就彩红来,五色成窑画作开,
  
    各样霏花与人物,龙眼从此向瓶 。
  
    明炉重为彩红加,彩料全凭火色华,
  
  我爱鸡缸比鸡子,珍珠无 玉无瑕。
  
    瓶盎尊 博古真,珊瑚翡翠色鲜新,
  
    雕镂虫篆堆螭虎,未让销金与范银。
  
   
  
    六方四角样新增,菱叶荷花各擅能,
  
    不上车盘随手制,雕镌印合笑模棱。
  
    大器难成比践形,自非折挫总立屏,
  
    要知先立功夫在,不止炉中火候青。
  
    龙缸有巷自前朝,风火名仙为殉窑,
  
    博得一身烟共碧,至今青气总凌霄。
  
    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晋窑碎器非冰裂,要认龙泉鱼子纹,
  
    另有庐陵永和市,莫将真假听传闻。
  
    白定要分南北宋,青瓷汝越邓唐柴,
  
    千峰翠色添新霁,红玉争传试院佳。
  
    驴肝马肺釉名奇,鼻涕天兰仿色宜,
  
    此是钧窑瓶缶好,钧台曾与辨纯疵。
  
    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
  
    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
  
    雕作从来枉作劳,更嗤桃核刻牛毛,
  
    圣朝器服惟坚朴,不使矜奇到若曹。
  
    瓷有窑惊等政庞,未如硬口足摧撞,
  
    饮羊俗革关风教,莫更欺人卖过江。
  
    佳器售人自有真,客来换票不辞频,
  
    把庄类色家家定,放水还愁管债人。
  
    坯板夯坯八尺长,后街小巷十分强。
  
    碰翻未许称赔字,遍请坯房面一堂。
  
    做到砂工称大作,尊呼窑户为钱多,
  
    细瓷十一粗千百,布帛从来胜绮罗。
  
    釉如密水亦如浆,船载人挑上釉行,
  
    记得盖冈元献宅,十分龙脉九分伤。
  
    陶成子弟集昌南,书院崇开一生谈,
  
    坯臬瓦早消甄士日,满窑和气足清酣。
  
    征说形家是火龙,水星一阁镇高峰,
  
    商民熙穰纷如织,消受清凉五夜钟。
  
    年年七月中元节,几度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好官调护更重开。
  
   
  
    冒官冒饭广行消,厚质粗坯水釉浇,
  
    道是检渣同滞穗,利归小户不须谷。
  
    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
  
  坯路看消满五曹,谁排空匣试搪烧,
  
    囵窑原不关人事,赢得包青向客包。
  
    昨日曾经试照回,窑中生熟费疑猜,
  
    凭他一片零坯块,验得圆融百圾来。
  
    坯工多事问坯头,首领稽查口类周,
  
    三月有钱称发市,年终栈满惰工愁。
  
    当年宫器传杯碗, 亵描成隆万窑,
  
    莫笑穆宗耽秘戏,本来清画出刘朝。
  
    云门院里读残碑,静夜闲庭品素瓷,
  
    记得新平行部日,鲁公诗酒建中时。
  
    嫩荷涵露透琉璃,缥色何如秘色瓷,
  
    昨夜月团新试碾,宣州雪白凤洲诗。
  
    坯工并日作营生,午饭应迟到二更,
  
    三五成群抨肉饭,怪他夜市禁非情。
  
    熙朝崇俭尚坚完,不要民供不设官,
  
    御厂遥惟关上领,一般工作御窑看。
  
    御窑诸作办钦单,宫式全颁自内官,
  
    坯就塔烧民户领,不赔龟臬瓦圣恩宽。
  
    御器固时送大关,亦销官帑几千锾,
  
    朝廷尚朴屏奇巧,胜国龙床早奉删。
  
    百年风雅一峰青,几次携琴环翠亭,
  
    看到壁间蜗寄字,也搜心语著陶经。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 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 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编辑本段]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 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 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 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 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 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 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 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 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 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 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 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 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 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 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 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 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 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 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 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 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 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 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 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 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 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 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 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 (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 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 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 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 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 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 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 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 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 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 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 (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 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 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 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 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 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 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 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 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 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 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 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 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 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 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 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 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 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 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 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 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 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 (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 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 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 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 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 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 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 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 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 (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 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 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 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又称“八宝纹”,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八吉祥图案为题材。八吉祥图案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是 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缸、鱼、肠”。另外还有仙家八宝,即八仙之护身法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 子、阴阳板、横笛共八件宝器。也称为“八宝”。
    八吉祥纹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物;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 音吉祥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覆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覆三干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罐),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 金鱼,佛说坚固活泼鲜脱禳劫之物;盘长结,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八吉祥纹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表现技法 为印花,纹样排列尚无一定规则。明、清时期较为流行,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枝莲托起八吉祥的构图,也有以八吉祥捧团寿的图样。多用作主题纹饰, 也有作为辅助纹饰饰于器物肩部的。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多以青花、斗彩、五彩、粉彩描绘八吉祥纹,纹样排列规范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 花、鱼、瓶(罐)、长结;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瓶(罐)、鱼、长结。清乾隆以后又见有打乱上述次序的八吉祥纹,并烧制出各自独 立的粉彩八吉祥供器,八吉祥皆配以莲花柱形底座,显得庄重肃穆。
 
