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相争百年不分伯仲 ----C与N争霸史

(2015-10-27 01:07:06) 下一个

C与N争霸史严格地讲不到100年。但加上前因, 就超过百年了。本文素材来源于Internet,但原文太啰唆,故在此摘选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经典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序幕
1888年,美国柯达(Kodak)公司开始生产卷式胶片,并制出世界上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照相机,当时照相机使用的胶卷很长,可拍照直径为65毫米的底片100张。顾客购买照相机,胶卷已经事先装好,拍照后需要连同照相机一起送回柯达公司冲洗。胶卷编为120号。后来几经演变,到了1928年,德国的双镜头反光罗莱弗莱克斯照相机很快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徕卡相机自1913年开创35mm相机先河后,庞大相机市场就旭日东生,越来越亮,越来越热。

到了1932年,徕卡(Leica)与康泰克斯(Contax)两大品牌的相机所向披靡,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狂热的支持。德国感光材料标准din也已经成为世界通用标准。

第一场 尼康和佳能的诞生

1917年,尼康向德国聘请了8名光学专家外加上自己的200名员工就开张了,早期产品以望远镜显微镜和光学测量仪器为主。1918年,Nippon Kogaku K.K.正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中心厂房,并且开始研究光学玻璃的生产,到1921年它们推出三支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分别为5㎝、7.5㎝及10㎝,还有mikron 4X ,6X这两支棱镜倒像的开普勒双筒望远镜,这是尼康在光学器材领域叱咤风云近100年的开始,1920年,尼康从德国请来了光学工程师Heinrich Acht(上图右)负责设计镜头,Heinrich Acht回国后改由日本工程师 Kakuya Sunayama 接手,他根据Acht的资料在1929年完成了Nikon 第一颗 120mm f/4.5镜头但是并未投入量产,这个镜头用来证明实力的成分更多一些,到1932年,Nippon Kogaku K.K.生产出了摄影用镜头,并启用Nikkor(尼克尔)商标(Nikkor其实是从显微镜上沿用下来的牌子),1937年尼康已经完成了50mm f/4.5、f/3.5和f/2.0 的Nikkor镜头光学设计工作,但当时尼康还没有自己的照相机机身。


1933年11月,吉田五郎等三人在东京市麻布区六本木(现在的东京都港区六本木)创立了精机光学研究所。并山寨出来徕卡相机叫"Kwanon"(日文中"观音"的发音)这个名字。据说这款相机保密得很,谁也没见过。以至于成为历史之迷。这个精机光学研究所就是佳能公司的前身。

第二场 联姻与战火

为了让山寨机"Kwanon"投入市场,精机光学研究所经过反复试验,相机基本定型。但却苦于找不到能提供镜头、测距仪等这些重要零部件的伙伴。后来求助于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也就是现在的尼康公司。

当时,日本光学工业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生产军需用品的光学产品公司。内田三郎的哥哥内田亮之介曾是日本光学工业的监察官。经他介绍,内田认识了日本光学工业的董事顾问堀丰太郎。当时堀丰太郎主要从事民用产品的调查工作,为了使高级镜头转向民用,日本光学工业提出了公司整体向民用产品进军的计划。这时候精机光学研究所提出需要协助的要求,正是绝妙的时机。就这样,精机光学研究所与日本光学工业双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在日本光学工业的全面协助下,1936年2月,佳能的1号机"Hansa Canon(标准型)附Nikkor 50mm f/3.5镜头"成功发售。这款相机的军舰部与包括焦平面快门等的取景器外部以及机身组装都由精机光学研究所完成。而镜头及镜头卡口、取景器光学系统、测距联动机构则由日本光学工业负责。之后,由"Kwanon"更名为"Canon",含有"圣典、规范、标准"的意思,由此诞生了"Canon"。


好景不长,尼康和佳能开始一起度"蜜月"后没多久,佳能就有二心了。1937年,精机光研改了个名字叫精机光学株式会社,到了1939年,当尼康大包大揽地生产军用航空侦察相机, 潜艇用潜望镜等大部分日军光学观瞄器材时,佳能在这一年研发了自己的第一支镜头,取了个名字叫“Serenar”,读音颇像南汽菲亚特生产的小车“西耶那”规格则是50mm f/3.5。

