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宋明理学的修行方法

(2020-12-30 15:14:12) 下一个

宋明儒学都有一个特色:就是都开学堂教授学生,[举例来说、宋朝有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嶽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书院、河南商邱,白鹿洞书院、江西廬山。]而且书院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做人。杜维明在他的〈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论文中说:学做人……而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充分自觉的、並且承诺的意向行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它确定自己做人的方向,產生自己的形式,並创造自己做人的内容” 学做人乃是在生活中修身的过程,自己在家中、如何同时作为好父亲、好兒子、与好丈夫,在社会中、如何尽忠职守,如何交到好朋友,都要有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都与自己修行的方式有关。笔者趁此机会、将各位理学大师的修己方式综合于下,以供参考:

 

1、张载(10201077)-他提出改变气质之说,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方法,大家都懂,所以广为流传。他在《正蒙·诚明篇》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气存焉。” 如何改变气质呢?则各人有各人的说法。

 

2、程明道(10321085)-他认为:人本来就和天地万物是一体,但是、有许多人过度强调自我,所以自我就与世界万物分开。所以修身的方式是破除人与万物的界限,而让自我回复与万物为一体。所以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信存之而已。” 又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近而已矣,便是约处。” 简单地说:先立志要做一位仁者(心中具有道德的人),这样就会明白天理了。

 

3、程伊川(10331107)-他的修行方式著重在涵养用敬、以此功夫迫使本心转化为道心,也就是以严肃的态度修养自己的本心。他的修养过程是穷理、尽性而知天。而他的穷理方法是多端的,或者读书、或者辨别是非,或者格物。总之、伊川强调自己要先努力去读书或者思考事物的好处,如此不断的努力则可以明白天理。

 

4、朱熹(11301200)-他提倡以居敬与穷理為主為修养工夫。简而言之,居敬就是心存恭敬而將天理置於心中,穷理就是有恒地深究天理。兩者並进则可以培养心中的誠與仁,所以他說: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偏废。又曰: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可謂是兩者相得益彰。

 

5、陸象山(11391192)-他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地反省自己,由此可以啓发自己的本心。假如人的意念可以一直渗透到自己的本心的源头、自然就辨得是非,认识利害关系。換句话就是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说先知晓道在心中、心就是道

 

6、王阳明(14721529)-他的名言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就是先除去一切私欲的障碍,这些私欲皆除去后,自己的良心就会出现了。他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是:心中的良知是知识,而“致良知”就是行为。只有将自己的良知付于行动后,良知的知,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就是他的有名的“知行合一”理论。

 

〖心派与理派〗

 

宋明理学大致的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程明道为首的心派,一派是以程伊川为首的理派。心派与理派其实相差不大,仅仅只是下功夫的起点不同而已。兹分别说明于下:

 

A)心派

 

心派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思路,继承了孟子的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思惟。

  • 尽心=我们充分地扩展我们的心,也就是要诚心地关注天下万物。
  • 知性=我们就可以澈底体悟到人的本性。
  • 知天=知道人的本性后、就会了解天理。

 

1、心派的代表人物就是程明道。程明道的哲学简单地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天理就在心中。因此他的修行方法是:学者須先识仁。识得仁后、自己不必远求,就会找到天理就在人心。他的理论激发了南宋陸象山与明朝的王阳明两位大师的哲学。

 

2、南宋的陸象山将识仁两个字简化为先立乎其大者。就是先将最重要的部分(仁)确定后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有此仁心在心头,对于世间的对错善恶就可以有明确的判断。

 

3、明朝的王阳明更进一步发挥为:此仁心就是良知。所以王阳明创造了他的有名的哲学: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这两句话流传到今日,为世界许多人所称赞。

 

B)理派

 

1、在修行方法上、理派的先驱就是程伊川,这一派也可简单的称为道学问派。在修行方法上,理派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穷理,再尽性后而知天。因为理派人士应该从读书与格物着手,久而久之,就会悟到天理。这派强调先穷理、也就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注:而心派並没有先穷理的必要,此乃两派之大不同之处)

 

2、南宋的朱熹是程伊川学生的学生,他自己就是一位好读书的儒家学者。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四书集注》,因为在南宋时期的《四书》已经被解释得面目全非,各位儒者都发明他们对《四书》的注释,据说是已经体无完肤了,所以朱熹将当时的《四书》改正为孔子的原本的意义,实在是大功一件。他同时也将北宋的理学先驱的言论也整理成为有哲理的一门学问,为理学立下汗马功劳。最初的理学是雜乱无章,经过朱熹的整理后,也为儒家思想大放光彩,使儒学又延伸了一千年之久。他折中程明道与程伊川的修行方法,主张居敬与崇理。居敬含有程明道的先识仁之意义,也就是《中庸》的尊德性。崇理含有程伊川的格物的过程,也就是《中庸》的道问学。虽然如此,但是、后代儒家学者还是将他归纳为理派,大概是因为他非常注重读书的关系。

 

〖总之〗

 

为什么有两派呢?笔者认为是后人多管闲事,硬将南宋的朱熹与陸象山分为理派与心派,两人所争论的只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孰先孰后而已,並不重要。朱熹在回答问题也曾说过: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尊德性、道问学,两者为用力之要。今子静(象山)所说是尊德性,而某平日所闻,卻是道问学多” 两人之争是君子之争,朱熹强调道问学,先读书。而陸象山强调尊德性,先找到自己心中的仁。笔者认为这項争论其实是一件芝麻小事,不值争论。今引用《中庸·CH27》一段话: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两者可以平行进行,达到高明后、再寻中庸之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