 
  文字纹
  瓷器装饰的特殊纹饰。文字本不是图案,但古代瓷器装饰中作为纹饰应用,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更有将文字作件图案 化布局,成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因此可称其为文字纹。文字纹分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等。瓷器装饰 中采用文字始于唐代长沙窑,多在盘心或壶身以褐彩书写如“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等汉文诗句。亦见于壶腹书写“真主最 伟大”阿拉伯文字的。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等延续这种方法,瓷枕等器物上多有文字纹,反映市井商民的生活意识,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元、明时期景德 镇窑、龙泉窑等盛行文字纹,明代瓷绘上出现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康熙朝一度流行短篇古文,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 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有的配以图画,图文并茂。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且有真、草、隶、篆、行不同体势。多见于康 熙二十年后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乾隆帝喜为宋代名瓷和其他瓷器精品题诗,因此乾隆朝盛行将御题诗书写或刻于瓷器上,更显名贵。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 隆珐琅彩景州塔纹瓶,腹部以冬青釉托金色乳钉为地,四面开光,内分绘景州开福寺塔或书写墨彩篆书乾隆御制诗〈登景州外松寺塔〉七律一首,并有“乾隆寰 翰”、“惟精惟一”两方朱红篆印。明清瓷器上还有以福、寿字构成树木,或以福、寿字开光,内绘纹样的,如康熙五彩描金福寿开光人物纹棒槌瓶。
  山水纹
   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装饰题材。宋、元时期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已出现山水画,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 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 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为代表作。雍正朝山水画受 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画面风格顿变。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画工精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 彩山水纹碗为典型作品。
  植物纹
  陶瓷器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类,是表现各种植物形象的总称。新石器时代前期即已出现,如在河姆渡文 化遗址发现刻划谷穗纹、藻纹的陶钵。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彩陶文化中,彩绘植物纹如叶形、豆荚形、花瓣形纹样较为多见,构图和表现力都大为增强。以马 家窑文化彩陶彩绘植物纹最丰富,叶形纹种类最多。商周在陶器和原始青瓷上流行的叶脉纹,是抽象性植物纹样。战国、秦汉至六朝前期,陶瓷器上常见柿蒂、卷草 等图案化的植物纹,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纹风靡,给植物纹赋予可意识形态的含义。隋唐时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叶纹、草纹使中瓷器 装饰面目一新。宋代瓷器上的植物纹发展得丰富多彩,磁州窑装饰效果强烈的竹枝、小树、芦苇、花卉等各种植物纹堪称典范之作。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名窑以 印花、刻划、绘画等各种技法表现的植物纹也各具特色。元、明、清各代的植物纹更加丰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上的植物纹既有情致的网案,又有写实的绘 画。与同时代其他纹饰一样,用植物表现的吉祥图案也很常见,如寿桃、灵芝、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悔兰竹菊“四君子”等,这些植物纹包含了丰厚的人文含义。
  动物纹
  陶瓷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类.描摹各种动 物形象。动物纹广义上包含具象和抽象两类,狭义上只指写实性强的具象纹样。动物纹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如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刻划猪纹、龟纹、鸟 纹的陶钵、纹样朴实生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彩陶文化中,所绘画的动物纹显著增多,装饰性增强.装饰手法及表现意识趋于成熟。典型纹样有各种代表性 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及龙纹、狗纹、鹿纹等。庙底沟类型鱼蛙纹瓶和石岭下类型鲩蛙纹瓶的鱼蛙形象,怪异奇特。仰韶文化浮雕壁虎纹残陶片,其壁虎形象及 浮雕贴塑方法在原始陶器中实属罕见。如果说早期写实的动物纹是先民们生活的直接反映,那么随着文化的发展,动物纹的表现上也体现出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内 容,出现了臆想的、综合的、非写实动物纹、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浅刻动物纹除了兔、蝌蚪等写实形象,也出现了龙、饕餮等虚构动物图案。商代白陶 器装饰受青铜器影响,主要采用动物纹样,以饕餮纹和夔龙纹为主。装饰方法主要是模印。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饰。战国时期彩绘陶上,流行龙凤纹、蟠虺 纹及各种走兽、飞禽纹。汉代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器上的动物纹数量大增, 多采用模印贴塑的方法制作,甚至有许多捏塑动物装饰或将器形做成动物形,如鸡首壶、蛙形水盂、熊形灯等。隋、唐以及以后各代,陶瓷器上的动物纹更加干姿百 态,内容多为龙、凤、蝠、鹿、鱼、狮、蝶等借以祈幅祈寿的吉祥图案;表现技法绘画、模印、刻划、雕塑等兼而有之,运用愈发自如,形象愈发准确生动。
  几何纹
   陶瓷器上非写实的规则图案的慨括性称谓,以点、线、面组成,类似几何学图形,包括网纹、三角纹、八角纹、菱形纹、曲折纹、雷纹、回纹、弧线纹、窄条纹、 漩涡纹、圆圈纹、回旋钩连纹等.也可专指那些难以名状的抽象图案。从原始陶器纹饰的发生发展过程 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纹样多为简单的划、刻、剔、刺、压印、堆贴装饰,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纹饰的结构形态渐渐复杂起来,纹饰风格逐渐由拟实进入抽象,几 何纹样成熟起来,几何纹陶器几乎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全部代表性文化类型遗存中。到商周时期,陶器上的几何纹十分突出,吴越地区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尤为发 达。秦汉以后各代,几何纹始终是陶器和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或辅助纹饰。 (转帖)
  
