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孙瀛洲先生捐献故宫瓷器精品zt

(2015-01-03 21:43:56) 下一个

孙瀛洲先生捐献故宫瓷器精品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国家级博物馆,自1949年以来,曾先后大量接受私人捐献的文物。20世纪50、60年代,孙瀛洲先生将自己珍藏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丰富了故宫的收藏,特别在故宫新入藏的陶瓷类文物中,孙瀛洲先生的捐献品首屈一指,不但数量大,而且品质精,其中不乏名窑珍品。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的研究及鉴定工 作。他生前曾将自己的鉴定经验加以总结并发表,同时热情培养青年一代文物工作者,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养博物馆界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孙瀛洲先 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孙瀛洲先生为故宫博物院、为中国古陶瓷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特从其捐献的众多陶瓷珍品中遴选出60件举办展览,以示纪 念。

孙瀛洲(1893-1966年),河北冀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铺学徒,好学,在学徒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1923年在京开办“敦华斋”古玩铺,因经营有方,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从而成为当时著名的古玩经营者。他对经手的文物仔细观察、记录,综合比较,找出规律,逐渐积累起丰富的鉴定经验。后将经营方向集中在中国古陶瓷方面,从晋唐名瓷、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官窑瓷器无不涉猎。尤其对明清瓷器情有独钟,大量购藏,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解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探索鉴定其真、赝的规律,他甚至多次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在20世纪50、60年代,孙先生曾先后数次将家藏文物3000余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仅陶瓷一项即占2000多件,其中明代成化斗菊碟纹杯等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孙先生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

    更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凭藉自己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尤其是在古陶瓷鉴定方面所具备的高深的造诣,对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进行了重新 鉴定。他生前还热心培养了一批文物鉴定人才,有的已成为当今古陶瓷鉴定的“泰斗”。至今一谈到孙老,凡曾与其共事者,莫不感到受益匪浅。在故宫陶瓷组工作 人员的协助下,孙先生曾对古陶瓷鉴定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元明清瓷器鉴定》等有关瓷器研究及鉴定的论文8篇。文章中所归纳的鉴定经验至今仍对古陶瓷鉴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耄耋之年忆恩师  耿宝昌

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陶瓷学专家,是集收藏、鉴赏、学术研究于一身的知名人士,是文物界、博物馆界的先辈之一。他毕生从事古代陶瓷及其它类工艺美术品的收藏和鉴定、研究工作,重点在古陶瓷方面。他名溢四海,在世时即被同仁们誉为“老法师”、“宣德大王”。

    孙老秉性豪爽,思想开明。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他义卖了一批珍贵文物,所筹款悉数捐献国家。1956年,他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心切,毅然将其精心收藏 的各类文物精品3,000余件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仅陶瓷一项,当时定为国家馆藏一级品的就有23件。这番国 的惊世义举为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望尘莫及,孙老受到了国家的奖励与表彰,并作为文物界爱祖国、爱文化、爱文物的时代先驱之一而名传千古,永载史册。孙老捐 献的陶瓷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其中有70件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支援其它地区20个兄弟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进行中 外文化交流,也有一些捐献品赠与了于我国友好的国家永为友谊的纪念。

    今年是孙瀛洲先生110周年诞辰,为纪念他对祖国文博事业无私的突出贡献,故宫博物院特从其捐献的2,000件陶瓷中选出250件出版大型图录,再从这250件中选出163件隆重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以飨社会各界读者和文物爱好者

    对孙老探研历代古陶瓷之功力的验证,莫过于他捐献的陶瓷精品,而上述图录正是他捐献的2,000件陶瓷的珍品缩影,其中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朝斗彩三秋杯等均为绝世佳品。其它明永乐、宣德、成化、弘历各朝乃至终明一代和清代历朝官窑瓷器也多为鲜见之物。孙老捐献的其它不同质料的工艺品(如犀角、竹、木、牙、石、图章、古玺之类等等尚有千件),有待于今后再行展出。

    孙老于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1964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生前一直是王治秋局长、吴仲超院长的挚友,时相过从,情感甚笃。

    孙老不愧为近现代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首席先辈,其学识渊博,造诣高深,令人敬佩不已。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老已对历代陶瓷了如指掌,能准确地鉴别宋 代五大名窑以及元至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朝的瓷器。例如,对宋代官、哥窑之鉴定,他仅用手指掐瓷器的圈足就可作出判定,令人钦佩折服。他对成化斗 彩的鉴定亦十分独到。此外,他还一直关注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并作过广泛而深入的收藏与研究。孙老毕生研究所写的一些遗作未曾发表,今将随之 刊出面对读者。

    除对文物进行研究、鉴定、征集外,孙老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毫不保守,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门生有幸于1936-1945年投师孙先生,学习陶瓷专业,获益 良多;解放后又有10年时间(1956-1966年)得与孙先生共同在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受益匪浅。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后,孙老对文博业研究人 才的培养更是鞠躬尽瘁。他不仅支持并参与征集文物若干万件,充实了故宫藏品,还带头对院旧藏文物一丝不苟地逐一甄别、鉴定,发掘了多件被湮没的珍品。工作 实践中他为故宫博物院培养、提携了不少老、中、青年专业人员,如冯先铭、叶喆民二先生都曾受业于孙先生。几十年来其门生不知凡几,当中甚至包括一些国外学 者,如英国研究中国陶瓷的著名学者白兰士敦(A.D.Brankston),1936年初来中国时年纪尚轻,他就教于孙先生研究明初永乐、宣德朝青花与永乐的甜白釉瓷,回国后撰写的《明初景德镇瓷考》一文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看重。另有日本人山顺吉、法国人杜伯斯等都曾作过孙老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孙老对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兄弟博物馆也贡献良多。

