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老子的哲学的要旨是: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随着自然的。所以万物是以道为起点。在他的心中,大道是崇高无上的,也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而在宇宙的地球中,老子将守道的人,称为德者,所以“德”就是顺随大道的人。而仁义与礼,是后来儒家所推举出来的贤者。仁者就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而义者就是行为合于儒家的为人之道的人。而礼就是待人接物的礼仪或礼节,守礼的人可以称为礼者。
老子在道德经Ch38中,以他的观点解释道家的德者和儒家的仁者、义者、礼者的不同。他的观点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有顺序地排列下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守道者应该是高过仁者、义者和礼者。在此章中,老子认为:当大道消失后,才有仁者和义者的出现。老子有他的独到的、与精辟的解说,在此章的最后,他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聰明的人,有其美丽的一方面,也是行愚蠢事的开始。)
以下就是道德经Ch38的原文和白话文,再加讨论:
(笔者注:老子哲学所以称为道德经的原因是:第一章的第一个字是“道”字,而第三十八章的第二个字是“德”字,将道与德字连接起来就是道德,所以老子一书就名为“道德经”。)
〖道德经Ch38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9、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Ch38白话文〗
1、上德的人,依道行事,心中並不是为求德,所以是有德的人。下德的人,努力求表现自己是有德之士,所以反而没有德。
2、上德的人,順循自然,无所作为,也无心作为。下德的人,虽顺循自然而无所为,但是心中卻要求表现的。
3、上仁的人,以诚与爱心行事,都是无所为(wei4)而为的。上义的人,以有是非之心而行事,都是有其目的而行事。
4、上礼的人,作出各种礼仪教化他人,若得不到反应,就举起手臂而强制执行。
5、所以道失去之后才有德,德失去之后才有仁,仁失去之后才有义,义失去之后才有礼。
6、礼是人性由诚信趨于衰薄的表现,也是社会混乱的开始。[首:开始。]
7、而先知先觉的智者,是大道的好看的花,卻是愚蠢的本源。[华:好看的花。始:本源。]
8、所以得道大丈夫处于忠信,而不重现礼节。应该处于大道,而不用智巧。[注-厚:忠信。薄:礼节。实:大道。华:智巧。]
9、所以守道者捨弃浮华,而要敦厚朴实。
〖讨论〗
1、老子在道德经的Ch18曾说:“大道废,有仁义。”就是说:假如领导人不顺從大自然的大道的话,就会有仁者与义者的出现。所以在此章中,老子将道、德、仁、义、礼,顺序排列下来,这是因为聰明人过度用他的智慧而不順自然法则的结果。
1、老子哲学作于二千七百年前左右,在春秋时期,只有道德仁义礼的演变,到了战国的后期,就有法家的出现。而在欧洲方面,自從英国有了工业革命后,就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于是有了现代的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而近四十年来,电子工业与电脑工业的进步,更使得此世界神速进步,即使是现代的法律也不能拘束人们的贪婪。所以这些法家,科学家等等,假如今日老子仍然活着的话,在老子的眼中,这些聰明人虽然外表很光亮,但是对世界人民心中的安详並没有贡献,他们只是愚蠢的本源而已。[原文: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