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苏格兰议会通过法案,“打破”收藏家威廉·布雷尔的遗嘱,允许他所捐赠的艺术品出境展览。其中,有2000多件精致的中国艺术品。
通过收藏了解中国
1944年,83岁的布雷尔爵士签署捐赠协议,将平生珍藏全部捐给英国格拉斯哥市。他的9000多件艺术品中,有超过2000件来自中国,规模居欧洲第三。1983年10月,布雷尔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向公众免费展示。这个博物馆也以“一个人捐赠的博物馆”而著称。
博物馆位于格拉斯哥的波勒克乡村公园,从市中心乘坐半小时公交车便可到达。这里遍布绿树和草地,环境幽静。布雷尔博物馆远东部主任钟瑜平博士带我参观了该馆的中国艺术品。她透露,中国的几家博物馆都对这些艺术品很有兴趣,期待它们可以到中国做客。
布雷尔博物馆外观。 拍摄:Enzo Di Cosmo
威 廉·布雷尔曾经说过:“藏品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收藏家。”除了狂热地海淘艺术品,他为人低调,连照片都没留下几张。实际上,他的经历十分传奇:1861年 7月9日,他出生于格拉斯哥。祖父和父亲都做船运生意,他14岁就开始在家族企业工作。在父亲去世后,他和哥哥子承父业,事业蒸蒸日上。一战期间,船运业 不景气,他和哥哥将手头的船全部卖掉。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成为全职的收藏家。
钟瑜平说,布雷尔的收藏不以商业投资为目的,收藏是他自学的过程。西方人一直对中国存有好奇,布雷尔从没去过中国,他所收藏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了解中国的渠道。
布雷尔为何不收藏印度、日本的艺术品,而是对中国情有独钟?钟瑜平告诉我,印度艺术多以佛教为主题,布雷尔感兴趣的是生活的美学,对佛教文化没有多少兴趣;而日本的陶瓷艺术则多受中国影响。
布 雷尔花了很多精力、财力收藏中国艺术品,它们主要是陶瓷、青铜和玉器,涉及不同年代。他收藏的陶瓷,既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又有清中期的瓷器。从藏品中, 可以看到中国的整个陶瓷发展史。他收藏的青铜器,除了商代的青铜器,也包括宋代的官造青仿古青铜器。他收藏的青花瓷器,除了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 青花瓷,也有元代的青花瓷——一般西方收藏家,能注意到元青花的很少。1945年,布雷尔从知名的伦敦古董商约翰·司帕克斯那里,购得一件元青花蕉叶竹石 花果纹菱口大盘。
布雷尔的藏品体积有大有小。钟瑜平表示,布雷尔根本不在乎藏品体积和 重量的问题,因为他是做船运的!1916年,布雷尔买下苏格兰的中世纪古堡哈顿城堡,并委托人修复。11年后,布雷尔一家入住古堡。他把藏品陈列在古堡的 各个房间里,家仿佛就是博物馆。1958年,96岁的布雷尔在古堡里安然离世。
布雷尔的照片。 供图:崔莹
瓷器:为欧洲市场量身打造
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理查德·马克思在其著作《布雷尔:一位收藏家的自画像》指出,布雷尔的藏品有他自己的品味:他的中国瓷器,没有一件是18世纪之后在欧洲流行的洋彩瓷(图案以东方风格的花卉为主,采用西洋绘画技法完成的瓷器)。而奇怪的是,他却收藏了好几件外销的纹章瓷(景德镇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的瓷器)。当时的外销瓷分两类,一类是中国手工艺者自己设计、销往欧洲的,另一类是西方人来样加工的。
早 在唐朝,中国就已经有器物远销海外。到清朝康熙盛世时,外销瓷的出口贸易更加繁荣 。如何辨认外销瓷?钟瑜平介绍,首先是从图案辨认,外销瓷中的仕女一定长得很高,这些高佻窈窕的仕女在荷兰被称为“Lang Lijs”,在英国则被称为“Long Eliza”。此外,外销瓷的图案主要起装饰作用,不太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太讲究意境,并且多图案而少书法。有些外销瓷追求生产速度,会出现对称图 案。此外,从瓷器的用处也可以辨认,热巧克力杯一定是外销瓷,因为中国当时没有这样的风尚。
布雷尔收藏的清康熙《西厢记》 青花外销瓷碟。 拍摄:崔莹
不知道布雷尔在世时,是否了解这几条外销瓷的鉴定法则?博物馆陈列着一只康熙年间的大碗,碗面上画着对称的、一模一样的仕女和小孩的图案。钟瑜平说,它显然是康熙年间由中国人主导设计的外销瓷。另外一只康熙年间的洒蓝釉瓷瓶上,画着滕王阁,写着《赤壁赋》全文。
正 当鉴定法则“失灵”时,钟瑜平告诉我,它是外销瓷:“你看,这些书法写得不是太讲究。那时候,真正棒的书法家是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而滕王阁的图,也是给 西方人看的。中国的画师通常不画这样的图案。”钟瑜平介绍,博物馆的一个康熙年间的五彩棒槌瓶,也是典型的外销瓷——中国人通常喜欢梅瓶,但是这个花瓶包 含很多设计元素,是特别设计给西方的贵族用的。在古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花瓶。
布雷尔收藏外销瓷,大概是希望让自己的藏品种类更丰富。而外销瓷并非意味着价值低,有些外销瓷设计、制作精细,受到收藏家追捧,拍卖价格较高。不过,布雷尔的收藏并非为了升值。
博 物馆还有布雷尔收藏的部分欧洲瓷器:一套产于英国斯特福德郡的瓷碗和瓷碟,图案是山水和渔夫。另一套产于英国伍斯特郡的瓷碗和瓷碟,图案是一簇簇花。这些 西方制造的瓷器显然受了中国风的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伟奇伍德公司、德国麦森公司、荷兰戴尔福特公司,都生产仿中国瓷。不过,布雷尔的这两套仿中国 瓷,来历有些曲折——它们是英国瓷器商受荷兰仿中国瓷器的影响制造的。