这其间二战爆发了。 尼康有了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军品订单刺激了尼康, 并从此急剧的膨胀起来,到二战中期,尼康旗下已经有了19家工厂和2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光学仪器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侦查镜头,光学轰炸瞄准具等等,但是在现在, 尼康却绝口不提这一段历史(为军国主义卖命,不光彩啊)。但是不提不代表就能混过去,比如PE2008上展出的航空侦查镜头,还有尼康打死也不肯透露详细资料的生产于昭和17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重达4.5KG的Simlar-F 180mm f/1.5,这些东西都无言的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1945年日本挨了俩原子弹之后投降了,尼康也差点被美军解散,不过聪明的尼康在战争结束前不久将一部分生产线由军品改为生产民用产品,还算是保留下来了1家工厂和大约1400名员工,这也是尼康最困难的一年。由于日本战败,加上社会不景气,一年之间,本来朝气勃勃的Nippon Kogaku K.K.,只剩下原来的旧厂房和另一间小工厂而已。当然,尼康应该庆幸工厂都设在东京市区,否则肯定被李梅火攻统统烧光了(李梅将军在美国陆军航空队主持工作期间参与策划并直接指挥了对东京的燃烧弹攻击,造成财产损失无数,人员伤亡10万人以上,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日本人对他有“鬼畜李梅”的称呼)。

 

而佳能似乎没有怎么太受战争战败的牵连,到了战后的1946年,佳能,那时候的精机光株推出了可更换镜头的35mm螺口旁轴焦平面相机Canon  SII配用的镜头就是自己开发的Serenar系列螺口镜头,Nippon Kogaku惨遭抛弃,随即停止了和精机光株的合作。

虽然失去了军品订单又没了合作伙伴,但尼康依靠自己在光学设计上丰富的经验和卓绝的才能,依然屹立不倒,并且立即开始了自己的旁轴相机研发工作。1946年推出第一部旁轴机身 Nikon 1。可不太叫卖。

第三场 斗智斗勇

到了1949年,尼康推出了Nikon M。这部相机非常优秀,而且非常幸运,尼康因为它而一朝成名,天下皆知,这其中也有一个陈年的老八卦。1950年,由著名摄影记者 Jacob Deschin执笔, 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发表了一篇特稿,报导及介绍Nikon相机及 Nikkor镜头的高质素表现,是的,这个Jacob Deschin是以报道朝鲜战争而闻名。 尼康从此名声鹊起,成了新闻记者的宠儿。Nippon Kogaku K.K.对此视为无上光荣。

分手后的佳能快乐得很。当然也没有闲着,1947年又换了块牌子,从“精机光株”改成了“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到了1949年,佳能在东京证交所上市圈钱之余,做出了Canon  IIB,可惜的是Canon IIB虽然发布当年就获得了旧金山全美照相机展览会一等奖,但知名度和市场表现平平,这充分说明了得奖再多,不如找个好枪手的道理,以鄙人阴暗的心理来推断,如今佳能定下无偿借用器材给著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的策略,跟50年受的那个刺激肯定不无联系。

1952年,佳能推出了世界首部带闪光同步的35mm相机Canon IVSb,这个成就相当惊人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可以使用一个1/125秒的快门同步闪光,大大拓展了相机在新闻方面的应用。

1954年,尼康在旁轴系统上成绩匪然,1954年推出了Nikon S的改进型 Nikon S2,内置100%的旁轴取景器,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到了1957年,Nikon推出了S2的后继机种Nikon SP,它内置可以配合28mm,到135mm六个不同焦距定焦镜头使用的联动取景框,而且可以自动调整视差,其功能之强悍远远超过了当时被看作是旁轴机王的莱卡M3,一举击败莱卡。Nikon SP是尼康旁轴取景35mm相机的巅峰,2005年尼康曾经出过一批限量的SP复刻版,几乎还没开始生产就被预定一空,二手没开封的全新品已经被炒过了30000块人民币,只不过买SP的人恐怕都不是为了用来摄影的吧。

1959年,尼康和佳能这对曾经的露水夫妻心有灵犀一般的同时发现了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巨大潜力,开始相关产品的研发。佳能对于市场的判断显然有些失误,研发的首部35mm单反相机Canonflex市场反应平淡,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同年, Nikon推出它们第一部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nikon F。这年,距离世界第一部SLR的发明已22年,但距离发明棱镜眼平取景的设计,则只有九年,距离1955由Asahiflex率先使用的立刻回弹反光镜结构机身,只有四年。所以,1959年推出的Nikon F,基本走在了技术潮流的前列,而且具备当时最顶尖的性能。Nikon F 这个产品持续生产了13年,不管在产量还是生命周期上,至今罕逢与之匹敌的对手。