    1956年始,孙老致力于陶瓷鉴定经验的理论总结,撰写了多篇阐述精辟的文物鉴定、辨伪论文,其中见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的有:《试谈汝哥二窑》、《试谈 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器年款》;见于《文物》的有:《元卵白釉印花云龙八宝盘》、《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明嘉靖青花鱼藻罐》、《瓷器辨伪举 例》、《元明清瓷器鉴定》的上篇和续篇。对于明代成化等各朝瓷器的款识,孙老高度精练地总结出歌诀,对国内外陶瓷界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被广为引用,并辑入 香港、台湾出版的丛书或大型图书中,万古流传。

    为铭记孙瀛洲先生对文物事业的贡献,北京市早已将他曾于1923年开设的“敦华斋”的店堂招牌作为老字号名店的标志高悬于琉璃厂文化厅中。原匾额系清末文人陈宝琛撰,现为赵朴老所书。

    故宫博物院在纪念孙老110周年诞辰之际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意义重大,又与《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同时开幕,相互辉映,传为巧合佳 话。老师九泉有知,亦当深为慰藉。笔者作为从师学习廿载深受教益的门生,虽年已82岁,尚有机会能为先师110周年纪念的展览与出版图书尽绵薄之力,十分 有幸。感念师恩,略辍数语,以慰师魂。

怀念孙瀛洲先生  叶佩兰

孙瀛洲先生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怀念着他,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怀念他的一言一行,怀念他的无私奉献。

    当年,孙先生将家藏三千多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瓷器就两千多件,有的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更有国内外少见的孤品,如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洗和哥 窑炉,明洪武釉里红盏托、宣德青花夔龙罐、成化斗彩三秋杯等等,这些藏宝令我们大开眼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哥窑的聚沫攒珠,什么是宣德青花的苏泥勃青, 什么是姹紫嫣红……孙瀛洲先生捐献的文物为国家的博物馆事业、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节选)

吾师瀛洲先生  叶喆民

我的老师孙瀛洲先生曾是古玩行的老板,他开办的敦华斋古玩店在当时的北平城是颇有名气的,那是因为先生不仅深谙经营之道,对于文玩古物的鉴定在京城古玩界 也是有口皆碑的。1956年以后先生陆陆续续将铺子里的箱底都无偿地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经济价值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了。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先生绝不 像一个有钱人,他总穿一身素衣,古稀之年受聘于故宫之后,每天上下班都挤公共汽车,就连到上海出差也只是在街边排挡里吃点馄饨了事。因此很多人还嘲笑先生 寒酸,可谁又知道他除了那些价值连城的古玩之外还有大笔的房产,连替他收房租的人都要拿个麻袋装钱呢!

    先生在故宫期间凭借他数十年经营鉴定文物的经验,帮助国家整理抢救了无数精美的文物珍品。听其言,观其行,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受益匪浅。虽然先生在古陶瓷 研究领域德高望重,却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尤其对年轻人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还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三多”--多看、多问、多记,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和提高。记得我初到故宫时便跟随先生清理库房里的文物,并逐一鉴定、登记,先生要求我拿每一件瓷器的时候都要先轻敲器身,确定没有损伤之后再拿,而且拿的 时候要手托器物的底部,将之置于胸口才行。因此直到今天,我从没有伤及任何一件瓷器。

    先生曾经有过一个绰号叫“宣德大王”,行里人都传说,孙老可以闭上双眼,仅凭手摸就可以分辨任何一件宣德瓷器的真伪。这种说法虽是玩笑,却也可见先生对于 陶瓷鉴定的极高造诣。其实先生看东西是非常认真细致的,很多请他鉴定文物的人都知道,先生看每一件东西都要翻来覆去地斟酌很久,而且并不急于下结论,只是 把存疑的地方一一指出且有理有据,让物主自己去把握。同时他也告诫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谦虚谨慎,讲话行文要留有余地,世上无绝对,没见过不等于没有,妄言是 治学之大忌。

    在学术研究上,先生一贯讲究深入浅出,从实践出发,学以致用,并总结了很多瓷器鉴定的窍门,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依然是我们辨真伪、断年代的主要依据。最典型的要算先生总结的年款口诀了:

    “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

    “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字窄平年应悟。

    “成”字三点头肩腰。

    短短几句歌诀将成化官窑款识间架结构的特点准确地表述出来,既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对于搞陶瓷鉴定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字值千金。另外先生还以《元明清瓷器 鉴定》为题撰写了论文,发表在1965年的《文物》期刊上,文稿曾被香港《大公报》连续转载,可惜文革期间先生受到冲击,加之年事已高,直到先生去世,此 论文仅完成了明、清部分,这也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憾事。

    如今,我也早过古稀之年,可回想吾师瀛洲先生的音容笑貌便不禁哽咽。

忆先师孙瀛洲先生

忆先师孙瀛洲先生  王莉英

孙瀛洲先生是我步入工作岗位后有幸师从的第一位老师。他既是开导教诲我学习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从事古陶瓷专业四十多年来始终追慕、景仰不 已的终生老师。今逢先师110周年诞辰,回忆跟从先师学习、工作的时日,先师的音容笑貌和操行风范历历在目,永志难忘。

    1956年秋,我到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室工作的第一天,从冯先铭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就在这一年,孙瀛洲先生已将毕生辛劳搜集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我望着孙先生,心中油然生起敬仰之情。

