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重新识元青花(图)转贴

(2014-11-12 10:22:09) 下一个

    我赞成一位学者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元青花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并为自己烧造的,而不是为满足波斯伊斯林们席地而坐吃抓饭的习俗专门为他们烧造的出口外销瓷。”

    元青花件件是国宝,原因有三:一、它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①。二、它的美具有倾城倾国之色,其艺术价值远远高于明、清青花瓷器。“初 看再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三、稀有,物以稀为贵,目前被确切认可的元青花(指类似至正型大器元青花瓷)全世界仅有三、四百件。

放开思想 重新认识元青花(图)

    张浦生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元青花的鉴定并不难,因为对它的认识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历代不见仿品,而对它的仿制只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只要不是只有二十多年左右的新的,便是元青花的真品。

    对上述的观点,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是认可的。而元青花的特征,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及众多的收藏爱好者的研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方面有:

    1、胎土是麻仓土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色不甚洁白,胎质较疏松,常见黑色铁质斑点、砂眼。大件器物的足底一般不施釉,有不规则甩釉斑迹或沾釉,多数器件的砂底泛有火石红,并隐约可见旋纹。大件器胎体厚重。

    2、大件精品所使用的钴料为进口苏料。发色幽青靛兰,浓艳明快,发色佳者,如蓝宝石色。青花浓重处,釉面下凹,深入胎骨,并有铁锈斑痕及不规则锡光。

    3、器物釉面凹凸不平,也偶有起包现象(胎泡)。釉面时有黑褐色铁质斑点,施釉多不甚均匀。釉色多偏者,或轻或重,质厚而失透为普遍现象。色泽蕴润而有玉质感。大件琢器器内壁元中期多不施釉,仅荡一层胎浆水。

    4、器型古朴大度,气势剽悍浑厚,似有一种振憾力,时代特征突出。画面构图繁密但不显零乱,布局严谨合理,十分讲究规矩法度;画风古拙豪放,笔力苍劲老 辣,以简逸为上,遗貌求神,似有一种无拘无束之感,与构图的严谨规矩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相得益障。这一风格为元青花所独有。

    以上四点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还有:青花部分有浓有淡,富有层次。用40倍放大镜观看气泡:密集的小气泡外散落着稀疏的硕大气泡。大气泡的边缘还有一周 微小的寥若晨星般的闪光点。圈足外墙一刀斜削。不施釉的砂底上多见砂眼或黑色铁质斑点。瓶、罐等大件器物多为三段接胎。……也是大有所熟悉的,余不赘述。

    然而对国内民间出现的元青花的认定却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专家在鉴定时,总是吹毛求疵,在枝节上煞费心机。器型哪稍歪了点儿,他认为不对;可器型太正了, 他也认为不对。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当年元青花的生产全系手工制作,也并不是不懂得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特别是大件器物,难免有变形的情况。大件的元青花,一个 工匠绘制,要几千笔甚至上万笔才能绘成,哪儿有一两笔的不到位,他们就认为不对。专家鉴定瓷器就没差错的时候吗?专家买藏品难道就没有打眼的时候吗?再大 的专家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不失;那么为什么硬要要求当年的画工万无一失呢?还有青花发色问题,谁都知道,青花发色与窑内的气氛,烧成温度,和釉汁配方的不 同,胎质配方的不同以及其它许多工艺上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元青花与永宣时期的青花,虽然使用的钴料均为进口苏料,但它们的发色是有差别的,其主要 原因是胎的瓷土,釉料配方的不同所造成的。懂得陶瓷工艺制作的人都知道,既使是同一种原料配方,同一窑烧制,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出窑时,其发色也有差 别。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在一般性的前题下出现特殊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古代制瓷,各窑场大都就地取材,胎、釉材料的配制“非有 书传,亦无定制,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南窑笔记》)古人制器,以心存神,以手应心。元青花是元代窑工们用才智创作的艺术 品,而不是按照外国人的要求和图样制作的工艺品。离开元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去研究元青花、鉴定元青花,必然要犯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 误。如同雾里看花,虚无飘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迄今不过才有几十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国人的思想方法,特别是50岁以上老人的思想方法,或轻或重都有一些封 建主义的残留习惯,那就是唯上。只要领导说了话,下面绝大数人都会应和。在古瓷鉴定领域中,只要大专家说了话,多数的人就不再说什么了。不管他们说的是否 正确,也会成为“经”或“典”。比如,过去有位顶级的古瓷大专家、大权威的文章说:“元代瓷器的器底都有火石红,有的深,有的浅,愈深表示年代愈久远。” 于是陶瓷界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这以说,引抄的文章比比皆是。再有一位故宫博物馆甚有名气的元瓷专家在谈元青花沙底上的釉斑时说: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 部的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所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现在新产品,釉 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便用类似手笔工具随便抹成的……于是许多人在文章中也都这样说,有些文章甚至一字不差的转引过来。

