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CH20之第三部分
哀公问政,孔子告诉他:具有智仁勇的国家领导人就可以用此九个方法治国,最后就可以平天下了。
即使在廿一世纪的今日,此九经仍然是可行的很好的政策,所以孔子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伟大哲学家。
先将CH20之第三部分的原文和白话译文登上,再讨论:
〖中庸CH20第三部分原文〗
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2、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則诸父昆弟不怨。4、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5、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6、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7、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8、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9、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10、忠信重祿,所以劝士也。11、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12、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13、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14、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17、言前定刞不跲,事前定则不困。18、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CH20第三部分白话译文〗
1、凡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事有九种法则。[注:九经=九种法则。]
2、就是说:修好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尊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纳各种工人,优待远方的人,安抚各国的诸侯。[注:怀=安抚。]
3、能修好自身、大道就能建立。能尊重贤人、遇到困难的国事就不迷惑。能亲爱亲人、众伯叔兄弟间就没有怨恨。[注:昆弟=兄弟。]
4、能尊敬大臣、就不会措手无策。体恤众臣、士人们就会盡力地报效国家。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互相劝勉效忠国家。[注:眩=迷乱而不知所措。报礼=报效祖国。重=盡力。劝=互相劝勉。]
5、招聘各种工人、財物就会充足。优待远方的人、四方的百姓就会归顺。安抚各国的诸侯、天下的人都敬畏了。[注:归=归顺。畏=敬畏。]
6、像斎戒一样,穿着清洁的礼服坐在朝上,凡是不合礼的事就不去接觸,这就是修身之道。[注:齐=斎。明=清洁。盛服=礼服。]
7、除去搬弄是非的人,远离女色,轻视财货並且尊重道德,这就是尊重贤人的方法。[注:去讒=除去说是非的人。贱货=轻视财货。劝=劝说。]
8、升高他的爵位,加厚他的俸禄,有共同的好与恶,这就是亲爱亲人的方法。[注:尊=尊重升高。]
9、辨事情的小官多,可以担任差遣的任务,这就是劝大臣的方法。[注:官盛=小官很多。任使=可以担当任务。]
10、诚意地信任他们与加多他们俸禄,这就是劝进士人的方法。[注:忠信=诚心诚意的信任他们。]
11、役使百姓都不误农时,並且减轻税收,这就是爱民如子的方法。[注:时使=在农人不忙于耕田时才使用他们。]
12、天天查看、月月考试,按劳报酬,这就是接纳各种工人的方法。[注:既稟= 给与粮食,报酬。称事=与聀事相称。
13、欢送离去的人、迎接来的人,奖励有才的人、怜悯伤残的人,这就是柔远人的方法。[注:矜=怜悯。善=有才能的人。不能=伤残的人。]
14、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将灭亡的国家,治理禍乱,扶持危难,按时接收朝見,赠送厚礼,纳貢薄少,这就是安抚诸侯的方法。[注:继=延续。举=复兴。]
15、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方法,但实行这些方法是需要一个“诚心”的。[注:一=“诚心”。
16、任何事情、事先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注:豫=准备。]
17、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不通暢,作事前有准备就不会受困。[注:跲=说话不通暢。]
18、行为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行程前先准备就不会走錯路。[注:疚=后悔。穷=走投无路。]
〖讨论〗
1、在此章的第二部分中,孔子认为具有良好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关系的五达道,和有智仁勇的三达德的人,才有资格为国家的领导人。而在此部分(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孔子说:此种领导人才能成功地执行治国的九经,其原因是:a、九経中以修身为本。b、在扩大自己的仁心后,就能顺利的完成亲亲、体群臣、子庶民、和柔远人。c、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后,就可以尊贤、敬大臣、来百工、和怀诸侯。而且唯有勇敢的人能适当配合地运用,还会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助,所以能容易的平天下了。因比成功的領异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
2、在此九经中,很明显的,可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分类。修身就是九经中的修身。齐家就是亲亲。治国的工夫包括体群臣、体庶民、尊贤、敬大臣。而平天下的工夫应该是柔远人、来百工、怀诸侯。
3、以今日美国的处理国际关系与事務来分析,全世界各地的技术人员都希望移民到美国,所以美国可以说已经作到了来百工的地步。但是因为宗教和种族关系的问题,还不能作到柔远人和怀诸侯的地步,而中庸之道恰能弥补这个缺点。因为孔子的以中庸之道是近可以修身,远可以平天下。故笔者建议:《中庸》一书应该列为大学与高考之必考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