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之二:假办展览

(2015-11-16 01:01:48) 下一个

个人藏品展览,是具有一定成就或具备相当实力的藏家向社会公众展示收藏成果的方式,凡有能力举办者,均为藏界翘楚。一般而言,其展品应具备几个优 势:首先,藏品内涵丰富,有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次,藏品与众不同,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甚至可以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除此之外,藏 品必须是真品。当然,某些面目不很清晰的展品存在争议也在所难免,那些学术上的争议,反而给展览效果平添神秘色彩和探索空间。

《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之二:假办展览值得警惕的是,最近几年,收藏界名目繁多的个人展越来越多,其中,以骗钱为目的并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时有出现,而且,越是自诩藏品级别至高无上的展览,问号越大。

所谓假办展览,大致具备如下行为特征:

1、展品主题时髦,与时下热门藏品息息相关。若元青花成为收藏界当前的新宠,那么,“元青花珍品展”之类便应运而生。

2、藏品“群星灿烂”,国宝应有尽有。展品中不乏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隋侯之珠。

3、展品假货居多,真品只是烘托“红花”的绿叶。

4、宣传不遗余力,虚假信息遮天蔽日。展前,做足了重量级藏品应有尽有的文章,吊足人的胃口,对藏者身世的吹嘘,也多为无中生有的杜撰。

5、场面壮观,虚张声势。一般而言,必有“专家”级“大人物”或级别不一的领导前来剪彩祝贺。

6、耳目遍布。展览揭幕后,必有几双眼睛虎视眈眈地搜寻着可能成为猎物的人,一旦目标出现,就会饿狼扑食般抓住不放。

反思与对策:

假 办展览是发生在文化领域内的以招摇过市为手段,以诈骗钱财为宗旨的丑陋现象,此类伎俩巧妙迎合了收藏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势,是专门为一些热衷于收藏高档古玩 者设计的陷阱,其杀伤力不容小觑。面对这些大张旗鼓的诈骗活动,我们会困惑重重:作为一个法制国家,为什么会容忍此类赤裸裸的经济犯罪行为发生?年年 “3·15”打假,我们的媒体和有关执法部门,难道视而不见吗?事实是,我们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多系文物鉴定的门外汉,至于那些为展览捧场的名人们,也是 稀里糊涂地被邀请,被利用。

那么,规模如此庞大的展会,其展品真假问题由谁来把关呢?答案是:没有人去过问这些与己无关的小事情。所以,一 个个以展览为外衣的骗局,就在热热闹闹的喝彩声中,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当大幕拉开之后,因为有了“官方部门”的暧昧认可,赝品也就在亦真亦幻中变成了古 玩中的珍馐美馔。于是,一些慕名而来者的金钱,也就一点点地流进了骗子的腰包。说到底,此类展览就是骗子们利用名人的钟馗效应,于光天化日下进行的经济掠 夺行为。

另外,一些本来就对老窑瓷器一知半解的人,置身在这一特定的氛围中,很容易被一些外表现象所忽悠,所麻痹。再加上他们将骗术演绎得逼真到位,在一系列骗术链接的催眠下,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吃亏上当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了。

那 么,如何在骗局面前光如炬呢?揭露此等伎俩的方法也很简单:第一,不要轻信那些将本人展品与商彝夏鼎相提并论的大嘴巴,展前,凡是在宣传方面信口开河自吹 自擂的,就要引起我们的警惕。第二,不要轻信民间国宝比比皆是的荒诞结论,对那些自诩拥有无数“元青花”“宋汝窑”的鬼话,千万不要相信。因为社会常识告 诉我们,这样的概率基本等于零。类似展览,我建议尽量别去浪费自己的时间,眼不见为净。第三,如果你饶有兴趣,那么就请眼力高的朋友去掌眼,片刻之间,假 象便原形毕露。第四,你可以利用问价的方式投石问路,譬如一件要价几百万元的“宋汝窑”,你执意还价几万元,最后卖家“忍痛割爱”要成全你时,诡计也就不 打自招了。试想,价格从几百万直落到几万元,世界上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况且,一件赝品的制作成本充其量也就是几百元几千元,即使几万元卖给你,暴利依 然可观。!

《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之二:假办展览编辑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