    元青花火石的问题,2001年我国赴土耳其托普卡博物馆参观的专家代表团,在上手几十件土耳其的藏品后,亲眼看到有的元青花并没有火石红。这一问题才在外 国博物馆的“帮助”下解决了。而砂底上留下的釉斑问题,随着国外真品的现身,也并不像这位专家所描述的那样:“施满釉后需将底部的釉很快擦掉”遗留下来的 那种样子。而是当年工匠出于某种目的有意留下的记号。

    传统的封建思想残留,默默地在我们的头脑中发挥着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鉴定和研究工 作。古陶瓷的鉴定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科学必须是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再大的专家,再大的权威,他们的经验尽量是十分丰富的,非一般人所能迄及, 但也难免会出现差误。我们既不能以他的某些差误而不尊重他;同时,我们也不能以他的丰富实践和天才以及显赫的地位,去迷信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科学 要求我们必须敢于说真说,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完善科学,推进科学最好的方法。

    至于元青花的产生,就是由于国内的某个影响力较大的专家说了一句:“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大盘当初就是为了适合伊斯兰民族围坐吃抓饭的习俗而为了外销烧制的。”所以许多人在自己的文章大说特说,元青花是当年专门用来出口的外销瓷,所以国内根本没有云云。

    我非常赞同赵青云先生所常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是十分科学和严肃的,必须依靠充足的物 证才能定性。”你们说元青花是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及其民族围坐吃抓饭的习俗而烧制的,依据是什么?有无当时官府的文本记载?说是“来料加工定做”,依据又 是什么?有无当时的合同,订单?单凭国外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元青花瓷器就这样认为,其证据是不充足的。日本也有元青花出土的记载。日本并不是伊斯兰教的民 族,这就无法解释了。

