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人为何能富过三代,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事张扬,识大局,讲政治。
成功的商人叶澄衷
上海的澄衷中学是叶澄衷创办的一所学校,至今还是上海很有规模的重点中学。学校每年都有纪念叶澄衷先生的活动。
宁波商人的主要先驱之一是叶澄衷,至少有数十位著名宁波商团人物,曾是叶澄衷手下的学徒。宁波帮的成团崛起,叶澄衷居功至伟。而叶澄衷身上具备的各种品质,几乎就是宁波商团取得成功的秘诀。
叶澄衷14岁(1854年)在上海黄浦江摇着小舢板以摆渡维生,劳累一天也只够糊口。但转机在他17岁时降临。有一天,他拾得英国洋行经理劳勃生遗失的公文包,然后物归原主,而且不收报酬。他的诚实打动了这个英国人。劳勃生当即提议:由他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代销,销后再结算本金。
叶澄衷的发家史由此揭开序幕,一发而不可收。
除了诚信之外,叶澄衷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勤奋好学。
叶澄衷14岁就出来谋生,只接受了最基本的启蒙教育,但这位在黄浦江摇舢板的少年,在和外国人交往中学习了一些西方语言。凭借语言工具,叶澄衷对国际时事的了解和把握甚至超过当时的清朝政府。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一名德国商人被召回国,他开设的可炽煤铁行只好盘出。叶澄衷获悉后,当即将其盘入。经过几年经营,煤铁行成为上海滩最早以经营进口煤和旧铁为主的商号,从此成为第一家华商经营的钢铁企业。
到了清朝末年,叶澄衷已成为横跨商业、地产、工业、金融业等几大领域的巨贾,资产超过8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叶澄衷创办第一所学校并不正规,在创办顺记五金店的过程中,他为了培养商务人才,曾专门创办业校,聘请洋人教师,组织店员学习知识。
叶澄衷创办的第二所学校则被载入了史册。1898年,叶澄衷在虹口张家湾兴建澄衷蒙学堂,又名澄衷学堂。1900年学校发展为从小学到高中的规模。蔡元培是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
胡适和竺可桢是澄衷学堂的最早一批学生之一,他们在澄衷学堂开始了接受新式近代教育的第一步。
叶澄衷还在镇海庄市创办了叶氏义庄,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让庄市家乡的子弟能够接受近现代教育。这所学校很早就教授英语等现代课程,包玉刚、邵逸夫等人就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除此之外,包从兴、赵安中等香港著名人物,也是该校的校友。
和历史上晋商、徽商相比,宁波商人除了多数从事近现代新式事业之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历经数百年不衰。21世纪初期的今天,光境外就有30多万宁波帮后代,其中至少有七万人仍从事工商业。
重视子女教育,让子女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小港李家
由于自身蜕变、政治变动、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中国向来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财富和荣誉难以长期维系和传承。哪怕是今天,新富阶层的继承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宁波商人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呢?
除了宁波商人注重诚信、吃苦耐劳等许多原因之外,注重教育、给子女以自由发展空间,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只要提起小港李家,几乎无人不晓。事实上,哪怕是21世纪初期的今天,李氏家族仍然是名门望族。
小港李家是从李也亭开始,李也亭道光年间就在上海经营沙船生意,后来经营钱庄、地产和近代金融业,是比叶澄衷更早的宁波商团先驱。这个传承100多年、已繁衍至7代的庞大家族中,除了商人之外,还有赞助辛亥革命的会党领袖、国民政府要员,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更涌现出了大批艺术家、科学家。李氏家族人数众多,除留大陆的人外,遍及美、英、日、毛里求斯和港、台等地。
小港李家中还有人参加革命。李又兰是李善祥次女。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李又兰嫁给了后来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
中国许多商业上成功的大家庭,多数都希望儿女能继承家业,继续从事工商业,但在宁波商人家族中,早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比较开明。子女可以按照他们的兴趣来选择职业,在他们眼里,如果孩子在学术上、艺术上取得成就,父母也同样感到自豪。
中国改革开放前,“宁波帮”的概念一度为人避讳。避讳最终为邓小平所打破,邓小平不仅肯定宁波帮的作用,还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他指出:“宁波的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宁波港,一个是宁波帮。”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进一步号召“要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注重子女教育,不张扬,脚踏实地,不怕吃苦------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少了这些要点。
祝新周快乐!
"我们不能说宁波怎么好,或者温州有什么不好"
Easycity回复:
谢谢博主回答。
我真是希望各个地方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整个国家探索出一条道路,或是几条可行的道路。可是这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我以前以为中国的光明未来,是在薄熙来的重庆和汪洋的广东,现在看来有点悬。
还有,为什么博主举的例子,大部分是在上海的宁波人?要我看,那是上海人富过三代,只不过上海人有三分之一祖籍宁波。比如,上海有很多苏北人也富过了三代,江泽民还成了总书记。我不知道上海人祖籍苏北的是不是比祖籍宁波的还要多,如果是,博主的标题岂不是要改成“扬州人富过三代,历史名城,人杰地灵,美食独步天下".
看到报纸上介绍说温州人做生意有魄力,有10元本钱就要做100元生意,结果怎样,就是评论中说的了。
改革开放,许多温州人都从小商贩,一下子变成大企业家,有钱炒这炒那,还有高利贷是温州发展中大家看到的
1949年,大批宁波商人从上海等地迁移到香港。1967年,宁波旅港同乡会成立,众多宁波人开始在香港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并迅速在工商领域施展才华,占据“首领”地位。比如厉树雄、陈廷骅、曹光彪等在纺织业,包玉刚、董浩云等在航运业,丘德根、邵逸夫、袁仰安等在影视业,李达三在酒店业等等。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等成为世界级工商巨子。
除了工商业外,许多宁波人在香港政界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前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宽诚、现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邬维庸、前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马临、前港事顾问郑维健、李宗德、特区政府民航处处长林光宇
想看一看这里是不是能够客观探讨问题的地方。
我想我们应该客观探讨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宁波怎么好,或者温州有什么不好,大家都是中国人,好是中国人大家好,有缺点也是中国人的缺点。
我的看法是三点,也就是宁波和温州的不同之处;
一是宁波人到上海做出市面已经一百多年,到香港做出市面已经六十多年,而温州人真正走出温州做出市面是1978年改革以后,当然温州人在各地做小商小贩是很多
我几年前看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讲温州人如何礼义传家,重视教育,互帮互助,吃苦耐劳。讲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的书出了很多本,有一个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讲温州人从南到北,从中国到外国,都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我非常高兴,逢人就说中国复兴的希望在温州。
我父亲因为买过温州皮鞋,单位里买过永嘉出的单板机,到那时还对温州人的成就心存疑惑,搞得我老大不高兴。
前两年,突然有新闻说温州有老板跳楼,更多的老板跑路。损失的钱绝大多数都是亲戚朋友的钱。这跟吃苦耐劳,礼义传家的名声就有点不相符合。搞得我现在见到朋友都不好意思。当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因为当年我为温州人宣传而当面嘲笑我。
我非常清楚宁波离温州有非常遥远的距离。我地理不好,只知道宁波和温州都在东南沿海。只不过,我现在一看到这种宣传某一个地方的文章,就心惊胆战。一方面希望这是真的,一方面又怕下一个经济危机就暴露出比较严重的问题。
还请大家说说宁波到底在那个地方,周围有什么大城市,民风能不能经得起2008年的危机。
问好bo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