    当我在慈宁宫陶瓷馆第二次见到孙先生的时候,他着, 透过圆形黑边眼镜的上隙处看着我说:“年青人大有作为,好好地干。”使我顿感亲切,备受鼓舞。而后,先生又对我说:“博物馆工作最重要的是文物安全,千万 不能损伤文物。”随即,他示范地将一件文物展品小心地放入展柜,又稳当地摆好。就这样,孙先生言传身教的“文物安全”第一课使我切记心间,警醒一世。

    1957年,由陈万里、孙瀛洲先生指导陶瓷研究室全体成员对院藏陶瓷文物的年代、窑口、真伪逐件鉴别,再据其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划定等级。虽然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专家,孙先生的意见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但在工作中,先生非常谦虚,每鉴定一器,都客气地请陈万老先看,做评 价,再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谈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讨论,最后才做出鉴定结论,必要时,看上三五日后才拍板定论。记得在整理永乐白釉器时,一件纯白釉带暗花脱 胎碗原定为永乐器,先生仔细看过后,提出年代有疑,对大家说:“先放在一边,存疑,再多看看。”我们随先生反复看了三日后,先生方给大家揭谜:“这种白釉 脱胎碗,胎体过薄,手摸口沿边缘有锋利感,暗花纹样不及永乐真器流畅自然,是后仿品。”孙先生一贯实事求是而又谦虚谨严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和同事们,我 视其为毕生楷模。

    “在工作中学”是孙先生向我传授的学习之道。在陶瓷馆陈列工作中,先生时常指点我如何把握器物特点。一次,站在明宣德青花的展柜前,先生教导我观察宣德青花色料的特征,告诉我这是用进口青 料画的,青花色泽浓艳,浓重处蓝黑色上有铁锈斑点,微凹不平,锈斑浓的地方深入胎骨并有锡光。我看过后,指点摆在一侧的青花缠枝花卉梅瓶问先生:“这件青 花上也有黑褐色斑,也是用进口青料画的吗?”先生说:“这件青花上的铁质斑没深入胎骨而浮在釉上,是黑褐色的,不显锡光,是用国产青料画的。”又说:“你 要仔细地看,对比地看,反复地看,有铁质斑的地方用手摸一摸是否下凹不平,就能弄明白。”我遵循先生的指点看了多日,终于对明早期进口青料与国产青料的呈 色特征有所感悟,深记脑际。在库藏品整理定级的工作中,先生像上述那样的细致传授颇多。我在做好鉴定划级卡片记录的同时,也记录下先生讲授的知识要点,还 画些简图帮助记忆。先生看了我的笔记很是高兴,鼓励我说:“不错,学习就是要这样,随学随记,帮助记忆。”又告诫我:“学习中要多看、多比、多问,要虚 心,有恒心,有信心。”先生归纳传授的这“三多”、“三心”研习经验使我受益匪浅,终生受用。

    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专业队伍,20世纪60年代初,吴仲超院长提出由老专家带徒弟的培养计划,自此,我正式成为孙先生的学生。先生制订了“工作中传授与业余时间传授并举”的教学方案。先生带我去琉璃厂古玩店上课。讲课中先生再三强调:“鉴定陶瓷器时,一定要多方面仔细地看,切不可就其一点不及其余地下结论,这是鉴定的大忌。”先生讲授的关于造型、胎质、釉质、纹饰、款识等同时并用的鉴定要领是陶瓷器鉴定的法宝,必将世代沿袭承传。

    在先生家上课的日子里,先生在生活上的简朴无华,在事业上的勤勉诚挚,都给予我极深的印象。他每晚必读书或撰写文章,我所见先生读过的《陶雅》、《陶 说》、《饮流斋说瓷》等书中,字里行间先生用红色小楷批写的不同见解或甄订比比皆是,显现出先生勤于思索、刻苦钻研的精神。先生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学术文 章《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我对早期青花原料的看法》、《试论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瓷器辨伪》以及《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皆是先生毕生 经验的提炼,句句千钧。

    先生对我们的学习要求甚严,期望甚高。每次上课,先要回答先生的提问,温习前一课的内容。答对时,先生点头, 答不出时,先生则眉头紧皱,严肃地批评:“不用心啊!”我低垂了头,无言以对,先生随即又语重心长地责勉说:“学习要勤奋、要刻苦。你年轻要努力学,听不 懂的要问,要多问。”并常常勉励我:“各行各业都出专家,多数是男同志。你要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的女陶瓷专家。”面对先生的期望和鞭策,我下定决心,一定 要做出成绩回报先生。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被评聘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现虽已退休,但于中国古陶瓷的研习并未休止,仍致力于中国古陶瓷学会的日常领导和学术交流组织工 作,并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我恪守先生身体力行的“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生准则,努力做出更多的成绩,以告慰先师的在天之灵。



20世纪50年代末,孙瀛洲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的同事们在中和殿旁合影(前排左起为胡友昌、李辉柄,前排右一为叶佩兰,后排左起依次为耿宝昌、刘伯昆、陈宝铎、冯先铭、梁匡忠,后排右起依次为王莉英、徐静修、孙瀛洲)

孙瀛洲先生所捐陶瓷中有唐代“千峰翠色”般的越窑青瓷、“类银似雪”般的邢窑白瓷,又有宋代的官窑盘、葵瓣口洗,哥窑瓶、双耳三足炉,汝窑洗,定窑葵瓣洗以及元代红釉暗花云龙纹高足碗等,均属难得一见的珍品,反映出孙先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独到的鉴赏力。
相互学习,去伪存真,共同提高!
 






