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以大学解释进大学的目的和未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2016-03-01 09:40:43) 下一个
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止善。” 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假如每一个大学生都了解大学之道的话,大学的学费就没有白费了。而由这句话训练出来的国家政治家可以握住道德与科学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发揚光大的话,百姓一定可以安居乐业,有如每天活在天堂。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什么呢?在教導学生一种特殊知识吗?在训练学生一种技能吗?在给学生一个交友的?所吗?给学生一个遊乐所吗?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思惟。而我国的传统思维並非如此,国学的传统思维是在追求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可惜欧美大学並不强调此点,他们的目标仅仅在培养一位专业的人才。
 
 
 
大学一书,朱熹断定是曾子与他的弟子所作,原属于礼记的一篇,经唐朝韓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大力赞揚之后而有名,一直到南宋的朱子(熹)正式将大学置于四书之首才正式为科举考试中必读的功课。此书简短,但可惜在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之后,部分遗失,又有人之误植竹简而混乱其中的秩序,故有多种版本。幸好不同的版本对现代人並不重要,仅读其要点也可体会出此书之宗旨。为了容易深入了解大学,此书可以大略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论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目的是申述大学的要旨,与人生目的在平衡明明德与新民(因此部分太重要,故于下节再详细分析之)。第二部分是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此部分阐明研究科学和修养品德的基本要求,要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第三部分是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尊守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教诲,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再推而广之去治国平天下。
 
 
为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此试图以现代的思惟去解释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兹一一解释于下:
 
1、大学之道:大学是伟大学问,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也有人解释为高等教育。道是道路的方向,也可以说就是目标。
 
 
2、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可以解释为明白或了解。明德可以解释为:天赋予的灵明德性。故明明德就是了解自己心中由天賦于的灵明德性,是一种属于哲学范畴的道德标准。
 
 
3、新民:新也是动词,朱子也用大学中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段以释新民的新。民就是一般的百姓。故新民的意思就是有所創新而有利于民,是科学或各种創新。
 
 
 
4、止于至善:至善者、最好的境界。至善之点可以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至善之处乃是在灵明德性与創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人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就是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既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每一位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后,能在此间找到一处对自己最适合的平衡点,那么、大学教育是非常值得的,远胜过一个MBA或者医学博士的名位。而在数百或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因为客观的条件在改变,永远不变的平衡点也许不会有,只可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点而已,简言之,就是在哲学与科学之中找到一平衡点。而遇到平衡点后,又因为一方的改变,而又重新开始找新的平衡点。正如易经之所谓先既济再未济,未济之后又会從头开始。由此可见,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是需要高深的学问,不是那些心黑手辣的刽子手所能担当,或者短見的政客们可以胜任的。
 
 
〖解释与讨论〗
 
1、大学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儒家所用。后来西学东传后,西方university一字被翻译为大学,從此就喧賓奪主。即使如此,因为大学是四书的第一篇,所以大学一词在国学中仍然保持应有的地位。在此处,大学可以解释为伟大的学问,也可以解释为高等教育,虽然不同,但大家可以接受和了解。
 
 
2、传统的国学一向着重于品德教育,如:a、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说学习仁爱而时常练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b、中庸的第一句语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是强调修品德是教育的目标。c、孟子的第一章中也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孟子给梁惠王的品德教育。所以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说伟大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都明白了解道德教育重要性。现代大学的教育不注重德育,所以很多国家都将德育工作让给宗教界。而由于科学的发展,新电子產品的发明,新的太空科学的探讨和報告,欧洲大陆的无神论哲学的崛起,交通的发达使此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村,所以仅仅宗教界的老旧神话故事並不能供给有效的德育,反而因为宗教的不同引起仇恨。而現代世界缺乏一种有系统的品德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固有的国学应该可以捲土重來。也就是中庸序中所说的:“捲之則退藏于密、放之則弥六合。”現在正是国学可以充滿宇宙六合的时机了。
 
3、现在的大学教育仅仅注重“新民”的部分,仅仅注重在培训技术人才而己。因为科技的发达,已经到了每天都有新的技术与產品发明的地步,真是所谓的日日新。只要新的產品对人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话,都可以接受推广。因为进步太快,卄一世纪的社会受不了科技日新月异的压力,人民道德标准的改变不能跟上科技的进速,人类各民族的道德标准又不统一,究竟是应该依照欧洲的标准或者阿拉伯国家的标准为准则呢?或者是依照中国或者美国的标准呢?不过,大学一书对这问题在二千多年前就有答案子,就是要止于至善。
 
 
4、止于至善:不过,什么情况是至善呢?大学一书並未提供详细答案,实在可惜。对一位个人而言,因为人生仅有数十年,只要在大学毕业后,在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明明德与新民的平衡点,已经是很幸运了。对国家领导人而言,以現代的眼光和思维,至善之处可以说是道德标准与科技創新之间的平衡点。在古代,科技进步缓慢,而道德标准也改变很慢,可以找到平衡点。但是现代科技的进行是日新月异,而道德标准是如蝸牛行地慢慢改革的,需要五年十年才有一小变,而三十年或五十年才会有大大的变化,所以形成了好像是道德日渐降低的问题。举例来说:同性恋的婚姻问题,在以前是罪恶的,但是在今天许多先进国家卻是合法的。
 
科技完全停于至善是不可能的。如IBM 的PC,之后的iPhone,与 iPad的发明,后浪推前浪,“新”东西每月都有,所以在卄一世纪中,新民是几乎每月都会发生的,虽如此,但是一般人会厌倦这种太快的变化。而在快速変化的同时,将固有的灵明德性都抛弃了,所以让道德水準好像愈来愈低落。譬如今日的保守派的阿拉伯人,一方面受了英国与美国的控制太久,一方面怕他们的传统道德观流失,给现代化的力量渗透而冲淡,所以群起反抗,以保持穆斯林传统的灵明德性。假如了解大学之道的话,改变則是潮流的趨势,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假如某些道德标准是合乎灵明德性的原则的话,也应该维护。
 
 
〖伟大的学问〗
 
大学一书分析很清楚,可惜古书不分章节,敘述並不清楚。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用今日的分析,格物致知是追求新科学的良方,而正心诚意則是追求灵明德性的最佳途径。一个人要修身的话,必须两面进行,要一面明明德,一面学习科技的新东西,如此才会有健全的人生。有的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只知道天天多收病人,如此可以将学费的贷款付清,失去了人生最好的时光,以为人生是以赚钱为目标,实在是大錯特錯。同理,假如一个賢明的国家领导人能了解科学的进展和道德修养是一样重要的话,当科学落后时,就儘力发展科学,当人民的品德有问题时,就设法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如此治国,就可进而平天下了。在现在的世界各国,无论是欧美各国,苏俄,中国,虽然科技进步,但是人民品德渐渐低落,所以以目前的国际狀況,距离天下大同尚需一番努力。
 
 
伟大的学问的起点应该是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者、可以明明德。而格物致知者,可以发展科学。故对一位正在大学读理工科学的学子而言,对于哲学或文学也应该有深度的研究和学习,如此不仅对事业有利,以后对自己的为人与了解人生的目的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因为读大学本来的目的也是在此。
 
 
对国家领袖而言,在科学与人文道德达到平衡的国家,則可以平天下。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先,又能了解上天付予的灵明德性之后,这样人民有充分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同时人民的道德水平有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民一定可以安心生活,有如生存于天堂。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就是“大学之道”,也是是大学一书的远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xyz 回复 悄悄话 留错地方了。
cxyz 回复 悄悄话 大学时也是很爱老庄的, 不过读得书差不多都忘完了。 在你这里补补课吧。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