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到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这些中国瓷器大多是订烧瓷,是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殊烧制的,它们有的没有装饰,有的装 饰简率,外销到西方后,又进一步装饰美化。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竞相购买中国瓷器,用它们美化餐具,改变室内的装饰风格,掀起了西方“中国热” 新一轮高潮。
早在1600年,英国就开始了对华的瓷器贸易往来,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取代荷兰,成为贩运中国瓷器的大国。有统计数据 显示,1701年从中国运往英国的瓷器达10万余件,到1734年总计运回英国的瓷器达24万余件,出现中英瓷器贸易的盛况。1774年出版的《伦敦指 南》记载,当时伦敦至少居住着52个专门处理包括中国瓷器在内的“华人”东方货物商。英国人上至女皇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拥有和收藏中国外销瓷作为十分荣耀 的行为,当时的首相华波尔还是鉴定中国外销瓷方面的专家。
大英博物馆中国外销瓷的专门收藏者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拥有藏品600多万件。其中东方艺术文物馆藏有数量庞大的中国外销瓷器,上 自汉唐,下至明清,应有尽有,称得上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各博物馆所罕见。
这些馆藏的外销瓷是在过 去150年间收集、整理而来。其规模宏大,种类繁多,这与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1826—1897)的努力和爱好密不可分,他大约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 二的瓷器。1856年至1896年,他作为大英博物馆中世纪古物和人种学馆(包括东方艺术文物馆)馆的馆长,对保护中国外销瓷器做出了重要贡献。弗兰克斯 出身名门,爱好广泛,求知欲强,生活在一个能使人沉迷于陶瓷艺术当中的时代。他在格林贝斯纳博物馆展出了中国和日本的瓷器,1876年进行归类整理。他于 1878年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大量个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国瓷器,1884年正式移交。
弗兰克斯不仅自己慷慨捐献,还积极鼓励他人进行捐 献。1887年以后,居住在布莱顿的沃克·查尔斯就捐献出了76件中国瓷器,它们的装饰风格极具欧洲式,与博物馆中已有的陈列相映成趣。那是收藏家们踊跃 捐赠的时代。1963年,伦敦的罗勒女士精心挑选了一批装饰有西方纹饰的欧洲风格的瓷器赠送给了该博物馆。如今,大英博物馆仍继续收集、整理从中国进口来 的瓷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克拉克瓷”
早在16世纪,中国就开始生产专门供应西方市场的瓷器,主 要是满足当时垄断中国对欧贸易的葡萄牙人的订购需求。由于荷兰海上霸权的确立,荷兰人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密切了同中国在商业贸易上的往 来,也夺取了向欧洲出口瓷制餐具的航运贸易优先权。因此,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远东的陶瓷贸易滑坡,风光不再。荷兰人努力保护获利丰厚的海上贸易,甚至纵容 海盗行为,他们夺取船只,拍卖抢夺的货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圣地亚哥”号被“圣·海伦娜”号抢夺一空。1604年,“凯莎琳娜”号被掠至马来西亚 海峡,上面载有中国瓷器近60吨,有10万余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
“克拉克”(Kraak)是荷兰人对当时葡萄牙货船的称呼,从Kraak上缴获的瓷器,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当时是最为 普遍的,这些葡萄牙商船所运载的瓷器是中国明代万历时期应欧洲市场需要而生产的青花瓷,以后就有大量青花瓷外销欧洲市场,克拉克瓷也就成了外销青花瓷器的 代称。克拉克瓷的造型有盘、碗、瓶、罐、壶等,纹饰布局分中心纹饰与边饰:中心纹饰常见有仙人楼阁、花鸟树石、麒麟瑞兽等,边饰一般分为二层八格或二层四 格,内绘花果、八宝、书画、卷轴、几何符号等物。这种纹饰的画法是中国传统方法,但纹饰布局已非中国风格,而是专为外销设计而专门设计的。画面纹饰洋溢着 中国文化的浓郁气息,又蕴含了一些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社会风情和艺术韵味。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有为数不少的克拉克瓷,现选取一些特色藏品加以介绍。