  
  
 
  唐代官制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 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 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 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 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 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 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 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 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 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 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 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 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 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 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 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 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他写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神 童 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寨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明代宫廷画师郑时敏
  
  
  
   林荣发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仿宋代建宫廷画院的作法,征集民间画师入宫奉供内廷为御用画师。至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依祖制多次征召民间画师入 宫奉供。由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皇家画院就办在消江绍兴称绍兴画院),促使了南方文化艺术迅速发展的原故,明初朝廷征召的多为 江浙、福建籍画师。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福建入征的画师就有边景昭、边楚芳、边楚善、上官伯达、方昌龄、解秀;宣德年间 (1426-1435年),又有李在、周文靖、周鼎、黄济、林景时、郑时敏、郑克刚7人应征入宫。其中,边家父子——边景昭、边楚芳、边楚善和郑时敏均出 自三明。沙县籍的边家父子在画坛上闻名遐迩,而将乐籍的郑时敏却鲜为人知。
  
  郑时敏(生卒年不详),不要说地方志书无传,就是在中国绘画史类的书籍中也不见记载。但是,《中国名人大辞典》却有一条简单的记载:“郑时敏,明将乐人,宣德间官锦衣镇抚。”199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名人词典》的类似记载。
  
   福建民间职业画家入宫廷供职的情况,福州画院梁桂元先生在《福州绘画艺术史话》一文中介绍的十分清楚。他说:明代“福建先后应征者20多人,约占明代宫 廷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福州地区,即有永乐初应征入京的郑昭甫(闽县人),宣德年间值仁智殿的周文靖、周鼎父子(闽县人)、林景时(长乐人)、郑克刚(福 清人)、黄济(闽县人)和成化间入宫的沈政(闽县人)等。其实,宣德年间福建籍民间画师奉诏入宫供职的共有7名,除了5名福州地区的画师之外,还有二位就 是福建莆田的李在和福建将乐的郑时敏。李在在新编《莆田县志》有传。其传载:“李在,字以政,明江口李厝村人,官云南知县。……宣德年间,在被召入京,任 画院侍诏,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同直仁智殿。”“参考资料网”上一篇佚名的《“闽习”与“闽派”之辨》载:“明朝初年,征召画家供奉内廷,浙江与 福建籍的画家就是特别多。据现有资料统计,明太祖洪武至神宗万历年间,福建值殿供奉的画家有22人(注:穆益勤《明人院体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85年8月版。)。而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5年)有边景昭、边楚芳、边楚善、上官伯达、方昌龄、解秀;至宣德十年 (1426-1435年),则有李在、周文靖、周鼎、黄济、林景时、郑时敏、郑克刚等7人。”郑时敏确实是宫廷画师,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先 生的研究也可以得到证实。他的《明代宫廷绘画》载:“锦衣卫由于‘恩荫寄禄无常员’,故皇帝可以随时授宫廷画家以锦衣卫武职,画院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画家 均任此职,如宣宗朝授商喜指挥,谢环千户,周鼎、郑时敏镇扰;宪宗、孝宗朝,授吕纪、林良、林郊、张玘指挥,王谔千户,吴伟百户,马时旸镇抚。”
  
