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余兴坊之三,生煎与泡饭

(2020-06-03 10:05:18) 下一个

余兴坊之三,生煎与泡饭    陶次瓦

 

生煎者,生煎馒头是也!上海人包子馒头不分,本来理应叫生煎包子,可是“生煎馒头”这大名居然一直叫到今天。之所以我对生煎馒头念念不忘,是因为小时候想吃吃不到,不是没有,其实就是吃不起,哪像现在妈妈们、奶奶们穿着睡衣就出门给宝贝买早餐这么容易,这么幸福?

 

我生长在文革开始的年代,虽然家里原来还有些老底子,可是公私合营后不久,断了股息,家境就每况愈下了,六口之家的开销主要靠爹爹从乌鲁木齐每月寄来的100元人民币撑着,姆妈从新疆回来后就不能回原来工作的海关了,开始时靠朋友介绍,去宝山中学代了几次课,后来就找了个里弄托儿所的工作,收入寥寥无几。家里还有收入的就剩阿爹了,阿爹最后的工作是育才中学的语文教师,当然三民主义时期的训育主任是当不成了。阿爹脾气不好,不会拍段力佩的马屁,在退休年龄之前就被退了休,所以退休工资仅仅80来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因为阿爹自由惯了,当家的恩奶还是让阿爹自己支配退休工资,所以阿爹算是家里最有闲钱的人。阿爹很少存钱,大多的钱都买了书或接济别人了,阿爹的铭言是:一本书只要三句话有用,就值得买,所以阿爹的藏书在我们不大的家里,铺天盖地。受阿爹的影响,在网络普及前的那三、四十年里,我的书也几乎是占了家里不少的地方。

 

文革时期,家里两个姐姐与我都是长身体的时候,而且都爱好体育运动,大姐1.68米,是中学篮球队里控球的。二姐1.78米,是上海市青少年铁饼第四名,上海田径队投掷组队员。我1.86米,除却跑步,中学里任何田径项目都是冠军,创下的校跳高记录,估计一直到中学关门都没被打破,一直在卢湾区体校里训练跳高,后来还去上海市队里混了一阵子。我们这姐仨吃得特别多,那可是个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年月,姆妈力不从心,爹爹远在新疆,如何把我们拉扯大,全靠了恩奶和阿嫡的照顾,成长期我们补充的是恩奶和阿嫡的定量。在这种经济情况下长大,那里允许每天去点心铺子里买早餐吃呢?对我们来说早餐的代名词就是泡饭,把昨晚的剩余米饭用开水泡一下,就着咸菜或者偶尔的酱菜就是开天的第一餐了。久而久之,我和两个姐姐除非必需,直到成人都没有养成下馆子的习惯。但孩童时代脑子里的需求还是深深地印下了。

 

从余兴坊大弄堂口出去是合肥路,往右拐就是当时的上粮公司粮店了,大力士二姐去了海丰农场后,每月家里买米都是我扛回家的。今天我还记得当时的米价,大米每百斤16.84,籼米每百斤14.80,当然都是三年以上的陈米,新米是吃不上的,备战备荒嘛。出口大米到是要新鲜许多,口感也好,每百斤18.00。粮店里上午还制作挂面出售。再往前走就到了顺昌路口了,转角上是老牌的大同南货店,除了南北杂货以外,最吸引我的,还是店门口哼哼作响的冰箱,因为有棒冰(冰棍)和冰砖(雪糕)卖啊!夏季里大热的天,特别是我嬢嬢回娘家时,家里大人(长辈)会给钱去大同南货店里买来解暑,赤豆棒冰四分一根,冰砖可以买半块,一角三分,哪可真是高兴啊!但平时里弄里叫卖的小贩是绝对不允许去买的。唯一允许在弄堂里小贩手上买的,就是爆米花。

 

过了顺昌路,大同南货店对面是后来搬进店面的早点铺子,有三分钱的淡豆浆,四分钱就是甜的了,加了一小勺糖,五分钱是咸的,有盐,油条末,榨菜末,虾皮,葱末。烤得香喷喷的大饼也一样,三分是普通大饼,四分钱的大饼夹层里有糖水,五分钱的就是有酥油的葱油饼了。一角三分一碗的小馄饨算是高档货,包着油条的茨饭最顶饿,好大一团啊!哦,还有油炸的油条四分,茨饭糕五分。

