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陶瓷从何时开始使用压模和注浆成型工艺?

(2015-02-10 21:39:10) 下一个
中国陶瓷从何时开始使用注浆成型工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瓷器鉴定,有人说唐宋时期已经出现,更多的人说民国初年中国才出现,【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一书载 1953年民主德国陶瓷专家到景德镇帮助景德镇瓷厂掌握了注浆成型工艺;由于持有前两种观点的人拿不出可靠的证据,所以大多数人相信注浆成型的瓷器是现代 产品,鉴定瓷器时只要是注浆成型立刻“枪毙”;因此在陶瓷研究者之间争论激烈,但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我也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但一直找不到答案,有一次请教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这个问题,他说宋代在中国就出现了注浆成型工艺。我相信他的观点,因为宋 代时可能没有石膏,但如果使用陶模也可以达到石膏模的效果,也许因为中国瓷器异型品种较少,也就无人使用这种工艺,中国如此之多的陶瓷产地,外国人能发明 的工艺中国人肯定也会发明,他们是从金属铸造发展而来,中国掌握金属铸造技术要比他们早很多年,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

民国初年开始也没错,湖南醴陵建立陶瓷学校,学校聘请了许多日本教师,讲授当代陶瓷生产技术,注浆成型技术从日本传入中国,我收藏的瓷壶有一把三四十年代 九江日本厂家生产的,就是使用的注浆成型工艺,所以说这种说法也正确,而景德镇应该是在1953年以后开始使用注浆成型工艺,其一景德镇保守势力极端强 大,清末五省联建陶瓷学校都不敢建在景德镇而建在鄱阳,在景德镇有严密的帮会组织控制陶瓷生产的各个行业,就拿窑炉改革来说,到解放为止只建过一座推板 窑,还只烧了几窑瓷器就再也没有使用。因此在解放前使用注浆成型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排除个别生产低档瓷器的厂家使用这种工艺,因为在一本景德镇文史资料 曾经解释一个名词“一副盆”时提到解放前“一副盆”是指一条注浆成型生产流水线。我还在景德镇一个朋友家看到过他父亲留给他的一个瓷制“宜兴壶母种”估计 是在解放前后制作的,当时可能很珍贵留给儿子,以便儿子今后生产瓷器时使用;但就我多年来接触景德镇出品的民国瓷器瓷器中没有发现过注浆成型的。再说从事 实上看如果景德镇使用注浆成型工艺应该有传承不会只有个别人使用这种工艺,所以我还是认为1953年开始是比较可靠的。

应该说这三种观点都没错,只是应该在它们的前面加上一个注解,宋代有窑口使用过注浆成型工艺;醴陵或其他窑口在民国初年开始使用;景德镇在1953年以后注浆成型工艺技术进入成熟期。
因为是否是注浆成型工艺制成关乎瓷器鉴定的根本问题,所以十分值得探讨。
 

欧洲陶瓷从17--年时开始大规模使用压模和注浆成型工艺。中国陶瓷从何时开始使用压模和注浆成型工艺?没有详细记载。悉尼大师说过,清代就有。只是没形成规模。民国的江西瓷业时,已经采用。

压模成型工艺始于宋朝这是有大量实物为证的。当北宋定窑由刻花工艺发展到印花工艺时,压模成型工艺也就随之出现。印花和压模实际上一种工艺的两个方面,首 先还是手工拉胚成型,印花用的是内范由(碗盘等)内向外施力印出事先刻好的花纹,压模则是将还未风干的泥胎放入外范,通过旋转施力使之成型。

到 了清代中、后期后,由于当时历史、政治、经济变更原故,德化窑白釉瓷逐步衰退。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后,因国力衰退,为应付出口需求,德化窑开始生产青花瓷。 故当时窑场数量有所增多,但是德化白瓷的生产反而倒退了,不如明代。再加上终清一代尤其是清中后期,由于许多器物(包括园器、琢器、瓷雕)由逐件手工制作 转向成批模制生产,器物由厚重渐趋轻薄,瓷雕作品缺乏生动传神,为追求产量而导致工艺不甚讲究,而且胎土淘洗不精、氧化铁成分增多,亦使白釉不再闪红(明 代德化瓷以白中含红为佳)而呈现泛青或泛白,不及明代滋润,釉光日渐糙涩,工艺和胎釉水平总体质量下降。

成型工艺

1. 雕塑白瓷:采用手工成型、注浆成型等。
2. 日用白瓷:根据不同产品器型,分别选用手工成型、机械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