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去年江苏140多名在校大学生新感染艾滋病

(2015-09-15 08:38:38) 下一个

近来,大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新闻时有报道:先有媒体报道我省某地一中学生因同学聚会染上艾滋,后又有媒体报道江苏某高校一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后被学校逼着休学等。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下发通知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都已不再是一片净土。”

国家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报告的艾滋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为10.4万,而2008年的数字是5.6万。2008年,青年人群因性 传播感染的比例是55.3%,到2014年上升到94.5%。被感染的青年学生中,男男性传播比例由2008年的58.5%增加到2014年的 81.6%,升幅很大。

江苏高校众多,高校学生艾滋病疫情不容轻视。“青年、中年人感染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说青年学子是高危人群并不为过。” 江苏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门诊部朱银霞医师说,因为来她们这里咨询的人群中,9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学生群体占相当比例。另据2014年的统计 数据显示,我省在校大学生占去年新感染人群的5.22%,达140多人,“这些感染者绝大多数是‘男同’,虽然有的人嘴上不承认。”

另据江苏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男男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人数逐年上升,感染率接近10%,在确认感染的人群中,男大学生艾滋病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约占10%。也就是说,1000位男男性行为者中,约100位会感染艾滋病,其中10个是大学生。

“大学生虽然是知识群体,但缺少防艾滋病和避孕常识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同学不知道危险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有的同学甚至还认为蚊子叮咬会传染艾滋 病。”朱银霞说,无知者无畏,许多“男同”发生性行为时不知道采取防护措施,有的同学爱面子,明知有风险,但为表示对对方的忠诚也不戴安全套。

朱银霞说,她曾经接触过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学生,才上大二,看上去一脸稚气,在无偿献血时发现是感染者。来这里咨询时,痛不欲生。其实这孩子性取向不 是一个坚定的“男同”,只是偶然一次接触了“男同”圈子,受他们影响,与圈内人发生了几次危险性行为,就被感染了。“感染后,这孩子压力极大,几度想自 杀,都被劝住了。”

江苏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曾选择江苏省5所大学对322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同学对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宿舍内留宿异性 非常包容;对性行为安全也重视不足,有57.6%的大学生表示购买安全套时会感到紧张,部分大学生感觉使用安全套有障碍,尤其是男生和低年级学生。

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门诊部主任管文辉说,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第一次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达六成,50%的人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这些“冒险”的行为,不仅可能让女生怀孕,而且可能导致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

“在任何艾滋病流行的地区,青年人都是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李小宁表示,这是因为青少年人群思想观念较开放,又是正处于性成熟阶段,对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渴望,缺乏约束和防护就使他们处在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中。

不能撇开社会大环境背景来观察研究大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现象。李小宁说,青年学生感染比例增加,首先与艾滋病总体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有关,而且年龄越来 越轻。其次,大学生占新感染者的5.22%,只有140多人,与全省大学生比,绝对值很小。但对这个群体的关注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个群体有知识有文化,早 期对他们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其性安全意识,相当部分人群可以避免感染。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不只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情,家庭、教育、社区等都 要跟得上。李小宁认为,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后被学校逼着休学,恰恰说明学校、老师也不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性、血液、母婴”三种途径,才谈“艾”色 变。(仲崇山)

声 音

“永远在一起”,关爱艾滋病人

近日一些有关大学生、甚至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报道令人不安,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出现对这些孩子的明显歧视和排斥,有学校甚至暴露患病学生病情并要求他们退学或取消保研等。这样做很不好。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些年,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出一个特别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永远在一起”。央 视曾反复播出的艾滋病反歧视公益短片《永远在一起》中,彭丽媛与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画画、踢足球,蹲下来为孩子绑鞋带。作为世界卫生组 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国家卫生计生委防治艾滋病宣传员,彭丽媛用实际行动呼吁更多人关爱、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抗击艾滋病作出贡献。

“永远在一起”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坚决反对和制止歧视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保持希望,不仅是我国当前和未来“遏制艾滋,履 行承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有力武器之一,已成为我国当前防控艾滋病中的迫切任务。如果全国没有这种“永远在一起”的认识高度和行动力 度,向“零”艾滋迈进就会落空,甚至疫情也会反弹,前功尽弃。

当前,我们要落实好“永远在一起”, 首先要保护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隐私、求学、就业等正常权益,不可侵犯。比如艾滋病检测结果要有一定的保护性,谁该知道,谁不该知道,要有制度。其 次,要保证他们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自我照料与治疗的信心与技能。此外,在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 法,特别要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与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相结合,着力提高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