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2015-12-14 10:33:46) 下一个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607年前的今天,1408年12月14日 (农历冬月廿七),永乐大典成书。听上去似乎已离我们相当遥远,但作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类书,无论从内容对后世文献的影响,还是遗留的文物回购问题,依然影响到今天。

今晚与您分享《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一书中关于《永乐大典》的内容,让我们一同回顾这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流失谜团。

辑合并包,条理参差

《永 乐大典》是明代一部大型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全书共约3.7亿字,分成22937卷,11095册。该书以《洪武正韵》为纲,以韵统字,以字系事,内容包罗 万象:“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诚以朝廷制作所关,务在详备无遗,显明易考。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 事,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庾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

该书的21条凡例从原则上规定了全书的收 录范围和编纂体例,但在具体的纂修过程中却没有严格遵循:“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名分韵,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与卷首凡例多不相应,殊乖编纂 之体。疑其始亦韵府之体,但每条备具始末,比《韵府》加详。今每韵前所载事韵,其初稿也;继以急于成书,遂不暇随条采掇,而分隶以篇名;既而求竣益迫,更 不暇逐篇分析,而分隶以书名。故参差无绪,至于如此。”清代学者讥讽《永乐大典》是“割裂庞杂、漫无条理”。

尽管如此,《永乐大典》在中国 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人们还是从整体上肯定它保存中国文化的价值。清代大学者全祖望这样评述:“其例乃用《洪武四声韵》分部,以一 字为纲,即取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无不类而列之,所谓因韵以统字,因字以系事者也。而皆直取全文,未尝擅减片语。夫偶举一事,即欲贯穿前古后今书 籍,斯原属事势所必不能。而《大典》辑合并包,不遗余力,虽其间不无汗漫陵杂之失,然神魄亦大矣!”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正本流失,去向成谜

自 《永乐大典》正本问世以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部书也一同北上,收藏在紫禁城文楼之中,从此,基本上就再没有动过。明孝宗、明世宗喜爱读书,多次用过此 书:明孝宗喜欢医书, 曾下令将《永乐大典》中医方抄录出来,赏赐给太医院;明世宗特别喜爱这部大书,吩咐将自己喜爱的数册书籍放在身边,这样,在他的御案上,每天都有几册有关 炼丹长寿的《永乐大典》。明世宗时,文楼失火,世宗一夜四次下诏,命令抢救《永乐大典》,正本完好无损。但世宗仍然不放心,吩咐重新抄录一份,为《永乐大 典》副本,收藏于皇史宬,直到清康熙时期,前后历时一百余年。

明神宗时,《永乐大典》基本上依然完好。南京国子监祭酒陆可教曾经上书,建议皇帝刊印《永乐大典》。太史令李维桢说:“其书冗滥可厌,殊不足观!”

明末时,情况就有些不妙了,《永乐大典》的去向成为谜案。

有专家认为,明末时,《永乐大典》就已经不在人世了。有的说毁于大火,有的说随葬于帝陵,有的干脆说去向不明。

明代史学家谈迁认为,大约在明神宗时,《永乐大典》正本就已经失踪,可能毁于大火。他说:“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

明末太监刘若愚熟悉明宫生活,特别注重明室收藏,可他也不知道《永乐大典》的下落:“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

清初史学家顾炎武也持这一看法,认为《永乐大典》,全部皆失。

康熙年间,大臣徐乾学等人奉旨入皇史宬检阅书籍,发现《永乐大典》副本,清点后得知,副本已经残缺,他认为:“鼎革时,亦有佚失。”

雍 正时,《永乐大典》副本改藏于翰林院敬一亭。雍正、乾隆年间纂修三礼,设立三礼书局,负责其事的学识渊博的大臣李绂、全祖望,在翰林院见过《永乐大典》副 本。全祖望兴奋地猜测:《永乐大典》正本没有丢失,而是收藏在后宫正宫的乾清宫。为此,他曾郑重建议,对照正本,将副本补齐。直到清末时,大学者缪荃孙也 认同全祖望的看法,坚持正本收藏于乾清宫,毁于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

《永乐大典》的正本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谜案,可能是在明亡之际毁于战火。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监守自盗,防不胜防