彩陶:可能来自中国当年的挖掘现场
布雷尔最古老的中国藏品,是几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这几件彩陶都是陪葬品,用来为死者“再生”后盛装食物。
布雷尔收藏的仰韶彩陶。 拍摄:崔莹
格 拉斯哥大学文化及创意艺术学院院长尼克·皮尔斯(Nick Pearce)在其著作《在中国的一百万天》中,介绍了布雷尔收藏的这些彩陶。这些彩陶表面的图案多用褐色、黑色和红色来描画,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大概 代表了古人和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些早期陶器多埋在墓地,人们对其了解很少;以往的中国收藏家对它们也不像收藏玉石、青铜器那样热衷,因此它们一度备受 冷落。
直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史前古代文明感兴趣,把考古的目光投向中国。在西方考古学的影响下,中国才诞生了自己的考古学。而之后,欧洲和日本在中国修建了大量铁路,很多古墓被意外发现,沉眠于地下几千年的古物也受到西方收藏家的注意。
皮 尔斯发现,布雷尔的仰韶文化彩陶都来自苏格兰人尼尔里奇· 布朗(Neilage S. Brown)。后者多次前往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他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的同事乔治· 芬德雷是好朋友——安特生正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发现者,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学之父”。1921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聘为顾问,不久,他 带领同事发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挖掘出50余处遗址。当时尼尔里奇对这些遗址充满热情,经常前往参观。皮尔斯教授推测,布雷尔收藏的这些彩陶,极 有可能是尼尔里奇直接从安特生的挖掘现场搬回来的。
上世纪40年代,尼尔里奇回到英国,却住进了精神病院。1944年,尼尔里奇从中国带回的藏品被拍卖。83岁的布雷尔买下了其中的大量彩陶。之后,布雷尔继续收购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去世时,他总共购买了46件这样的陶器。
“唐三彩”和“明三彩”
布雷尔的第一件唐三彩,购于1911年。之后,他从收藏家乔治· 尤莫佛里斯(George Eumorfopoulos)手中采购了大量唐三彩。乔治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创始人。他在离世前,将自己的大部分中国藏品捐给了大英博物馆。
唐 三彩的“三”不是确数,而是虚数——唐三彩多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也会使用其他颜色。钟瑜平介绍,唐三彩之所以受到西方收藏家喜爱,因为唐三彩人物、 动物栩栩如生,很接近西方的雕塑传统。但唐三彩也是陪葬品,并且所含铅化釉有毒,因此并非传统的收藏品。直到20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挖掘出大量唐三彩, 它才引起海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家的重视。
布雷尔收藏的唐三彩马。 拍摄:崔莹
在布雷尔的唐三彩中,有一匹马和一头双峰骆驼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皮尔斯认为,在唐代,马和双峰骆驼都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这显示出唐代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贸易交往频繁。而牵马人的衣着风格,显然受了胡人服饰的影响。
钟瑜平表示,唐代盛行骑马,唐代的女子很开放,也爱骑马,并经常穿男装骑马。博物馆内恰好陈列着一个穿男装打马球的唐朝女子陶俑,女子所骑的马尾巴都被编起来,大概是怕比赛中碍事吧!这匹马似在嘶鸣,在蹦腾,气势让观者不寒而栗。
这些唐三彩人物的头部都是“素颜”,没有上釉。钟瑜平解释,在烧制过程中,釉会流动,人物面部结构复杂,釉流动会导致“大花脸”。
布雷尔收藏的唐三彩仕女。人物面部都是素颜。 拍摄:崔莹
除 了唐三彩,布雷尔也收藏了明三彩。同唐三彩相比,明三彩的釉色更丰富,用途也更广泛。博物馆陈列着一尊明代山西三彩琉璃罗汉雕像:真人大小,罗汉双腿盘在 莲花宝座上,安详地打坐。像底侧面题字显示,这尊像是1484年,山西匠人刘镇为一户王姓人家制作的,王姓人家提供了全部制作费用及在寺庙安放的费用。 460年后,布雷尔爵士以350英镑的价格买到了它。
在英国BBC的《100件艺术品讲述世界史》节目中,这尊罗汉出镜。该节目对罗汉的解释是“拥有智慧的佛教弟子,他们已经成为神仙,但还留在人间开导凡人”。钟瑜平称,这尊罗汉也是最受英国小朋友欢迎的展品。
布雷尔收藏的这尊罗汉像在英国很受欢迎。 拍摄:崔莹
在遗嘱里,布雷尔特别要求,为了避免运输风险,减少对艺术品的损耗,他捐赠的艺术品只可在英国境内展示。70多年后,他的遗嘱被“打破”,因为他当时所担忧的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让更多人分享他“收藏的中国”,更符合他的心愿——“藏品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