图一为明万历青花菱口八开光花鸟纹盘,盘口直径32厘米。盘口部已经被磨平,盘沿外壁开光中绘有对称的杂宝、暗八仙、花卉纹等图案。主题绘画有万历民窑 青花绘画的典型艺术风格:一对吉祥鸟在岩石和兰草、梅花的映衬下飞翔嬉戏,笔意流畅,不求形似,不重细节,大笔涂染。画面饱满生动。在开光间隙和主题图画 外有织锦纹、鱼鳞纹等纹饰。
图二为清康熙人物神兽纹开光菱口碗,弗兰克斯·奥古斯塔斯1878年赠。碗高15.3厘米,碗口直径为36.2 厘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碗内外装饰丰富多彩,碗壁开光内为两西方人驾驭一双头神兽,神兽回首顾盼,表情喜悦。这种神兽似乎是从中国早期的麒麟演变 而来。人物、神兽四周被拉丁风格的坠饰环绕。碗底圈足四周装饰有变形的云纹,与中国汉代的云气纹有一定的渊源和继承关系。这种碗的造型还基本上保持了 “中国式”,但所绘纹饰有具有欧洲风格。这种碗流行于1635年到1700年间。
图三是明青花瓷四方瓶,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伊丽 莎白·巴雷特1962年赠。有着倾斜的肩部和狭窄、突起的圆形颈。右边方形瓶高31.4厘米,绘有葡萄牙盾状徽章纹,属于博厄斯维拉和法瑞斯家族,瓶壁上 装饰有鲜花和岩石,构图简略,格调淡雅;左边的瓶子高31厘米,瓶身四周绘有云朵和波浪间的神兽,场面热烈;中间的瓶子高26.5厘米,瓶身点缀着欧洲不 同植物的纹样、岩石和水波纹,肩部开光中绘植物纹,对称和谐。18世纪时,这些中国青花瓶在印度被仿造成着色的釉彩玻璃瓶。这种瓶仿效的是荷兰的玻璃或陶 瓷的船舶瓶,之所以设计成这种造型,是为了能够捆绑牢固,便于在船上运输杜松酒。其制造的年代在1675年到1725年之间。
在“中国热”盛行的欧洲各国,饮茶之风在英国勃兴,上至皇室和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爱好饮茶,由此也带来了餐饮器具的革命。图四是一件 荷兰制造的用作餐饮具的青花瓷——侍女花卉纹圆腹壶,高28.3厘米,制造年代大约在清康熙时期。它有着高而笔直的壶身,浑圆的壶腹,短小、水平的壶口。 四位婀娜多姿的中国古代美女,面容娇美,手持萱草,翩翩起舞;顽童穿梭其间,似乎在伴舞,动作夸张,一股调皮可爱的感觉迎面扑来。人物上部装饰有四种不同 的花卉纹饰,茶花、菊花、牡丹、梅花点缀其间。
这些订烧的有着西方装饰纹样或造型的青花瓷器,在巴特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被保存下来,后被 征集到大英博物馆。1634年,一个名叫约翰的荷兰商人订购了一批荷兰铅锡锑合金的圆形青花瓷盘,1635年,他把这些特殊的范型交给中国的陶瓷商人,来 制造瓷器。欧洲人对中国青花瓷的爱好与需求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爱好“克拉克”瓷,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就是享受生活,品味时尚, “克拉克”瓷的对欧外销在当时最为鼎盛。
大英博物馆馆藏纹章瓷
这一时期运往欧洲各国的订烧瓷 通常绘有纹章盾徽,或购买者的姓名字母缩写,也有依照欧洲流行版画绘制的,更有为欧洲各皇家、教会、贵族订烧的。纹章瓷烧制大约始于16世纪时的明代。 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首相马扎兰建立 “中国公司”,该公司在广东定制了大批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流行起来。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烧的主 要是公司、团体、职员、商人及贵族所需的徽章瓷。这类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许多原先地位低而没有特定纹章的富贵人家,也开始创造自己的纹章盾徽。英国伦敦 甚至出现一种专门为人订制有特殊纹饰瓷器的商人,号称“瓷人”。
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苏格兰、丹麦、瑞典、俄罗斯、普鲁士、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欧洲皇室、团体、教会、个人的纹章瓷器。这种纹章瓷是欧洲现存比 较典型的外销瓷门类,多为盘和碗,纹饰多为中国传统的釉下彩和欧洲灰色装饰画法。据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记载,纹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比重虽 然不大,但烧制却极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