乾隆初年,建立天禄琳琅,一直没有《永乐大典》正本的踪影,《天禄琳琅书目初编》和《天禄琳琅书目续编》都没有著录。

乾 隆三十八年,设四库全书馆,组织儒臣纂修《四库全书》。乾隆吩咐检阅《永乐大典》,收辑佚书。总裁大臣纪昀清查的结果,《永乐大典》缺少1000余 册,2422卷。这两千余卷何时散佚,无从知晓,也没有线索,纪昀只能望而兴叹。有人同意康熙时期徐乾学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些流失的书籍可能毁于明亡之 际。但也有人猜测,徐乾学等人是贼喊捉贼,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总裁官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大臣奉旨修书,入皇史宬查书,将部分书籍带回家中,没有归 还。乾隆时,皇帝特地命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前往这些总裁官家中,探问这些皇宫秘籍的下落,并郑重声明:《永乐大典》是官家之物,即使当年拿 取,忘记归还,也属无意收藏,只要交出归还宫中,不予追究。可惜,连恐带吓,也无济于事,一本没有得到。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乾隆帝

乾 隆皇帝再三吩咐,寻访《永乐大典》,但一直没有找到正本、副本的足本。皇帝和与修大臣一再感慨《永乐大典》副本不全,众人也在宫里宫外可能存放书籍的地方 仔细寻找,并没有发现正本,也没有人提到《永乐大典》正本。这一万余册的大型秘籍,如果在宫中,不可能不被发现。乾隆皇帝求书心切,猜想这些丢失的书籍可 能会在街巷书肆之中找到,特地派专人前往察访,也没有找到。

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散佚十分惋惜,也无可奈何。他曾写诗,这样感叹: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乾隆皇帝对找到的《永乐大典》副本十分重视,派专人看护和保管。尽管如此,这部副本也差点被盗。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费尽心机,竟然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不料书籍被人偷窃!黄寿龄四处寻找,没有结果,只好奏报。

乾隆皇帝得讯大怒,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乾隆吩咐,立即查询明确,据实覆奏,并命令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严格访查,缉拿窃贼。一时之间全城戒严,到处搜查。

因为门禁森严,搜查严密,全城大小书肆店铺又不敢收购,这几册宫中之物的《永乐大典》一时无法脱手,盗贼万般无奈,只好在深夜悄悄将这六册书籍放在大臣经过的御河桥边。

六册秘籍失而复得,乾隆皇帝喜出望外,但依然余恨未消,下令将纂修官黄寿龄罚俸三年!乾隆又命四库全书馆制订严密措施,不许将宫中秘籍携带出宫。

《四库全书》修成后,一些大臣打《永乐大典》的主意,奏称《永乐大典》精华采尽,糟粕可捐,是多余之物,可以弃之。

宫中秘籍,保存严密,当然不会贸然弃之。

嘉庆时期纂修《全唐文》,大臣曾奉旨入阁,利用《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儒臣也曾检阅和利用秘阁珍藏的《永乐大典》。

清 末时,秘阁书籍管理松懈,一些不良儒臣发现有机可乘,起了贪婪之心,费尽心机地偷窃宫中秘本《永乐大典》。据清末史官缪荃孙记载:翰林大臣文廷式等人,每 天早上进翰林院时,特地让随从携带一个包袱,内装自己穿的棉袍。晚上离开翰林院时,这些贪婪的大臣将棉袍穿在身上,将秘阁《永乐大典》两册书籍打成同样大 小的包袱,带回自己家中。这些伎俩,巧妙伪装,门卫如何知道?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百余册就这样悄然消失。

不良翰林大臣偷窃《永乐大 典》,先有些害怕,后来发现没人追究,也无人过问,没有风险,于是渐渐胆大起来,公然倒卖。早眼馋皇宫秘籍的洋人,知道宫中秘本流失宫外,立即四处打探, 千方百计收购。他们暗中联络,以高价收购,每册银子10两。这样,大量《永乐大典》秘本流入洋人手中,带出中国。

光绪元年(1875),清廷重修翰林院,清点秘本《永乐大典》,发现只有将近5000册,宫中秘本,丢失严重。可是大臣们的偷窃并没有停止,仍在继续,而且愈演愈烈。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帝师翁同龢奉旨入翰林院查阅书籍,发现《永乐大典》只有800册了!