青釉双系罐 东晋  高7.2cm,口径5.4cm,足径5.7cm

     罐敛口,鼓腹,卧足。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开细碎片纹。肩部对称置二半环形系,并饰暗划弦纹3道。该罐造型饱满,装饰简练,是东晋青瓷中的典型器。







越窑青釉划花盘 唐 高4.0cm,口径14.0cm,足径6.2cm

     盘撇口,深弧壁,坦底,圈足。内壁刻划8片荷叶纹。通体施青釉。唐代越窑青釉器不仅釉面精细,造型也极为生动优美。此瓷盘充分发挥越窑青釉“捩翠融青”的特色,盘形又略仿荷叶形状,是越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邢窑白釉碗 唐 高3.9cm,口径15.2cm,足径6.5cm

     碗敞口,唇边,斜壁,玉璧形足。通体施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釉色雪白莹润。

    如此精美的白瓷在当时非普通百姓所能使用,应为上层人物所用之器皿。唐代白瓷生产在北方发展迅速,与南方的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龙泉窑青釉瓶 宋 高15.0cm,口径5.8cm,足径5.0cm

     瓶盘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此瓶器形虽小,但造型规整,釉色莹润,为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龙泉窑为宋代著名瓷窑,但北宋和南宋因烧造工艺不同,器面釉色亦明显不同。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的“梅子青”使中国青瓷的烧造进入了鼎盛期



耀州窑酱釉花口碗 宋 高4.2cm,口径18.0cm,足径5.8cm

     碗呈花口状,深腹,圈足。通体施酱釉。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的一座著名瓷窑,以青釉刻划器物著称于世,酱釉瓷器是此时出现的新品种,系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数量仅次于青瓷。此件酱釉花口碗釉色匀净,造型线条流畅。





定窑白釉划花葵瓣式洗 宋 高4.0cm,口径10.6cm,足径7.2cm

     洗呈8瓣葵花式,口镶铜边,圈足。内底刻划荷莲纹,外底阴刻“聚秀”2字,字体清秀,系烧成后在流传过程中由后人所刻。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带铭文宋代定窑瓷器或标本数量很多。铭文的刻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烧窑前刻划,见有“官”、“尚药局”、“乔位”等,此类相对来 说数量较少;另一种是瓷器烧成后进入宫廷或官府,人们再在瓷器上刻划铭文以示其用途,见有“奉华”、“德寿”、“寿成殿”、“皇太后殿”、“内苑”等。刻 “聚秀”铭者目前所见仅此一例,“聚秀”或为宫中殿堂名。



官窑葵瓣口洗 宋 高3.8cm,口径11.8cm,足径8.6cm

     洗口呈6瓣葵花式,斜腹壁,圈足。外底残留5个支钉痕。在烧造过程中,因洗的自重作用,洗底被支钉略微向上起。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交织如网状的片纹。

    宋代官窑青瓷因以“紫金土”配胎,致使胎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后胎呈铁黑色。在高温烧成时,由于釉层熔融稍向下垂流,器物口沿处的釉变薄,隐露的胎骨呈 紫黑色,故有“紫口”之说,官窑瓷器即具有这种特征。“紫口”与开片这些自然天成的现象反而消除了单一的青釉在视觉上的单调感,并具有古朴凝重之美。



哥窑弦纹瓶 宋 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肩部凸起弦纹一道,颈部凸起弦纹三道。通体及足内均施青灰色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纹。

    此瓶造型规整,形体各部分比例适度,“金丝铁线”纹交织穿插分割釉面,表现出纯朴自然之美。在目前已知的宋代哥窑瓷器中,此种式样的瓶仅此一件,故弥足珍贵。





哥窑双耳三足炉 宋 高12.5cm,口径13.0cm,足距9.1cm

     炉仿商周时期青铜鼎式样。唇口,垂腹,上置两耳,下承以三柱足。上腹部凸起弦纹一道。通体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残留6个圆形支钉痕。

    人为地以釉面开片装饰瓷器滥觞于宋代哥窑瓷器,其形状各异的开片自然天成,颇富韵律美。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 宋 高3.3cm,口径17.9cm,足径5.8cm

     盘折沿,浅壁,圈足。足上无釉。通体施天蓝釉,釉中泛有数块紫红斑。此盘造型端庄沉稳,釉色稳定美观。

    钧窑釉色五彩渗化,如图如画,除天青、天蓝、月白釉外,最著名的是铜红窑变釉,这是一种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的釉,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呈现玫瑰紫、海棠红色,或于天青、天蓝、月白釉中显现紫红色斑块,光彩夺目,绚丽至极。此盘为钧窑天蓝釉红斑器的代表作。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元 高14.0cm,口径14.6cm,足径4.8cm

     碗撇口,弧壁,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碗内外均施铜红釉,高足内施淡青色釉。内底心阴刻三朵云纹,内壁模印阳文云龙纹,二龙以两朵云纹相隔。龙细颈 长嘴,形象生动,与同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龙纹特征相似。釉色红中略显灰暗,显示出初创期的高温铜红釉尚难以较好地把握烧成技术。

    1987年浙江省杭州市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足部较矮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残器,可知元代红釉高足碗应有高、矮两种式样。

孙瀛洲先生在明代官窑瓷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尤精于宣德瓷器的鉴定,享有“宣德大王”之美誉。他捐献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洗、宣德青花折枝花纹执壶等均为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一对薄如蝉翼的成化斗彩菊蝶纹杯在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中更属绝无仅有。







青花缠枝花纹碗 明洪武 高10.4cm,口径20.5cm,足径10.0cm

     碗直口,深腹,圈足。内外青花装饰。碗心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宝相花纹,外壁绘缠枝菊纹,内外近口沿处及圈足外墙均绘回纹。