 

点心铺的对角是个酱园,提供料酒,散装酒,各种食用油,酱菜,乳腐(腐乳),最喜欢那里的扬州什锦菜,二角七分一斤是普通的,切得粗,里边的螺丝瓜也少。四角一斤是精制的,好吃许多。一般是拿一只碗递给营业员,说阿姨,您给称两角钱的普通什锦菜吧?因为我腿快,买酱菜拷料酒就是我的专差了。其实回想起来,买酱菜或者油条就泡饭还是偶尔所为,大多的时候是拿了五分钱,去弄堂口菜场的咸菜摊上,买咸菜或者弥陀芥酸菜回来就泡饭,那时五分钱可以买一大碗,有几次我一顿就吃了一大碗酸菜,所以我到现在还是不怕吃酸的。

 

点心铺里那时并不买生煎馒头,买生煎馒头要穿过合肥路菜场,到黄陂南路的拐角,永安堂中药店的门口旁边那个点心铺才有。一个大平底锅,大概一锅需要二十来分钟吧,大家自觉排队,那时塑料容器很少,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金属饭盒或小锅子,快起锅时,师傅打开木制的大盖子,撒一大把芝麻或者葱花,香气扑鼻,排队的人们都伸长头颈(脖子)看着,盼望能轮上这一锅,要不还得等二十来分钟。

 

黄陂路点心铺的品种其实也不多,点心花式品种比较多的,要算太平桥了。从大同南货店往北拐,沿着顺昌路一直走过复兴中路,复兴中路邮局门口有个大邮筒。继续沿着石子水泥路面的顺昌路往前走,宽敞的路面渐渐地在西门路往右拐了,顺昌路的石子水泥路面也嘎然而至。著名的十七路电车甩着两条辫子,沿着西门路往老西门方向的西藏南路而去,从西门路口开始,往北就是太平桥路了,一直到底与嵩山路在太仓路错接。

 

站在顺昌路上往北看,道路两旁林立着各种点心店,饭店,最惹人注目的便是道路上许许多多的白布帐篷了。这些白布帐篷每一顶,都是一个特色小吃。那时没有私营的或者私人包干的,一律国营或地方民营的职工,都是上海阿姨爷叔们做着点心。不光有常见的大饼、煎饼、生煎馒头、锅贴,还有鸡鸭血汤,双档,油豆腐粉丝汤,杂碎汤,等等。冬天还会增加羊肉粥,鸡粥,白切羊肉等等。姆妈高兴时会牵着我的手,去太平桥喝一碗鸡鸭血汤。记忆中只是偶尔几次,大多时,姆妈牵着我手是去顺昌路上的水果店里,买烂了以后切去腐烂部分的便宜水果拿回家与家里人分享。我从小吃得粗,需求大,所以家里凡是削水果削下的果皮,果心,我一概嚼碎了咽下。所以我很久都不知道何时该停止啃食苹果核,一直到后来去女朋友家里与家长见面,丈母娘给了个苹果,可怎么也搞不懂为啥桌上就留了一根梗。

 

太平桥现在已然被拆了,建起了港澳气味十足的”新天地“了,太平桥都位置也变成了“太平湖”了,奈何青史旧忆飞灰去,如果梦境依旧,搭上十七路电车,去到老西门,走不了几步,便到了”大富贵大酒店”,我的婚宴酒店。前几年回沪,看到大富贵酒店还在,一楼居然也卖起了生煎馒头等早点了。前情难却,来一客生煎,一碗小馄饨,生煎还不错,那碗馄饨的汤则是掺了味精的盐水,罢也罢也,终有一枕黄粱惊醒时。

 

=====================================

图一,无图凑图,上海滩最好吃的非传统早点

 

图二,无图凑图,我的最爱:苏州焖肉红汤面

 

图三,无图凑图,另一最爱:冬笋炒塌棵菜

 

图四,无图凑图,关键不在包子,在那个享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