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005-09-30 14:55:38) 下一个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Louis Kahn (1901-1974) , 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73岁时,从印度考察项目归途中,心脏病复发,死于车站洗手间。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朋友,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身后留下近五十万元的债务,  一个法律上的妻子和女儿,两个情人,以及这两个情人为他生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儿子Nathaniel Kahn,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和制片人。Lou去世那年,他11岁。

 

第一次听到有关这个纪录片是在车上听一个我很喜欢的访谈节目,这部纪录片入围当年的奥斯卡。当时Nathaniel正在讲他第一次在看到他父亲的某个建筑的经历。讲他如何让助手蒙住他的眼睛,带他到建筑前面,听着风声和远处的嘈杂声,感觉到它的存在。当时我正开车在一段很黑的高速上,听到这种有些奇特的方式,让我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好奇。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坐在影院里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整个纪录片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可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一点一点堆积起来,以至于感到沉重。

 

Lou在三岁时,有一天被炉火的光亮所吸引,于是拿了一块煤炭放在兜里。衣服着起火来,严重的烧伤了他的脸和手。他伤得很重,他的父亲觉得如果他死了比活着可能更幸福些,但他的妈妈说,他会因为这些伤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在他大约五岁时,他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他的童年一点儿也不优越。他从小就有绘画的特长,可家里太穷,买不起铅笔,没有关系,他可以在后院将木棍烧焦做成炭笔。学校的孩子取笑他脸上的疤痕,他就等到最后一遍铃响之后再进课堂。他也有喜欢的女生,只不过那女生喜欢别人。

 

童年的艰辛并没有在成年后马上得以补偿。一直是妻子在供养全家。当时建筑流行的所谓现代风格,总是让他觉得缺少些什么。直到50岁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51岁时的罗马之旅给了他巨大的启迪。他决定建造具有古典遗址感觉,具有永恒纪念象征的现代建筑。

 

Nathaniel 采访了许多和Lou同期的著名的建筑师,我没想到建筑师们竟大多长于表达。说到建筑,说到主题,说到成功的意义都是侃侃而谈。他们给了Lou的才智极高的评价。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贝律铭,温和,谦逊。Nathaniel 说和Lou比较起来,贝律铭的客户比Lou要多得多。贝律铭笑笑说“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人吧。我比较有耐心。如果客户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不会和他们当场起争执,我会改天再找机会继续说服他们。但是Lou就会在当时坚持到底。但如果Lou能找到一个真正理解他的客户,那个客户就会是他终生的客户。 我就没有这样的客户。”

 

Nathaniel 又说和Lou比较起来,由于善于和客户沟通,贝律铭的作品众多,遍及世界各地。贝律铭说:“建筑数量本身并不代表成功。三,四件杰作比五,六十件普通的建筑要重要的多。” 就象贝律铭所说的,在看一座建筑成功与否时,必须要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不只要看到今天新奇刺激的一面,还要要考虑到四,五十年后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会不会给人同样精神上的震撼。

 

欣赏天才时,人们常会不由自主地犯一个错误,就是误以为天才和美德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真的不是啊。在肯定Lou的成就的同时,Nathaniel并没有刻意将他的父亲刻画成一个完人。Nathaniel 制作这部影片的本意是为了了解对他来说只有片断记忆的,陌生的父亲,无所谓好坏。所以在影片中我们不断看到那种间于被他伤害和对他崇拜的之间的矛盾。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Lou在工作中对待同事的不近人情。他会凌晨三点给助手打电话,告诉人家,人家的作品模型是垃圾;他会不让为他工作的人回家照顾分娩的妻子因为项目要赶时间;他也喜欢成功的滋味,他会为没被选去做肯尼迪博物馆而耿耿于怀。

 

我们还看到,生活上,除了从一而终的妻子外,Lou先后有两个情人。她的情人对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尽管Lou连其貌不扬都算不上,由于烧伤的疤痕,应该说是比较难看,但他极具个人魅力,才华横溢,语言能力很强,很讨人喜欢。影片中的情人已经80几岁,提到当年怀孕,Lou不肯同她结婚,不得不选择分手,依然泪流满面,说并不想离开他。

 

两个情人都没有再婚,都选择做单身妈妈,都全心全意地相信Lou的才智,直到今天还在维护他。以我一个普通人的揣测,当年的年轻女孩子,独自面对那么大的压力,被迫做出痛苦的抉择,在当时,埋怨,愤怒多少总会有吧。也许是岁月或记忆的选择才能让今天的她们这样释然。聪明如Lou 他如何不知道做情人的屈辱。让他不能和他的情人在一起的原因,依我看不只是工作。他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被他吸引的这类女人,往往更注重精神上的富足。为了她们所热爱的事业,以及她们对他才华的仰慕,虽然很痛苦,但她们往往甘愿付出这样的代价。也许爱真的是有许多种吧,有着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委,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权评判。

 

到底如何衡量成功,是金钱,是名誉,还是不朽之作;到底如何评价一个人,是杰出的建筑师,是不负责任的父亲,还是多情但自私的丈夫,情人。有人说伟人大多如此,一方面强了,另外的方面就弱了。可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抉择的问题。无意识抑或有意识,他做出了对人生的选择。

 

Lou的一生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大半生的失败和挫折到底是毁了Lou还是造就了Lou 众说纷纭,每个回忆Lou的人都会说出自己认为的真相。但这真相又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看法呢? 我们的存在本身多大程度是巧合,多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呢?正是象这部影片以及许多其他的事情,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建筑知之甚少。总觉得建筑不象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充满情感。这就是因为不懂吧。我想每一个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都会和Lou一样加入他的快乐,孤独,或向往。迄今听到评价建筑最好的说法还是那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影片再好,还是无法传达建筑的光线,层次,空间和含蓄。有三个很希望能亲眼看到的Lou 的建筑:

 

Salt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La Jolla, California。工程完成时,Lou 65岁,他说这是他第一件真正满意的作品。

 

Capital of Bangladesh, Dhake Bangladesh (孟加拉) 历时23年,完全手工完成。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 India这是他最后一件作品,当时他已经73岁,他不在意是不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也不在意是不是会赚钱,只是神采飞扬的工作,工作。

 

如果你在我之前看到这些建筑,一定记得告诉我你的感受。

 

Capital of Bangladesh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淑女司令 回复 悄悄话 来串门了,你文章写的很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