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飞的笨鸟

讲文明,讲礼貌,爱艺术,谈幽默
(个人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复制)
个人资料
越吃越蒙山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相对论效应

(2018-04-02 07:07:21) 下一个

(对外在世界的认知 之十三)

1945年8月,日本本岛的上空升起了两朵巨大的蘑菇云。两颗被美国B29型轰炸机空投下去的代号叫做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造成了广岛和长崎两地24万和15万人的瞬间死亡,而这不过是一公斤铀235裂变后转换出来的巨大能量。几天后,日本天皇发表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战时美军将核武器在战场上的首次应用,可以说是对爱因斯坦E=mc2  这个世纪等式的实效验证。当一个质量很小的中子以光的速度轰击铀的原子核后,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以297,000km/s的平方为系数的, 对这样的等式描述出来的联动结果,想一想真的会让人头大。追寻起来,这个事情的源头还是发生在此前四十年的1905年。那时,爱因斯坦在论证了光电效应,说明了原子和热力学的关系,并解释了光的常量概念之后,又发表了他的第四篇文章,《物体的惯性取决于它的能量内容吗》。看到这样的题目,很容易把内容想得很直白。对于我这种以前常在胡同里串的人来说,就觉得这文章说的是有关手里拿了块板砖的事情。我要是想举起板砖向别人拍过去,最好先掂量一下它的大小和重量,这样就能知道用多大的力气才能平地生风,达到一下子把人打懵的预想效果。不过,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爱因斯坦的意思是说,物体的质量是能量内容的衡量指标,在光速的撮合下,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因为,它们原本相亲相近,实际上是一回事。能量不过是个面具,是假象。能量就是质量一直等着想要成为的那个东西。为了说明这个理念,爱因斯坦写出了E=mc2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爱因斯坦发表了四篇重磅文章,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锋芒毕现,令整个欧洲都为之震动。然而这也只能算是开始。十年后,爱因斯坦把这些理论归结为“狭义相对论”。狭义是说,上述理论的设计推导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环境场内的,在这里,重力或说引力还没有被考虑进去。接下来,爱因斯坦要把大家的思路扩展到外太空,去了解星际之间的往来之道。

1915年,爱因斯坦推出了广义相对论,在这里,引力被加了进去。在狭义相对论里,光速是一个钢性不变的标杆,用它来度量宇宙时,空间和时间都可以像橡胶那样变软弯曲。进而在广义相对论里,爱因斯坦在宇宙这片橡皮一样的平面上,又展示出引力带来的下陷漩涡,展示了引力波纹,并且通过对黎曼留下来的想法的梳理,爱因斯坦在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翻过来调过去地进行了观察分析,他认为这两样东西都有我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属性,像是结合在一个多面体上的两个层面。当然,即便如此,光速仍然是个常量。

 

按照广义相对论的解释,宇宙中的空间像是一个弹力橡胶蹦床,如果上面什么都没有,蹦床的表面是绷紧的,是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把一个保龄球放上去,蹦床的表面就会出现下陷。这时候你蹲下去从反面看蹦床,就会看到一个反抛物线那样严格对称的曲线,像是隧道一样的下陷袋,这是重球把富有弹力的床面拉抻的结果。再回到床面,我们可以拿出一个斯诺克桌球,用手指把桌球从边缘弹向中间,小桌球就会顺着坡度滚向保龄球拉拽出来的下陷袋,这就是重力造成的时空扭曲。在广义相对论中,质量告诉空间如课弯曲,空间告诉质量如何运动。质量用来扭弯空间所使用的工具是引力;空间用来让质量运动的指令也是引力。所以,引力是语言,是命令式语言,在空间和质量之间的交流中,是空间曲率不得不服从的指令,而这种语言的语法格式,则是黎曼和高斯在他们给出的数学定义中所描述的。而这种数学的描述,以爱因斯坦的观点,尽管是与经验无关的大脑思维的产物,但还是那么令人欣慰地适合现实的客观。

 