    我国国内,自解放以后,陆续出土了一些元青花大器,如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注②,北京旧鼓 楼大街窖藏③,河北省保定市窖藏④……其数量仅有一百多件,占国外出土元青花的总数二分之一左右。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而我们又是元青花生产的故 乡,仅仅有一百多件的出土量,确实太少了。但这也与我们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律有着直接关系。在“新文物法”颁布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在公开的场合说他拥有一 件元青花,在“新文物法”颁布以后,文物虽然允许民间收藏,转让或交流,但地下文物一律归国家所有。有谁敢说:“哇!我挖土挖出一件元青花来!”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基建工程频频开工,由于种种原因,出土文物不断出现 在市场上。这里面,虽然牵扯到法律问题,但它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再有,现在的盗墓贼,猖獗程度达历史之最,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探测古墓的确切位置。 常常是团伙作案,测探、偷盗、运输、销赃一条龙。挖出的元青花,国内不敢认定,说真品为赝品,正好运到国外去。我们不能不怀疑大件元青花精品频频在国外现 身并拍卖,这不能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有些元青花的持有者知道手中宝物的“来历”,而又不能不违的说是“传世品”或“地堆上捡的漏”。他拿去请专家鉴定时,当专家作出否定的意见时,他心理当然十分不平衡,于是四处大声疾呼:专家的眼力不行!这种声音多了,便给我们的专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在我国,青花瓷器最早产生于唐中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巩县窑的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点。但目前学术界尚有些争议。由于与本文的元青花关系不大,暂不追 述。青花瓷器在宋代300年的历史中没有发展起来,这主要的原因是与宋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有着直接关系。当时,白色和蓝色是丧葬事宜的主色调。而白底蓝 花的青花瓷不宜人民日常生活所使用。到了元代,中国由蒙古族人统治,蒙古族人崇尚白色和蓝色。按照萨满教的解释,蒙古的感谢都是“查干·牙速惕”(即白骨 者),是高贵、纯洁的。在每年重大盛典活动中,从皇帝到臣子,从帽子到靴子,自上而下,一身洁白。蒙古人认为:天是蓝色的,长生天力是指成吉思汗至高无上 的权力,蓝色成为了成吉思汗整个黄金家族的代表色。

    青花瓷是釉下彩绘。而这一工艺在宋代的磁州窑和吉州窑就已成熟了,它为元青花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蒙古族人性格开朗豪放,偏爱民族风格浓郁的装 饰,怅房、地毯、服装、头饰甚至马鞍刀鞘和日常使用器皿,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对比度大,纹饰繁密。特别需要一提的是,从北宋晚期到金元,宋代五大名 窑中的定窑,其工艺水平达到了该窑历史上的巅峰期,尤其是它的印花工艺,借鉴了缂丝工艺,图案繁密而不乱,等等这些,为元青花的构图和艺术风格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元青花的产生,正是由于上述的多种因素和条件之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是由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

    元青花这一彩瓷的出现,改变了自元以前一千余年单色瓷的面貌。它的一出现就令世人赞赏不已。 当时,蒙古族人是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文化特点及风格必然对元青花的绘画和构图产生重要作用。再有,在艺术品的创作和工艺品的制作上,迎合统治者的兴趣和喜 好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习惯。蒙古族统治者,喜欢圆、满、繁、密的艺术风格。元青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迅速成熟起来的,就连它对修坯不甚精细,器 里粗俗,也都有蒙古族人性格的特点。

    由于元青花的美艳夺人,深受权贵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喜爱。元朝朝廷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大量出口元青花瓷器,一是满足了元朝政权库 银的收入,二是满足了其它国家特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十分崇尚蓝色,我们出口的大件元青花精品,一直被他们的统治者珍藏并视为国宝。

    元青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它是我们民族的东西,只有是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东西。如果错误地把它看为“当时就是为了适合伊斯兰民族围坐吃抓饭 的习俗而为外销特烧的。”那么执这种观点的人就会怀疑我们国内没有或稀少有元青花了。如果有人拿一件元青花请他鉴定,他总是看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总 觉得它是赝品。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人家丢了东西,开始他怀疑是邻居愉了他家的东西。于是,看这家邻居像贼,看那家的邻居也像贼。后来,他在自 己家找到了丢失的东西,再看邻居,就全都不像贼了。这就是心理作用。在这种心理作用的作用下,看国内轻易出现的元青花,就会总觉得它是赝品。甚至,既使是 拿一件土耳其托普卡卜博物馆的元青花让一位普通居民拿到专家那鉴定,十有八九,会被认为是赝品。难怪有位藏家气愤地说:“他隔着十米远,把手一挥,新仿。 这哪是在鉴定瓷器,分明是在鉴定人!”

    思想意识的转变,对我们认识元青花,研究元青花,鉴定元青花,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我真诚地希望,这篇拙劣的短文,能给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老师们、藏友们一点小小的启示。

   注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管会:《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1年1期。
  ③同②
  ④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2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