在后来的十年里,Canonflex在市场上的失败似乎挫伤了佳能的信心,于是佳能开始搞起副业来。比如计算器,传真机什么的。哦,对了,佳能在61年开发出了最早的傻瓜相机,佳能应该是全自动傻瓜相机的鼻祖。

 

 

 

 

 

 

 

 

 

第四场 单反大混战

1971年,被压制了十余年后,佳能终于爆发了。憋出来了一台专业级135单反机F1型,以及配套的FD镜头数支,这款以结实耐用著称的高级专业照相机,能适合在-30℃和60℃的环境下使用,而这款照相机的快门经受了十万次无故障的考验,并采用先进的超薄型钛金属横走式帘幕快门。


尼康用以对抗佳能F-1的武器是F-2。不过F2的运气真的不能算是太好,主要面向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F2推出之后结果碰上了慕尼黑惨案,而到了1978年,尼康又推出了特别版的F2H准备竞争莫斯科奥运会的体育记者用机市场的时候,发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美洲国家一致抵制80年莫斯科奥运会,尼康无奈之下把F2H面向社会出售。F2H只有501台,除了全钛机身之外,还配备了MD100马达和MD100电池包,实在是F2全系列之中最具收藏价值的产品。

之后双方在消费机上大打出手,在电子化,生产线,新材料方面佳能占了先手。随后单反机又有多家参与混战,宾得, 美能达, 奥林帕斯, 索尼, 海鸥, 柯达也没闲着。尼康为了稳住市场, 不断地小改小革, 疲于奔命。到了后来,中国的海鸥相机就是在功能和电子化方面败下阵来的。柯达则是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感光元件寄人篱下,也败下阵来。陪同的还有美能达, 奥林帕斯等光学巨头。

镜头方面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早期德国一直独领风骚。他们筑镜的技术非常了不起, 镜头成像质量无人可比。改革开放后, 为了弥补技术差距, 国家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镜头生产线。但是每当德国人在场,镜头质量非常好, 一旦他们回国, 镜头品质就下降。这一切让技术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呼, 再次把德国人请来, 面授技艺。后来有一位细心的技术人员发现他们每次筑镜时, 他们要用玻璃棒搅拌两下。便虚心求教德国专家。可是得到的回答是"这是know how (技术诀窍的意思),你们没花钱买。" 但这拦不住聪明的中国人。最终破解了这个技术诀窍。--- 筑镜时用玻璃棒搅拌实际上是为了消除镜坯中的内应力。镜坯中没了内应力,研磨时成品率就高了。

到了1960年,日本佳能公司研发成功萤石镜片。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萤石是一种优秀的光学材料,萤石制成的镜片具有非常优异的光学素质,尤其在抗色散特性方面,远超所有的其它光学材料。但价格非常昂贵。尽管如此,萤石镜片足可以把德国人踢出圈外。到了1970年后期,Nikon公司才追上来。在原有萤石镜片的制造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另一种由光学玻璃混合专利氧化物的替代品,取名为ED,中文意思为“超低色散镜片”(Extra-low Dispersion),这是一种接近萤石镜片光学特性的镜片,但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在感光材料方面,胶片转向使用半导体感光材料CCD和目前单反机普遍使用的CMOS。原来的德国感光材料的标准"din"在93年后就被国际标准(ISO)化了。 那个"din"字也从新华字典里消失了。我们现在用的ISO 100胶片实际上等于过去的21"din"的胶片。现在回过头来看,尼康和佳能没有涉足胶片的开发,路子走得还是很正的。

各种品牌的相机鏖战到今天, 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就是相机汇集信息技术,材料科技,能源技术于一体从手动照相提高到自动甚至智能从胶片提到到数字处理图象虽然有的厂家倒下了, 但着照实地让全世界每个家庭都享用了新技术,高科技带来的实惠。


参考:
龙虎相争七十年 尼康佳能争霸历史揭秘: http://motorcycle.sh.cn/t_545201.htm
尼康历史: http://cn.nikon.com/history/index.htm
佳能历史: http://cmu1.jp.canon.com/camera-museum/history/
APO镜头: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148.htm
萤石镜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4585077.htm
ED镜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4560129.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ZMAN 回复 悄悄话 用了心,下了功夫的文章。谢谢!
秋月冬雪 回复 悄悄话 有意思。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