    瓷碗造型敦厚,纹饰优美,所绘两两相连的“双回文”及“扁菊花纹”是洪武瓷器上的典型纹饰。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永乐 高10.1cm,口径21.1cm,足径7.6cm

     碗直口,弧壁,深腹,腹下渐收敛,圈足。此碗造型端庄稳重,通体青花装饰。碗内近口沿处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莲纹,里心青花双线内绘花果纹。碗外近口沿处绘回纹,外壁饰花瓣纹,共32瓣。足底施白釉,无款,底心凸起。

    此碗青花色泽浓艳,系以进口青料绘制。碗外壁以花瓣为饰是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从足部直伸展到外口沿下,满布腹壁,排列有序,与碗内壁之缠枝莲纹相得益彰。







青花缠枝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 高7.9cm,口径17.1cm,足径7.6cm

     碗撇口,弧壁,腹下渐敛,圈足。造型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绘缠枝菊纹一周,内壁绘缠枝花纹,内底绘缠枝莲纹。纹饰之间均用青花弦纹间隔。口沿外饰回纹一周,外壁绘缠枝莲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足外墙饰卷草纹。足底白釉无款。

    此器所绘纹饰规矩,青花色调艳丽并略有晕散,但不失明快。







甜白釉印花龙纹碗  明永乐 高4.9cm,口径9.9cm,足径4.0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胎体极薄,几近脱胎,口沿锋利如刀刃。外壁光素。内壁模印二行龙首尾相接,龙五爪,怒目张口,作爬行状。内底锥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外为单线圈。

    永乐官窑瓷器带年款者极少,此碗不但署款,且款字清晰,愈显珍贵。





青花折枝莲纹折沿盘 明永乐 高6.5cm,口径37.4cm,足径24.0cm

     盘敞口,板沿,宽平底,浅圈足,细砂底无釉。里心绘2朵盛开的莲花,以莲叶相衬,内壁绘8束折枝花卉,外壁绘折枝菊花纹一周。

    此盘的绘画布局非常独特,大朵的莲花几乎占满整个盘心,外壁的一周扁叶菊流畅而连贯,表现出当时艺术匠师的娴熟技艺。







青花缠枝菊纹折沿盘 明永乐 高6.9cm,口径37.7cm,足径24.4cm

     盘敞口,板沿,宽平底,浅圈足,砂底无釉,露胎处呈浅火石红色,并可见胎中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杂质。盘里心双花边开光内绘3朵缠枝菊花纹,板沿上绘缠枝灵芝,外壁一周绘折枝花6束。

    此盘造型规整,青花鲜艳,底足露胎处的火石红色具有明永乐、宣德朝瓷器典型的时代特征。





青花折枝花纹执壶 明宣德 高36.0cm,口径7.8cm,足径11.5cm

     壶直口,方流斜直,流口部有葫芦形出水孔,腹部丰硕,宽圈足,扁柄弯长。此执壶造型新颖别致,源于12世纪西亚地区的铜壶。通体绘青花折枝花卉纹,腹部的花卉纹分为8组,虽占满空间,但繁而不乱。青花色泽鲜浓亮丽,聚釉处有从釉下析出的“铁锈斑”。

    此壶使用由西亚进口的“苏泥勃青”为绘画原料,青花呈色深沉浓重,浸入胎骨,具有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





青花夔龙纹罐 明宣德 高19.0cm,口径15.8cm,足径13.8cm

     罐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如意头云纹,肩部绘朵花及勾云纹,腹部绘夔龙哈衔莲花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外底中心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仅署款处覆釉。

    此罐形体饱满,构图疏朗,图案生动,款识标准,堪称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鲜红釉盘 明宣德 高4.4cm,口径19.7cm,足径12.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施白釉,外壁施红釉。外底阴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为双线圈。

    景德镇的高温铜红釉瓷创烧于元代,明宣德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碗釉面流光溢彩,又不失凝厚浑融,被誉为“宝石红”,深受人们的喜爱。









斗彩三秋杯(一对) 明成化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

     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 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 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成化 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3cm

     碗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6道青花弧线内绘有缠枝莲纹,主题鲜明,疏密有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工细作,器物造型玲珑秀美,花纹工致清丽,别具韵味。





青花夔龙纹盘 明成化 高4.3cm,口径19.9cm,足径12.4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盘心绘十字杵纹,外壁绘4条夔龙纹,夔龙均口衔莲花。无款识。釉色白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系用国产“平等青”料绘就。

    杵本是佛教所用的礼器或法器,梵语音伐折罗,用以断烦恼、伏恶魔。十字杵是将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青花瓷器上出现十字杵纹饰最早见于元代,明初少见,至明 中期盛行起来,特别是在成化瓷器上更为常见,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道有关。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 庙,宫中大兴法会,耗尽朝廷内帑。成化时出现书写梵文、藏文和描绘佛教题材的瓷器应与当时频繁的佛事活动有关。





黄釉盘 明成化 高3.9cm,口径14.8cm,足径9.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施黄釉,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外底心釉上刻一“甜”字。

    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代洪武时景德镇窑,宣德时已多有烧造,成化时延续。此盘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技术比以前有所进步,为著名的弘治黄釉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黄釉瓷的烧造受到严格控制,它既是帝后才能享用的饮食器皿,也是皇家祭祀地坛时的专用器皿。此盘外底心刻一“甜”字,系产品进入宫廷后所刻,推测“甜”字的涵义当为“甜食”之意,表明此盘系盛放甜食所用。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明弘治 高4.4cm,口径19.9cm,足径12.5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青花矾红彩装饰。内底在青花海水地上饰1条红龙,外壁在青花海水地上饰9条红龙。其作法是先以青花拔白技法描绘青花海水并留出姿态各异的白龙纹,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白龙的轮廓填绘红彩,然后再经低温彩烧而成。

