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天津条约》;中英﹑中俄﹑中法各种条约﹒﹒﹒
19世纪40年代后,大清帝国厚重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美国乘势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特权。到了50年代,美国不再满足于原有的“最惠国待遇”,便多次向清政府要求修改条约,以扩大其在华利益,未果。1856年10月,英国军队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旋即表示中立,不会出兵中国。
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至大沽口炮台,进逼天津。美国驻华公使威廉•瑞德(William Reed)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乘“亚美利加”号军舰到达大沽口,瑞德照会清朝政府,提出一系列侵略者的要求。随后,瑞德与清朝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口后,扬言要继续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侵略军进行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国公使,但还是一再恳求其与俄使出面居中调停。瑞德便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答应清政府。6月7日,瑞德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不费一兵一卒,抢先于、法之前在直隶北塘(今天津滨海新区)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新条约开放了更多的贸易港口和外国人定居区,以及更多的特权。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列强可以在北京建立外交使馆,外国势力也自此开始前所未有地渗入到中国的皇权禁地。
美国公使 William Bradford Reed,威廉•布拉福德•瑞德(1806-1876),出生于费城。1825年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前往墨西哥担任使节私人秘书,后攻读法律。1838年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司法官,1850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历史教授。1857年,詹姆斯•布坎南总统任命瑞德担任驻华公使,1858年他与清政府谈判成功地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声名大起。1860年瑞德返回美国,活跃于民主党政坛,并为《纽约时报》撰写新闻。1876年,七十岁的威廉•瑞德去世于纽约市。
位于费城的瑞德墓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和好条约》,第五款规定: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即美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与派出平行大宪酌议关涉彼此利益事件。但每年不得逾一次,到京后迅速定议,不得耽延。往来应由海口,或由陆路,不可驾驶兵船;进天津海口,先行知照地方官,派船迎接。若系小事,不得因有此条轻请到京。至上京,必须先行照会礼部,俾得备办一切事款,往返护送,彼此以礼相待。寓京之日,按品预备公馆,所有费用自备资斧;其跟从大合众国钦差人等,不得逾二十人之数,雇觅华民供役在外,到处不得带货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