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信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却往往忽略了这个规律的附加条件:时间。
“国宝帮”刚进入公众视线时,多数人都将其视之为一个笑话,并认定这个笑话将如泡沫般很快破灭。谁知几年过去了,这个词汇不仅继续招摇,而且其队伍愈见壮大,其声音更加喧嚣,受其蛊惑蒙蔽的范围和影响已到了不可小视的程度。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令整个收藏界沸沸扬扬的几大奇闻:“国宝”献汶川事件;汉代玉凳事件;冀宝斋“博物馆”事件;浙大瓷器博物馆事件;民间收藏十大“国宝”、十大“事件”、十大“人物”评选事件……诸如此类的笑话,近年一再上演,初看令人哭笑不得,细究原因,却值得深思。
金 融界有一个著名的骗局叫“庞氏骗局”,其核心思想是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骗取投资者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偿付前期投资者,使得骗局如滚雪球般继续扩 大,直至资金链断裂,骗局宣告结束。国人熟知的“老鼠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传销都是这种骗局的变体,如今在收藏界,“国宝帮”的缔造者,以及为其站台或摇旗 呐喊的那些人物,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的金字塔顶端等待收割。他们将要收割、甚至已经收割的不是粮食,而是利益、是血汗、是梦想……是中国五千年的历 史和文化。
让我们来解析一下目前收藏界的“庞氏骗局”是如何运作的。通过代工厂加工生产完成“国宝”的实体建设;通过某些具 有话语权或利益至上的伪专家的梳妆打扮,使假国宝登堂入室,变成真“国宝”;通过各种舆论宣传途径宣扬“国宝”的珍稀价值,引诱众多缺乏辨识能力却又怀揣 梦想的投资者上当受骗;稳定并安抚那些发现上当受骗并试图解套自救者的情绪,使他们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并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扩大这座金字塔的底座,从而 使上层人员获利。在这个完整的系统中,最至关重要的绝不是“国宝”本身,而是那些具有妆扮“国宝”能力、具备公众话语权的人。
纵 观近年来所有与“国宝帮”相关的新闻报道,最活跃的几个代表人物中,有一位不仅出镜率高,亮相频繁,似乎也最具“份量”。所谓的“份量”来自于他头顶一块 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这位“重量级”人物正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可以说,近几年“国宝帮”的繁荣昌盛 与姚政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自他任职玉委主任后,几乎每一次引发骚动的“国宝帮”闹剧均有他站台的身影。久而久之,由他领导的玉器收藏委员会已经变成了一 个不折不扣的“国宝”收藏俱乐部。真正的古玉爱好者及收藏家对此嗤之以鼻,却又不愿自降身份与之口舌,或者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希望这个笑话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殊不知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当“笑话”与利益挂钩之后,“笑话”就不再是“笑话”,而成为庞氏骗局中的重要环节。
谈 及姚政就无法忽略“国宝帮”的精神家园和阵地“中藏网”论坛。在“中藏网”成立三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姚政做了如此发言,略摘如下:……三年来,中藏网不厌 其烦地告诫民众: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流传有序”是个美丽的谎言,绝大部分藏品都找不到出处;民间有国宝,国宝在民间;收藏家手上的东西,绝大部 分是真的,而且精品很多;不要轻易找伪专家鉴定,你自己可能是最懂的……稍加分析即可明白,这些言论的作用就是日复一日对信众进行“洗脑”,使他们只相信 自己,只相信中藏网论坛,只相信姚政领导下的“真专家”。这种隔离式的“洗脑”,在传销队伍中是最基础的工作,貌似简单可笑,实则威力无穷。更何况,在 “洗脑”工作失效的时刻,还有姚政们培养的一批“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特别能写作的队伍”以及“大量的联络站”,对任何敢于质疑的声音发起全面攻击。 这也许正是很多藏界明眼人不愿点破真相、不愿惹火烧身的重要原因。
2013 年的“冀宝斋博物馆”事件中,著名作家马伯庸所写的文章《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以诙谐而详实的笔法,图文并茂地展示并解说了这个“国宝帮”的笑 话,不出意外地捅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招来那个“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的口诛笔伐,甚至被那些“特别甘为人梯的队伍”扬言,要将其告上法庭。不过很快这些 声音就销声匿迹了,更无诉讼事件发生。这充分说明,再了不起的骗局也终是骗局,再凶悍的叫嚣也无法淹没真实的声音。
因 此,当人们意识到一个笑话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真相时,就不能再将其视作一个笑话。事实上,这是一个危机,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和文明、关于文物收藏、关于黑白 事非的危机。所幸除了那些灿烂的文明古物之外,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智慧。面对骗子和盗贼,最好的办法就是“擒贼先擒王”。只有将姚政之流赶下“神 坛”,才能还中国收藏界一方真正的清净天地。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