    青花加矾红彩技法始于明代宣德时,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弘治官窑瓷器传世较少,青花矾红彩品种更是少见,故此盘实为研究弘治官窑瓷器的珍贵实物。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明正德 高4.3cm,口径21.5cm,足径13.9cm

     盘浅弧壁,圈足,俗称“窝盘”。内外黄地青花装饰。其作法为先经高温烧成白釉青花器,然后在青花纹饰以外的隙地涂抹黄釉,复入窑经低温烘烧而成。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绘折枝葡萄、莲花、石榴、碧桃,外壁绘缠枝茶花。外底青花双圈内署“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

    此种黄地青花盘始见于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时均沿袭生产,说明其在明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品种。







白釉绿彩云龙纹盘 明正德 高4.3cm,口径17.6cm,足径10.4cm

     盘撇口,弧壁,底微塌,圈足。通体白釉绿彩云龙纹装饰。

    此盘龙纹的绘画很有特点,龙眼圆睁,双目并列画出置于一侧,仿佛龙头上架着一副眼镜,因此有“眼镜龙”之称。瓷器上的龙纹自元代成为帝王的标志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纹也各具特色,这一点也可成为瓷器断代的标准之一。





黄地绿彩云龙纹盘 明正德 高4.5cm,口径22.5cm,足径14.8cm

     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器身以黄釉为地,暗刻龙纹,龙纹填绿彩。

    目前所见黄地绿彩这一品种的器物最早为弘治时期器。正德黄釉绿彩器与弘治时期大致相同,主要品种有奓斗、碗、高足碗、盘等。







青花鱼藻纹盘(一对) 明嘉靖  高3.9cm,口径15.2cm,足径9.0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盘内底及外壁均绘鱼藻纹。青花料分浓淡,以淡料描绘海水,以浓料描绘鱼藻,使图案颇具层次感。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

    鱼藻纹是明代景德镇瓷器上流行的装饰图案之一。此盘系仿宣德青花鱼藻纹盘烧造而成。







青花矾红彩海水云龙纹盘 明嘉靖 高4.0cm,口径18.2cm,足径10.4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皆为青花矾红彩装饰。口沿内绘青花双线,盘心绘红彩海水青花龙戏珠纹。外壁饰红彩海水青花赶珠双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

    青花加矾红彩是明宣德时发明的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其作法是先在胎上以钴料画好部分纹饰并留出一定的空白,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处填绘矾红彩,二次复入窑经低温烘烧而成。







白釉暗花云龙纹盘 明万历 高3.6cm,口径16.7cm,足径9.9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盘内底暗划一五爪正龙,盘旋飞舞于祥云之间。外壁暗划双龙赶珠纹。足内青花双圈内署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明 高25.4cm

     达摩身披袈裟,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头微低,戴耳环,络腮胡须,双目凝视前方。抄手于胸前,衣纹垂拂自然。像中空,无款。通体施象牙白色釉,积釉处釉内气泡大而密集。

    此达摩像的刻画手法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德化窑“何朝宗印”款达摩像相似,只是尺寸较小。





仿官釉铺首耳尊 明 高12.5cm,口径8.3cm,足径6.8cm

     尊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二层台圈足。肩部对称置铺首耳。通体内外及足内均施仿官釉,釉面开灰黑色大片纹及黄褐色小片纹,片纹之中夹杂小冰裂纹。圈足旋削规整,露灰黑色胎。

    此尊造型与宋代官窑瓷器无涉,但釉却呈现出较高的仿制水平。

孙先生捐献的清代瓷器自康熙至宣统历朝皆备,特别是康熙釉里红加彩折枝花纹水丞、康熙斗彩花鸟纹碗、雍正仿成化斗彩盖罐、乾隆粉彩婴戏纹碗、乾隆炉钧釉弦纹瓶等均堪称稀世佳作。





青花人物图笔筒 清康熙 高13.5cm,口径18.0cm,底径18.2cm

     笔筒呈圆筒形,凸唇,腰部微内收,玉璧形底,下承以3个条形足。外底一环形区域内无釉,环形中心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壁绘青花唐代装束人物图,所绘人物游于竹林,或纵酒昏酣,或抚琴弹唱,遗落世事,一派悠闲自得的场面。

    此笔筒青花料分浓淡,发色艳丽,其画工精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





釉里红三果纹碗 清康熙 高7.4cm,口径18.0cm,足径7.0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饰釉里红三果纹。“三果纹”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样,一般为桃、石榴、苹果或桃、石榴、枇杷等,寓意长寿、多子、平安。

    此碗造型规整,白釉釉面滋润,气泡密集,釉色白中泛青,釉里红呈色鲜艳亮丽,愈显珍贵。



釉里红加彩折枝花纹水丞 清康熙 高7.7cm,口径8.5cm,足径12.8cm

     水丞呈马蹄形,亦称“马蹄尊”。唇口,口以下渐广,丰底,浅圈足。器身两面以釉里红各绘一月季花朵。其作法为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绿、紫、黑等彩描绘月季的枝叶,拼成整株月季后复入窑经低温烘烧而成。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种以釉下高温铜红彩与釉上低温诸彩相配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技法始见于康熙朝,除马蹄尊外,尚见有绘芍药花的小罐。釉里红发色均匀鲜艳,又与釉上彩相配合,使物像显得非常逼真。





