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上女子端庄的坐姿与婉约的气质,或伏案描红,或览卷闲读,或凭栏远眺,或低眉穿针引线……轻纱裙袂之下,经常会看到玲珑秀雅的墩子。
绣墩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中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墩与凳同义。
绣 墩具有古雅之趣,它在造型艺术上更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 不少绣墩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击鼓钉,既简朴又美观。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 板外,还有镶嵌彩石、影木,大理石、藤等。绣墩的制作木材非常讲究,常用紫檀、花梨、红木等。另外,明清两代瓷墩的使用极为普通,有德化、醴陵、景德镇等 地的产品。
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 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到了唐代,受佛教 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 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据传,最早有证可考的绣墩形象源自于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画面上是一人听众人合奏筚篥和笛子的情景。在画中可清晰地看到,侍女们座下的绣墩其造型如鼓,外面覆盖着锦缎一类的织物,体形较大,已经属于相对成熟的坐具。
清《十二美人图》
左图为桐荫品茶,中图为持表对菊,右图为观书沉吟。图中三位美人均坐于绣墩之上,不仅在室内使用,也常在庭园、室外使用。
清 冷枚《连生贵子图》
《红楼梦》中描写清代家具的地方有近百处,涉及了多种材质、工艺和形制的床榻、桌案、椅凳墩几、架格、箱柜、屏风、漆盒、绣墩等等。
《红 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母与湘云、宝钗、林黛玉等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品酒吟诗,“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 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可见,绣墩是一种无靠背坐具,不须依靠,哪里需要就放在哪里,十分方便。
在《红楼梦》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 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中也有对绣墩的描写:“那贾赦等复肃敬退出.北静王吩咐太监等让在众戚旧一处好生款待,却单留宝玉在这里说话儿,又赏了坐.宝玉又磕头 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说了一回读书作文诸事.北静王甚加爱惜,又赏了茶。”绣墩是明清时代一种重要的坐具,可以由此窥见一斑。
绣墩的使用者多为女性,这种形象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前。到了明代,绣墩的体型相对于前朝开始变小,显更加秀气,绣墩材质也更加多样化起来,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的就有珍贵红木材质绣墩和瓷绣墩。
遥想古代女子,素腕凝脂,轻提裙袂,翩跹至轩窗,穿针引线,心灵手巧织就一方绢绣,并将其围盖在绣墩上,每每坐在上面抚琴笙歌,两厢柔美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古典家具网采编整理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