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底去纽约过圣诞节,刚好赶上MOMA举办蒙克的画展,让我有幸能近距离观赏这位象征和表现主义大师的原作,感觉心灵为之振动,真是不虚此行。
蒙克的画作《尖叫》是艺术史上最被认知的杰作之一。那双嵌在苍白头颅上空灵失惊的眼睛,将心悸的震颤通过浓烈的色带衍射开来,似乎让画前凝视它的人都感到余音尚在。据蒙克自己的回忆,他少时体弱多病,眼见得了肺结核的母亲和姐姐的痛苦离世,心灵脆弱的蒙克对人生更增多了一分焦虑和恐惧,所以只有专注艺术才能暂时忘却那些在梦魇中出现的幽灵和鬼魅。蒙克的艺术天赋主要是来自母亲一边,而对于宗教有着病态般虔诚的父亲,极其反感儿子的爱好,认为是不务正业,父子俩由此一生不和,但蒙克却也遗传了父亲的忧郁敏感和恐惧神经质。蒙克曾经这样解释他埋藏在自己作品后的愤懑和忧郁:‘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我几乎就是个疯子。我被拉扯到了极限,自然在我的血液里高声尖叫,我最终放弃了能再施予爱的希望。’事实真是这样,由于顾忌自己精神方面的缺陷,或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蒙克终身未娶。具体到《尖叫》这幅画的起因,蒙克写道: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正与两个朋友走在路上,天空突然变得象血一样红,我停下来依附在栏竿上,感觉难以名状的疲惫。火与血的舌头在蓝黑的海湾上伸展而过。我的朋友继续朝前走去,而落在后面的我,惊恐得浑身战栗。这时,我听到那来自苍穹的巨大深远的尖叫。。。
蒙克成为画家的年代也正是佛洛依德开创精神分析理论的时候。性、死亡和女人招致的毁灭因素对蒙克的困扰,真可以是弗洛伊德研究此类问题的经典案例。按精神分析的理论,幼时心灵得到的烙印是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解磨灭的。蒙克在他的系列作品‘生命的雕饰’中隐藏的许多象征标识,其实就是他潜意识的表露。作为‘生命的雕饰’组画其中之一的《尖叫》,蒙克前后一共画过四个版本,虽然更能动人心魄的是另外的两幅油画版,但站在MOMA拿来展出的这幅粉彩版面前,对应画家的心情写照,仍然觉得气场浓重,意念之间竟想起毛伟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绝色诗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当年这位无所畏惧的红军首领,在生死未卜的逃亡路上,也是看到了势如滴血的夕阳,也是感到了前程的艰辛密布,于是感慨激奋之下,写出了这样悲烈壮丽的词句。从纯艺术风格角度看,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和蒙克所代表的表现主义艺术非常相近,表面看上去,都像是通过不经意的提炼,然后用浓烈精简的色彩作出了最强烈的内在意识表达。毛泽东与蒙克有着相似的少时经历,那就是与父亲的性情不和及对母亲的气质传承。但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毛泽东自小就性格叛逆意志坚强,在一次他以跳河求死去抗拒专横父亲的家庭暴力后,好像这世界上就没有力量能降服得住这位未来革命领袖的放任不羁了。假如,毛泽东当初没有追寻共产主义革命造反理论,而是大力发扬与生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那么,早年间父亲的专断粗暴在其心灵上投下的阴影,通过他的画笔流出,会是怎么样的一种色彩表达,又能传出什么样的意识轰鸣呢?当然,实际上老人家的一生也是一直在切身实践艺术,只不过那种艺术的名称叫政治。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他潜意识的流淌而至,应该说是历史发出了难以承受的尖叫。
敏感的天才加上极端的经历,这样才能对艺术作出极致但又恰如其分的提炼,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仅仅通过勤奋和孜孜不倦就能达到的。我虽然一直觉得自己有些另类潜质,有时候情绪上来,甚至有精神分裂的苗头,但我不具备真正艺术家的偏执,也不是那种敏感得没有皮肤的灵异之人。所以,只能搞些小资情趣的自娱自乐。去年夏天,友人来信诉苦北京的混沌闷热,晚间做梦,儿时清爽的北海就从潜意识里流出。第二天,我架起画布找来颜料,学蒙克的线条色彩的提炼方式画了张清风将至的北海。画作完成后,我虽表面上说是懊恼画面中老是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平淡,其实暗地里还是在庆幸自己心境的随和淡定。是啊,都这把年纪了,已没有激情去做能让人失声尖叫的事情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jqCp4cYJg
喜欢你的清风将至的北海,仿佛回到幼时。那时的北海清风习习,柳树轻摇......
不懂画,但还是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宁静,祥和,空气清新的你的”儿时的北海公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