斗彩花鸟纹碗 清康熙 高7.6cm,口径15.5cm,足径7.2cm

     碗呈墩式,敞口,深腹,圈足较大。碗外壁绘洞石花鸟纹,一对雉鸡立于洞石之上,玉兰、牡丹、海棠、菊花点缀其间,两只燕子上下翻飞,动感极强。纹饰 鲜艳,以釉下青花、釉里红与釉上红、绿、黄等彩为主。因青花与釉里红二者对窑温的要求不同,故烧成难度较大。外底青花双圈内署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 行款。主题画面寓意“玉堂富贵”、“喜报春来”。所绘牡丹花朵皆出犄,俗称“双犄牡丹”,是康熙朝瓷器上的惯用画法。





五彩三多纹梅瓶 清康熙 高21.0cm,口径2.5cm,底径6.7cm

     梅瓶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底外撇,为二层台阶式,无釉。底心出脐,脐内署青花楷书“嘉靖年制”四字仿款。瓶外壁分三层以五彩装饰,颈底部绘如意云头纹一周,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石榴、佛手、寿桃,俗称“三多”。





斗彩花鸟纹碗 清康熙 高7.8cm,口径15.3cm,足径7.2cm

     碗直口,深腹,圈足。外壁以斗彩技法描绘山石花鸟纹。一面绘二雉鸡立于山石上,衬以牡丹、玉兰;另一面绘牡丹、海棠、双飞燕。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迄今所见斗彩瓷器几乎全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搭配,但若仔细观察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此种斗彩碗,便可见其所用釉下彩除了大面积的青花外,在树干、 花朵、鸟身等处还使用了釉里红,堪称空前绝后。在物象表现方面几近“工笔”,以青花染就的巨大山石采用“分水”法表现阴阳向背。牡丹花呈色不一,有红、 黄、绿等,缤纷艳丽。而双头牡丹花朵,俗称“出犄牡丹”,是康熙瓷器上习用的画法。





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康熙 高3.6cm,口径8.1cm,足径3.9cm

     杯敞口,卧足。足内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足边刮釉一周。外壁绘10只鸡,5只一组,一雌一雄及3只雏鸡,间洞石花卉纹。这些鸡或俯首觅食,或奔跑追逐,特别是一只小鸡飞到母鸡身上嬉戏,甚为生动活泼。

    此杯以釉下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填以红、绿、黄3种色彩,其纹饰、造型均仿明成化器。此件书写康熙本朝款识,也有同类仿品书写“大明成化年制”、“自怡堂玩”及康熙三十年后添加的红彩“外膳房”等款。





天蓝釉笔洗 清康熙 高4.0cm,口径8.2cm,足径7.0cm

     洗敛口,弧壁,圈足。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质细腻,釉面匀净,色泽浅淡。足内施白釉,底心涩胎无釉,无款识。

    天蓝釉为康熙时初创的釉色,色调似浅蓝的天空,淡雅别致。器型多为小件的文房用具,极少见大型器。



白釉回纹把杯 清康熙 高5.8cm,口径6.8cm

     杯呈鱼篓式,撇口,扁圆腹,平底,腹上部一侧置兽鼻式柄,外底残留6个圆形支钉痕。通体施白釉,腹部暗刻回纹及变形蕉叶纹。

    此杯造型别致,白釉匀净,杯上只以暗刻花纹装饰,风格朴素雅洁。







青花海水龙凤纹印泥盒 清雍正 通高3.6cm,口径6.2cm,足径3.0cm

     此盒呈圆形,浅圈足。盒外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分盒盖、盒身两部分,盒盖绘龙凤戏珠纹,盒身绘海水江崖纹。足内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印泥盒为文房用具之一。此盒造型规整,上下结合紧密,纹饰描绘细腻。





釉里红三果纹碗 清雍正 高9.2cm,口径19.0cm,足径8.0cm

     碗敞口,弧壁,圈足。碗内壁光素无纹,外壁以釉里红为饰,腹部一周分别绘石榴、桃、枇杷3种瑞果图案。外底青花双圈内署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碗造型规整,釉里红发色鲜亮,制作极为精细。







五彩龙凤穿花纹碗 清雍正 高5.8cm,口径15.0cm,足径5.0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内外口沿处均以青花弦纹为饰,里心绘红彩火龙纹。外壁以五彩为饰,近口沿处绘八宝纹,碗身主题纹饰为两组龙凤穿行于缠枝莲花卉之中。足底青花双圈内署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仿成化款斗彩盖罐 清雍正 通高10.4cm,口径7.3cm,足径8.9cm

     罐小口,短直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浅圈足。盖平,覆扣式。以斗彩为饰,盖绘4组灵芝纹,边为12朵云纹。腹部绘3组洞石花卉纹,间饰飞舞的蝴蝶。足内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仿款。

    此罐无论造型、纹饰还是斗彩釉下青花的发色均模仿明成化时期的风格,十分逼真。







粉彩灵芝水仙纹盘 清雍正 高3.4cm,口径15.5cm,足径9.9cm

     盘撇口,弧壁,圈足。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通体施白釉,釉质洁白。盘心饰粉彩灵芝水仙花纹饰。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雍正粉彩瓷器在绘画花卉纹样时需先用玻璃白打底,再涂彩料,然后依颜色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将彩料轻轻晕开,使花卉具有明暗立体感。此盘纹饰线条舒展流畅,物象立体感强,画面意境雅致,粉彩色调明丽娇嫩,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冬青釉五孔方尊 清雍正 高27.1cm,腹方18.1×18.1cm,足径16.2cm