外贼抢掠,散落全球

咸 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圆明园,也拿走了大量宫廷珍藏的《永乐大典》。英国人对这些秘阁典籍兴致最浓,拿得最多,这些秘籍很快被带回 英国。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大肆抢劫,位于东交民巷的翰林院紧邻使馆,沦为战场,贮存《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惨遭不测,几乎被毁,内中的 秘籍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于难的少部分书籍则横七竖八地散落一地。有些士兵感觉这些书籍体积大,比较结实,干脆将这些书籍当作砖头或器物用,有的用作马 槽,有的用于工事,有的干脆铺路!

英国大使馆紧邻翰林院,英国人盗窃和抢劫《永乐大典》最积极,收获也最多。

《庚子使馆被围 记》一书作者这样描述参与八国联军抢劫活动的英国军人:翰林院里的藏书排列成行,一望无尽。这些都是前人苦心经营的文字,都是手抄本,大约有数千万卷!这 些典籍,与黄金等价。在猛烈的枪声中,有人将火抛入翰林院中,无价之文字,大多被焚。龙式池子和井中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的书籍,都是手订 本。也有善书者抄写的文字,都被人随意丢弃。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看见宝贵的皇宫秘籍如此之多,都是平时所不能见到的书籍,心中不忍,拣选抢归。 自火光中寻觅一路,抢之而奔!……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异事也!

经过一次次的浩劫,皇宫珍本《永乐大典》被侵略者抢劫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国,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被私人图书馆或者个人收存,还有一些出现在书肆、旧书店、捐卖行。

日本一直垂涎中国,是抢掠中国秘籍最多的国家,也一直千方百计地收购中国古籍,特别是皇宫秘籍。1914年,中国官员董康私自携带17册宫廷秘籍《永乐大典》前往日本,被日本以低价收购,日本人喜出望外。

英 国人莫利逊创办了莫利逊文库,它就是日本东洋文库的前身。莫利逊在庚子之变中参与了抢劫秘本《永乐大典》,抢到了6册。莫利逊去世后,东洋文库从莫利逊的 妻子手中接收了6册《永乐大典》,并指示代理人,在北京等地全力收购《永乐大典》,不择手段。这样,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又获得了多册《永乐大典》。 1943年春天,东洋文库获得一个重要消息:嘉兴大藏书楼嘉业堂,要出售所珍藏的《永乐大典》,共计49册。东洋文库决意要获得这批秘本,开始费尽心机, 不择手段。他们勾结大连满铁图书馆的松冈洋右,松冈洋右十分兴奋,强行收购了这批珍本,收藏于满铁图书馆。

据记载,日本收藏中国皇宫秘本《永乐大典》多达55册。

收藏《永乐大典》仅次于日本的是:美国45册,英国37册。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现存于洛杉矶圣玛利诺(San Marino)亨廷顿图书馆、艺术收藏馆和植物园的《永乐大典》第10270卷中的页面

中 国方面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宫外的皇宫秘籍,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110册。后来商务印书馆捐赠北京图书馆21册,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移 赠11册,天津副市长周叔弢捐赠1册,以及苏联列宁图书馆转赠从日本满铁图书馆收缴的52册、苏联科学院捐赠的1册,加上东德总理捐赠的3册,共计199 册。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4册,燕京大学图书馆收藏1册,加上私人收藏大约14册,中国大陆共拥有218册。另外,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图书馆所藏6册、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2册,共计8册,后被国民党当局运往台湾。这样,中国共有《永乐大典》226册。

中国人很爱惜自己的文物,特别是皇宫珍宝秘籍,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搜罗、调查和收购。

1920年,叶恭如在伦敦发现了《永乐大典》戏字韵1册,立即买下,带回中国。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将所藏抢劫来的珍本《永乐大典》11册归还给中国,由中国文化部接收,转交北京图书馆。

1954年,苏联列宁图书馆将从日本满铁图书馆收缴的《永乐大典》52册归还给中国,由中国外交部接收,转交给北京图书馆。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苏联科学院将所藏《永乐大典》梦字韵1册归还中国代表团。

1955年,东德总理格罗提渥访问中国,将在庚子之变中抢劫到德国、收藏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的《永乐大典》3册归还给中国。

——摘自《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向斯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永乐大典》的流失之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