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赵孟頫《洛神赋》

(2014-12-02 11:59:00) 下一个

 在中国文化史上,赵孟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型人物。他出身赵宋皇族,青少年时值南宋灭亡,后出仕元朝,官至一品,连续为官五朝,四海闻名。可他的一生却是在讥讽、内疚和矛盾中度过的。

    而在艺术方面,赵孟頫无愧是开一代风尚的人物。

    他善文学,精音律,长诗赋,通佛老,而书画则尤能独创新格,开一代风气。其画,则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其书,则“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

    在当时,可谓是元朝书界、画坛的领袖人物,其影响及于元四大家乃至明清一些大家。

    后被世人称为“赵体”的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成就,正是其善集各家所长,刻苦研习所得。他的书法用笔讲究、结构严谨。后期书风更加老练洒脱,章体俱佳,观后令人不能自已。
楷书以尺寸来说,分为小楷,中楷,大楷三种。小楷,古人称之谓“真书”。又称“蝇头细书”。一般地说,小楷的大小通常在一至两公分见方之间,而大楷在四至六公分之间,中楷则介乎其中。

    赵孟頫的《洛神赋》一共有六个版本。其中除了一幅是伪作之外,还有一个1301年(大德五年)书(筠清馆法帖)的版本,这个版本的真迹现在不知道在哪。 当然,赵孟頫一生的书法作品很多,也不可能每一幅都留与著录中,但话又说回来了,像《洛神赋》这么出名的作品,又是赵孟頫行楷所写,有人收藏的话。秘而不宣的情况,楚琛觉得应该并不多见。


    其次,这幅《洛神赋》上的钤印非常之少,除了赵孟頫的“赵氏子昂”印之外,只有三枚收藏印,而跋尾就只有寥寥八个字“子昂小字,精微妙丽”,但这明明是大楷,又谈何“小字”?

    而且。这八个字是祝枝山对赵孟頫小字的评价,但写下跋尾的却又是祝枝山,难道祝枝山还会把明明写的是大楷书法,写成“小字”?这也太马虎了一点吧?
一般来说,祝枝山用笔喜欢用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中侧兼用,落笔多藏锋重按,形成藏头护尾,沉着痛快的笔势,深得疾涩二法。但这幅作品上的跋尾,虽然形似,但是和祝枝山相比,就太过了一些,其实,赵孟頫书画名贯后世,以致效仿作伪者无以计数,其中不乏名家或者字迹模仿的特别逼真的,其中能以假乱真的也不在少数。
   说起来。古玩这东西,就讲究一个古字。仿品就算在当时不值什么钱,过了几十上百年,其价值也会上升,特别是一件仿的特别好的,价值上升的速度还要更快一些。

    远的不说,就说民国时候仿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基本上值不了什么钱,而到现在的话,很可能就值上好几千块了。如果仿的好,价格还会更高。

    当然,现在一些粗制滥造的赝品,哪怕就算放上再多的时间,也不会值什么钱的。明清时期有多位文人,模仿赵孟頫的书画很是相像,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在博物馆工作时遇到的一幅陈谦仿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这陈谦是明代人,字士谦,号讷庵逸人,姑苏人。居于京师,能楷行书,专仿赵孟頫。华媚可人。时染古纸伪作赵书,粹莫能辨。画亦学赵,自夸体贴,评者谓学赵画“达六、七分之妙”。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幅陈谦仿赵孟頫特别精妙的作品,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朱老当时遇到的那幅作品就是如此,凭他的眼力根本看不出来是仿品。最后还是从钤印和纸张上才看出了问题。所以说,书画鉴定还是非常的困难的,有时候鉴定一件作品的真伪,必须要面面俱到才可以。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比方说,一位明代的书画家的作品,却出现在清代的纸张上,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绢和纸的鉴别在鉴定书画时也是相当重要的。

    根据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用的都是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绢,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而眼前这幅《洛神赋》所用的绢,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元代绢的特征,那么,这幅作品是真迹的可能性就大大的提升了。这样的宝贝。居然因为跋尾是仿作,留到了现在。

 清代书画装裱在清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期各具特色。手卷的装裱形式继续沿用仿宣和撞边式、绢转边式、绢镶纸套边式、绢或绫镶撞边式等。绢转边式多用于引首、画心和跋尾尺寸不一或短小的手卷。

    其分期特点也最明显,清前、中期,绢转边较宽,约在2.5—3厘米左右,到晚清则变窄。仿宣和撞边式在清中期和晚清时也有撞边宽窄之分,但区别不大。

    清前、中期的手卷尾纸较短,卷型较细;至晚清时期则尾纸加长,卷型比清前期、中期明显变粗。这是清代裱手卷的特点之一。

    清代手卷包首一般用锦,天头、隔水用绫。清前期、中期所用绵绫质地紧密,图案比较清晰,多为云鹤纹。晚清花绫除云鹤外,还出现了凤的纹饰,但质地疏松,图案较为模糊。

    清代姑苏和淮扬两地的装裱技艺名驰全国,其中淮扬系善于仿古装池,揭裱古画。

    这幅卷轴的装裱风格为仿古装池,手艺是异常的精湛,吴叔虽然对书画鉴定并不在行,但他以前也是在博物馆工作的,因此见识比较广,一看就知道,这应该是清代淮扬系装裱大师的作品。
“第一,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他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

    “第二,赵体楷书,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另外,赵孟頫在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虽然,当时书写这幅作品的时候,赵孟頫已经是不人老体衰了,但从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出其运笔方整有力,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这和他在于延佑六年书写的《仇锷墓碑铭》,风格基本一致。”“要说,收藏印这类的东西,在书画鉴定上的作用是有,但认为大到可以确认一幅作品的真假,那真是以偏概全,矫枉过正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