     尊呈五孔折肩方形,中间一大孔,四周环绕四小孔,孔与器身相通。器表有3组凸起的弦纹。圈足,足内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足边泛火石红。外底四角各有一残留的圆支钉痕。

    此尊造型规整,釉色莹润匀净,色如碧玉。雍正时期已经掌握了各种釉色的配制,成功地烧制出了多种青釉瓷器,有冬青、粉青、豆青釉等,其中冬青釉比其它二种呈色略深。





鳝鱼青釉兽耳衔环方壶 清雍正 高28.1cm,口方9.9×9.9cm,足方10.5×10.5cm

     壶四方形,直口,束颈,双兽耳衔环,溜肩,鼓腹,圈足。通体施鳝鱼青釉,釉层厚,釉面莹润,色泽呈暗墨绿色。

    壶器型仿古青铜器,造型古朴凝重,胎质坚密,底足露胎处可见黑色的胎骨,釉色亦仿青铜器的铜绿色效果。





仿钧鼓钉三足洗 清雍正 高4.4cm,口径11.7cm,足距9.8cm

     洗敞口,扁圆腹,腹部凸起14个鼓钉,底承以3个如意头形足,底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四字款。通体施仿宋钧釉。

    此洗仿宋钧式样烧造而成,胎体厚重,釉层肥厚,红、蓝色交相辉映,瑰丽绚烂,造型、釉色均十分接近宋钧釉瓷器。





淡黄釉盘 清雍正 高2.8cm,口径13.3cm,足径8.0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胎薄体轻,胎质坚硬,做工精细。内外皆施淡黄釉,外底施白釉,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淡黄釉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因色泽似鸡蛋黄,亦称“蛋黄釉”,又因它是一种从欧洲传入的以氧化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故又称“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釉层薄,釉面滋润,色泽较康熙时期浅淡。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清乾隆 高37.3cm,口径7.5cm,足径11.8cm

     瓶撇口,细长颈,球形腹,外撇圈足。通体白釉莹亮,青花呈色纯正,泛铁锈斑点。颈上部饰海水纹和垂如意云头纹,颈下部饰蕉叶纹和回纹,肩部饰缠枝莲 纹和垂如意云头纹,腹部以缠枝莲纹为主题图案,近足处饰仰莲瓣纹,足部绘卷枝纹。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粉彩折枝莲花八吉祥纹瓶 清乾隆 高19.6cm,口径6.3cm,足径9.3cm

     瓶唇口,短颈,圆肩,束胫,圈足微外撇。外壁粉彩装饰,腹部绘折枝莲花,间饰轮、螺、伞、盖、花、冠、鱼、肠八宝吉祥纹,口沿及足部均为矾红彩描金卷枝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器里及足内施松石绿釉,足底中央留白署矾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器里及足内施松石绿釉是乾隆御窑厂瓷器烧制的一大特点,而以折枝花卉间饰八宝吉祥纹也为乾隆时期惯用的装饰手法。





炉均釉弦纹瓶 清乾隆 高32.0cm,口径6.0cm,足径9.0cm

     瓶盘口,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外底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款。瓶体内外均施炉均釉,颈部饰弦纹1道,腹部饰弦纹5道。





青花海石榴纹贯耳瓶 清嘉庆 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敞口,直颈,颈中部两侧置对称贯耳,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内署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外壁以青花为饰,颈部绘海水纹,颈部中间一带及贯耳绘回纹,肩及近足处均绘蕉叶纹,腹部绘海石榴纹。





“慎德堂制”款粉彩博古纹花瓶 清道光 高30.0cm,口径10.5cm,足径10.0cm

     瓶撇口,细长颈,颈中部两侧置对称螭耳,鼓腹,圈足。瓶里及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粉彩描金装饰,口沿、肩部及近足处各绘如意云纹一周,颈部粉红 地轧道,上绘宝相花2组,腹部主题纹饰为吉磬、如意、灯笼、四季花卉等博古图,足墙绘回纹。足内署红彩楷书“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高28.5cm,口径8.6cm,足径11.5cm

     瓶撇口,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略高微外撇。颈部绘蕉叶纹,下绘卷草和变形如意头纹,腹部主题图案绘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近底处绘变形莲瓣,足外墙绘朵花纹。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其青花发色趋于淡雅,纹饰富有层次感,构图、用笔虽不如康熙、雍正朝之青花优美,但也精工秀丽。咸丰官窑器存世较少,此瓶为咸丰官窑青花的代表作品。





矾红地金“喜”字开光粉彩龙凤纹碗 清同治 高9.0cm,口径16.8cm,足径8.4cm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足底露胎。内外壁均以矾红彩为地,内壁满书金彩双“喜”字,外壁矾红地部分点缀小朵花和蝴蝶纹,四个留白的开光内绘粉彩龙凤 纹并填写双“喜”字。口沿内外、外壁近足处、足外墙均绘金彩勾连云纹。外底署矾红彩楷体“长春同庆”四字双行整体仿鼓式造型款。







黄地粉彩圆盒 清同治 通高6.7cm,口径8.8cm,足径5.0cm

     盒圆形,套口,弧壁,圈足。盒与盖边均饰蓝地粉彩变形回纹,盒盖面饰黄地粉彩折枝牡丹、莲花,器身饰黄地粉彩梅花、玉兰、莲花、牡丹、菊花等四季花卉纹。盖书红彩双“喜”字,足内白地书红彩“体和殿制”四字款。

    此盒造型规整,纹饰色彩艳丽,“喜”字和所署款识表明此器是景德镇官窑为同治皇帝大婚而特意烧制的瓷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