在刚开始的时候,爱因斯坦知道自己的理论未必就是无懈可击,但他确认那些都是革命性的。他像黎曼那样是从最基本的公理和假设中寻找瑕疵毛病,寻找那些一直在蒙骗我们的前人留下来的想当然的前提定论,他认为,假设不应该是概念上的必须;几何就是反应现实的,非欧几何就应该是在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宇宙真实。于是,爱因斯坦找到了前人的毛病,推翻了定理。他推翻了人们对时间的假设,还推翻了牛顿的定理。牛顿曾以他的数学和引力学公式,推导了当时所知的几大行星绕太阳旋转所需的时间,尽管不是严丝合缝,但还是非常非常接近真实的情况。19世纪中的时候,一个法国人按照牛顿的理论,发现了天王星,并且预言在这个星球之外,应该还有一颗行星在那里围着太阳转。果然,不久以后,有德国人发现了海王星。不过,事情应该还不算完,按照牛顿的公式计算,还应该有一颗另外的星星会跑出来。但是到了1900年,这颗星星还是没有出现,而这时人们发现最接近太阳的水星轨道偏差比以前推算的要大得多,达到了42秒/年的水平。爱因斯坦花费了许多功夫,试图找出这种误差的数学解释。最终,他得到了一个包含四十多个变量的方程,一个基于他的相对论橡胶理论的方程,一个来自于非欧几何的方程,其结果与水星公转的42秒误差完全吻合,一个抽象的数学函数与宇宙的现实终归一致。

 

1907年,爱因斯坦预言,光线在经过太阳的附近时,会发生偏移。他的意思是说,光会被强大的引力拉弯。这个想法同样可以用前面的那个橡胶面的空间来解释。在那个由保龄球带来的V型凹陷曲面上,我们从边缘弹动一只小球,让它快速地直线前行,滚过下陷区的边缘而又不坠落人隧洞中,这时小球在曲面上留下的轨迹就是弯曲的。如果爱因斯坦这次又是对的,那么我们人类从远古就开始仰望的天空,一直就是错位的,我们看到的星星,就都是偏移了的。可是,在宇宙现实中这可能吗?重力只是对质量大的物体才起作用,抓不住碰不到的光有质量吗?但是,这个预言是可以观测验证的,所需要的只是一次完美的日蚀。1919年5月,南半球的上空发生了一次完美的日全食,英国剑桥的爱丁顿爵士,带队在非洲观察拍摄到了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弯曲,从此,爱丁顿也就自认为是第二个懂得相对论的地球人了。

 

根据相对论的数学推导,爱因斯坦把引力等同于加速度,并由此引申出了所谓的“引力红移”理论。在上一篇里,我们已经知道速度会使时间变慢,越接近光速,时间就会显得越慢。既然引力和速度密切相关,那么引力也会放慢时间。这也是可验证的吗?应该可以吧。古时没有钟表,最简单的计时方法就是静下心来数自己的脉搏。伽利略就是用这个办法计算摆锤的频率的,所以,振动的数量代表了时间。光也有振动的频率,非常精准,也是一种钟表,代表着时间。当引力很大时,光线被拉弯,虽然光速还是保持不变,但是光的振动频率被减缓了,也就是说重力强的地方时间被放慢了。比如,绿色光的频率是每秒540千亿次,而红光的频率要慢一些,是每秒440千亿次。如果引力能够减慢时间,就会使光线变红。这个预言提出后半个世纪里没人能够做出验证,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两个哈佛的物理学家检测到了,在重力变化时伽马射线频率的相应变化,由此“引力红移”理论得以证实。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不单是爱因斯坦提出的预言假设理论公式不断地被验证(像前不久还有的引力波报告),而且很多通过相对论建立派生出来的别的理论,也是不断地得到证实推广,这其中有黑洞理论多影现象等。在1999年12月31号出版的《时代》周刊上,爱因斯坦被命名为二十世纪第一人。这实在是因为在那段时期里,没有其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能够像爱因斯坦的那样,如此深刻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越吃越蒙山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lywanda' 的评论 : 我不在国内发表文章,那里风气不好,我以前开过博客账户,被盗用的厉害,就放弃了。
你可以转发,但请表明出处和作者就可以。谢谢留言。
lilywanda 回复 悄悄话 这篇写得真好。比下一篇好: 有些地方用词不严谨, 好像有一句"意识行为影响观测结果"...
另外你在其他国内可以看到的网站上有发表这些文章吗? 我想在微信是分享您的文章, 我的朋友圈人不多, 也很少发东西, 只发自己认为有意义和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的东西。
另外很喜欢你的头像(是自画像吗?)猛一看有点犯傻,仔细瞧有点恃才傲物呢

越吃越蒙山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没有相对论就没有黑洞,没有黑洞就没有霍金:)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有时会把霍金与爱因斯坦相比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