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章,孔子赞美周武王之大孝与周公之制礼作乐,所以奠定周朝的四百多年的盛世。在此章[《中庸》CH19]中,孔子继续宣传並且敍述以孝道治国的方式与好处,他又告诉我们古代宗廟之礼的细节,和告诉我们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要发自内心,这才是真正的最孝。再扩大孝的礼仪,能够定期祭祀上帝和祭祀祖先,这样以孝立国的话,就可以治国有如示掌一样的容易了。
先将《中庸》CH19原文和白话译文登上,再讨论:
〖中庸CH19原文〗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夫!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薦其时食。4、宗廟之礼、所以序?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贱也。5、序事、所以辨?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6、燕毛、所以序齒也。7、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8、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9、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10、宗廟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11、明乎郊社之礼,禘嘗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大庸CH19白话译文〗
1、孔子说:“武王、周公,两人真是大孝的人啊![注:达=大。]
2、所谓的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注:述人之事=完成先人的事业。]
3、在每年春秋祭祀之前,维修先人的祖庙,陈列了祭品,放置先人穿过的衣服,供奉应时的食品。[注:宗器=祭品。薦=供应。时食=应时的食品。]
4、宗廟祭祀的礼节,是以排定左?右穆的次序。按官爵的大小而排列次序,是藉以辨别貴贱。[注:?=二、四、六世的祖先在左方,而穆=三、五、七世的祖先放在右方。序=排列次序。爵=官位。]
5、排名分配祭祀的聀事,用以辨别他们的贤能。众人飲酒时,晚辈向长辈敬酒,用以让晚辈向長者问安。[注:序事=分配聀事。辨?=辨别他们的贤能。旅酬=晚辈向長辈敬酒。逮贱=向长者请安。]
6、晚宴时,按头髪颜色決定坐位,以分别年齡长幼。[注:燕=晚宴。毛=毛髮颜色。序齒=排序年龄。]
7、走到先王的灵位前,行先王的礼节,奏起先王的音乐,敬重先王所尊敬的,爱先王所亲近的。[注:踐=走到。其=先王。位=灵位之前。]
8、奉事已死的亲人,就如奉事他生前一样。奉事过世的祖先,就如奉事他活着一样。这才是孝的极致了。[注:至=极致。]
9、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奉事上帝的。
10、祭祖廟的礼节,是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注:先=祖先。]
11、能够明白祭天地的礼节,和每五年的大祭,与每年秋天小祭的意义的话,那么治理国家就像是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注:禘=五年一次的大祭。嘗=每年的秋祭。示=視、看。]
〖讨论〗
1、祭祀祖先和祭祀上帝的重要的意义:是为了鞏固家庭伦理的关系。而伦理乃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因此,在《中庸》CH15-19中、孔子告诉我们:中庸之道、近可以修身,孝顺父母则近可以齐家治国。在这章中,《中庸》进一步扩大此中庸之道后,告诉我们:五年祭祀上帝与祖先一次,每年秋天都按时祭祀上帝和祖先的话,则治国有如示掌,如此就自然而然的平天下了。《中庸》巧妙地把伦理、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进而就可以平天下,这就是国学的伟大妙用。
2、在《论语》学而篇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但是並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才算是慎终追远?我们知道:孔子从小就对礼仪非常注意,甚至在小时候,与阾居儿童玩耍时,也玩耍礼仪。他曾从鲁国到周朝天子处留学几年、专攻礼仪的规格,据说他曾向老子讨教“礼”,所以回鲁国之后,他做过鲁国的礼仪司长,是当时知道周礼的权威人士之一。他将宗廟之礼的细节都在此章说出。他不仅将祭祖的排列陈置、祖先的牌位的排列的左昭右穆,晚辈工作的安排,敬酒的规则,宴会时座位的顺序,都有规定。並且告诉我们要“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在今日台湾的客家同胞与福州同胞,在过年时或清明节时,仍然保留这种家族祭祖的仪式和风气,可谓对保存中华文化,立了一件大功。家父以前在南京时,也是每年在过阴历年时祭祖,可惜离开南京后,旧礼已经失传了。
3、上帝的名词,在我国的最老的三本书中都出现多次,这三本书就是易经、尚书和诗经。这三本书都是在周朝建国前就已经完成了。所以毫无疑问的,“上帝”这名词是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广泛地被学者釆用了。春秋时期,在老子道德経中也用了“象帝”一次。[注:上帝是上天的大帝也。所以象帝就是极大的上帝。]而且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莊子、列子的各家书藉,也引用“上帝”多次。可惜古代的中国名词並不拥有註作版权,但是外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尊重他国的固有文化,而不应该借用或盗用。譬如,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我国的古代佛教大师为了翻译佛经,特别将印度的Buddha,制作出一个新字“佛”,以示对Buddha的尊敬。可見古代的中国,是很尊重阾近的小国,因此这些小国都是心悦诚服地年年来贡,岁岁来朝。可以说是“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