   以宫廷画师任绵衣卫的官职是明朝独有的作法。我们知道,“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威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 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明史·职官志五》)而“明多假以锦衣卫衔,以绘技画工概授武职,经准袭替,其失也滥。”(清胡敬《国朝 院画录》)这种作法不要说我们现在的人不好理解,就是当时,也有官吏提出质疑。弘治时的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祖宗设武阶以待军功,非有临战斩获者不得 轻授。今传奉指挥张玘辈,特画工耳,岁有俸,月有廪,亦既可偿其劳,或优宠之,赏以金帛,荣以冠带足矣。今竟概铨武秩,悉注锦衣,准其袭替,则介胄之士, 冲冒矢石,着绩边陲者,陛下更何以待之?幸门一开,恐不足为天下劝。”(《明会要》卷49)但是,皇帝考虑的是,一方面是“方恩荫寄禄无常员”,可以随意 安插;另一方面也显示对画师们恩宠有加。
  
  绵衣卫官职分九等,最高级别为卫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 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卫镇抚(从五品)、实授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所镇抚(从六品)。画师刘俊曾被封为都指挥,商喜 被封为指挥,谢环被封为千户。郑时敏与周鼎被封为镇扰,可见身份也不低。
  
  郑时敏作为宫廷御用画师,当然就得作画。奇怪的是,我们 找不到他的作品,连国家收藏的有关绘画目录中都找不到一点痕迹。仅《中国名人大辞典》、《福建名人辞典》说他:“善画山水。有显宦久官京师。母未迎养。思 亲入梦。时敏为绘萱花图。题诗其上。显宦为之感泣。即日乞养。”这幅题诗,令人“感泣”的“萱花图”没能流传下来是可以理解的。原因至少有二点:一是明代 许多著名画师都画过“萱花图”。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的陈淳曾作过《松石萱花图》。这幅画松树用笔苍劲,气势恢宏;湖石放笔皴染,浓淡相宜;萱花用 笔简略洒脱,娟秀飘逸。全画传达出一种清新高洁秀逸的情调。该画为南京博物馆收藏。与郑时敏同期为御用画师的李在也作过“萱花图”。或许是这些人的作品都 是太优秀了,以至淹没了其他人的同类作品。二是郑时敏所作的“萱花图”是赠送某“显宦”的作品,为私人所得,不为流传,这解释也是合理合情的。如果不是 1982年明代富商王镇夫妇的合葬墓在江苏淮安县(今改市)东郊闸口村发现。从中出土了李在的《萱花图》和夏昶、谢环、陈宪章等所作的25幅书画。又有谁 会知道李在作过《萱花图》呢?郑时敏能入宫为御用画师当然的其杰出的地方,不会没有作品问世,问题是郑时敏的作品失传,有待以后的发现。
  
   画者通诗,也是常道。因为画也需要诗的点缀。郑时敏所作的《萱花图》虽然我们无缘鉴赏,但他为《萱花图》所题有诗我们可以读到。由刘德城、周羡颖主编的 《福建省名人辞典》“郑时敏”条下载有这首诗:“萱草北堂久未过,只因游官隔山河;莫言儿有思亲梦,亲若思儿梦更多。”作为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不算佳作, 结平淡,字句也比较浅显,28字中就重叠4字;但,诗的立意还是好的。我们从网上找到了郑时敏的另一首诗,是他登浙江海盐的秦驻山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秦 驻山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境。它自南而北,五峰参差矗立,东、南、北三面临海,最高峰高一百六十丈。据《海盐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临此山,遥望东海, 故名秦驻山、秦望山。据说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明代天启年 间编写的《海盐县图经》有“秦皇驰道,从秦驻山可达金山。”这驰道后来沦入海中,明代《续澉水志》载:“石柱旧有十二,今尚存一,没於沙中”。当然,秦驻 山吸引人们的还的那座美人(妃嫔)墓。据《乐资九州志》载:“盐官县有秦驻山,始皇经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所以,秦驻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浏览 的历史遗 址。明代诗人彭绍贤写道:“翠盖金支想象间,昔时流水尚潺?美人尚念今祠庙, 死作山花不肯还。”(彭绍贤《登秦驻山怀古二绝》)清乾隆年间在浙江任巡抚的常安在《登秦山望海》诗中写道:“祖龙虎视骋东巡,万骑喧阗浙海滨。王气已从 芒砀起,雄名不与石桥湮。驰驱城外看初日,惆怅山前葬美人。寂寞断崖残照冷,祠边野草又逢春。”郑时敏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写秦驻山的。他居高临下,傲视全 寰:“度险复蹑危,跻身于绝岛。翘首而称孤,众山如拜倒。云从足底生,夫在树之杪。城郭烟雾间,一望浑潦草。风雨来半空,俯视人如鸟。谁云霄汉高,相去亦 甚少。”(郑时敏《登秦山最高处》)这首诗也算不上上乘之作,但写出了一定的豪迈气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