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海外淘宝---如何鉴定元明清瓷器

(2015-06-28 12:36:40) 下一个

 





自从几年前,文学城的一位网友用海外淘的瓷器在北京换了一套住房后,网友们的海外淘宝之风越来越烈。宝贝淘了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仿品,赝品和现代艺术品,甚至垃圾。经常有网友问我怎样才能在海外淘到宝贝,也就是捡漏。说白了就是多学习,多实践。古玩古董捡漏分为三种:

  第一种,知识捡漏。别人不懂的你懂,别人不了解的价值你了解,这样你才能捡到漏,才有钱赚,所以要加强专业知道的学习和市场行情的了解。

  第二种,就是时间捡漏。今天,可能这件东西不值钱,价钱可能已经比较高了,但只要这类的东西,是精品、稀少,今天,赚不到钱,过几年,同样能赚钱回来。

  第三种,就是冷门捡漏。很多一些藏品,价值严重性的被低估了,但他本身的价值,却很高。比如:古籍善本、奇石、高古瓷等等

   历史上最著名的“捡漏”不是价值连城的名画和玉器,是一叠“废纸”,“捡漏”者是乾隆年间散淡文人程伟元,他是曹雪芹的天涯知音,80回《红楼梦》抄本 让他对曹雪芹心生仰望。有一次他去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儿,在一处冷摊上发现一沓旧纸,上手一翻——是《红楼梦》失传后40回中的10回!虽然纸张略 残,但笔墨仍在。程伟元只花了几个铜子儿却为我们捡来了10回红楼,其史学、文化价值不可用金钱估量!后来程伟元与高鄂对后40回“细加厘剔,截长补 短”,付诸印刷。

  捡漏需超常知识和实战经验。时下价值最高的“捡漏”发生在2005年。在北京某场拍卖会上,一位姓秦的业余藏家对一件 流拍的清末黄缎袈裟颇感兴趣。他发现这件“袈裟”与众不同——往常的袈裟都是小块布料拼凑而成,这一件却是一整块黄缎子,而且黄缎子里面还隐约透出精美的 花纹和文字。眼看着这件“袈裟”流拍,秦先生没有声张,第二天他来到拍卖公司点名要买这件流拍的“袈裟”。双方很快以9万元成交,他连夜拆开“袈裟”,里 面赫然藏着一件长2米、宽1.38米的缂丝“陀罗尼经被”。经被呈古铜色,采用双面缂织,正反面都有缂丝纹饰,经专家鉴定,乃乾隆皇帝下葬时盖在身上的御 用经被。在2008年1月6号北京文久拍卖公司的“迎春拍卖会”上,这件经被拍出6550万元!

  捡漏需要具备远超常人的文玩知识和“实 战”经验,上面一些例子听起来有趣,“捡”的过程却甘苦自知。“漏”越是刻意求之越不能得,越心不在焉越有缘,那些整天满世界捡漏的人贪心太大,往往会落 入陷阱。况且,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董就那么多,老辈收藏家早已筛选过无数次,精品、上品越来越少,哪里轻易捡到宝贝?马未都称:“收藏是个人与千军万马作 战,不死已经是英雄,别指望毫发无损”。当下造假、设局的手段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高明,刚入门收藏的人一定得慎之又慎。

流落在海外的中华文物以元明清瓷器为多,如何在成千上万的瓷器中,一眼看出元明清瓷器呢?一定要懂得下面的专业知识。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 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 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 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 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 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 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 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 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 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 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 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 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 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 (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 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 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 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 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 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 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 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 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 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 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 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 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 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 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 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 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 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 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 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 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 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 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 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 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 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 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 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 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 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 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 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 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 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 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 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 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 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 (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 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 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 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 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 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Good luc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艺奇 回复 悄悄话 认识一个德国人做中国古董,在香港入货,然后交给拍卖行拍卖。俺一知半解,但唐朝的古董是随便淘的到的吗?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满池娇' 的评论 :
我也很少有时间写。业余时间多去拍行和古玩市场。城里大约有几百人是爱好者。大漏没捡到。小中漏是每周到有的。见海外收藏网haiwaishoucang.com.


Jarmy 2015-06-15 14:22:01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谢分享!文学城要有一个“宝贝收藏与鉴赏”坛就好了,喜欢看这类的文章和收藏!
万发 2015-06-15 12:39:50
回复 '繁而简' 的评论 :
同好。文学城有个时聚时散的古董帮。有在国外买国宝的大碗,有开古董店的,有专家级的,出手都在6位数以上。很少露脸。多数是业余的爱好者,现在多聚在海外收藏网haiwaishoucang.com.
繁而简 2015-06-15 12:02:03
回复 悄悄话 言简意赅!希望先生多发一些经验之谈,为盼!敬礼!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不懂古董的,一知半解的在网上对古玩评头论足,传播道听途说的捡漏故事;
真懂行的,什么都不说。。
网络真好玩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umiao' 的评论 :

欢迎五秒大才子啊。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黄鱼' 的评论 : 有道理。
一些老艺人(有的曾经参与官窑),在50-70年代做出了一些最精致的东西。有的比官窑还好。在友谊商店换汇。虽然现在卖不出价,以后肯定会火起来。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房崇' 的评论 :
信息来源:看着怎样保存字画。中国文物网  截长补短”,其史学、文化价值不可用金钱估量!后来程伟元与高鄂对后40回“细加厘剔,但笔墨仍在。程伟元只花了几个铜子儿却为我们捡来了10回红楼,上手一翻——是《红楼梦》失传后40回中的10回!虽然纸张略残,在一处冷摊上发现一沓旧纸,我不知道古玩古董收藏品艺术品怎么样才能捡到漏。80回《红楼梦》抄本让他对曹雪芹心生仰望。艺术品。有一次他去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儿,他是曹雪芹的天涯知音,名画。“捡漏”者是乾隆年间散淡文人程伟元,是一叠“废纸”。魄力..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房崇' 的评论 : 谢谢房大师指出。我不懂红学。道听途说来的。另外请教,印章刻字,‘子孙’二字,是不是可以读‘子子孙孙’?
程伟元在120回本《红楼梦序》中说,后40回中有20余回是他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找到[2],剩余10数回则得之于“鼓担”,他和高鹗只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提到乾隆庚戌(1790):“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
大黄鱼 回复 悄悄话 其实收藏的要旨只有一点:只买做工最精致的东西。做工精致的东西很难作假,做工粗糙的垃圾,一般来说都是假的即便是老的也还是垃圾。
房崇 回复 悄悄话 你说的程伟元捡到10回红楼梦,根据何在?还是最著名?完全是无中生有。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骂程伟元和高鹗的很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