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安芃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墓碑》节选25 饥荒年代的农副产品出口

(2025-10-15 06:25:55) 下一个

《墓碑》节选25 饥荒年代的农副产品出口

 

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在农民大批饿死的时候,却大量出口粮食。

 

按生产年度计,与1957年相比,1959 年的粮食产量减少了2500 万吨,而1959 年的粮食出口却增加到415.75 万吨,比1957 年的209.26 万吨多了一倍以上(见表20-4)。这一年,中国的粮食出口创历史最高纪录,达415.75 万吨,这是“贸易粮”,每吨“贸易粮”相当于1.2 吨原粮。415.75 万吨贸易粮相当于500 万吨原粮。留给农民的口粮都是原粮,其中大部分还是山芋(又称白薯、红薯、甘薯、红苕。由于本书引用各地档案资料,所以在各章中名称不一)。1959-1961 年农村人均年消费粮食量为164 公斤,1957 年为204.5 公斤。按1957 年的标准算,500 万吨原粮足够2450 万人吃一年。大饥荒最为严重的1960 年,还继续出口粮食272.04 万吨。1959年几乎没有进口粮食,1960 年也进口很少,直到大饥荒发生以后的第三年,才开始进口粮食及少量砂糖。而进口食品都是供应给城市。(见表20-5)

 

在这期间,不仅出口粮食,还出口了大量的油类、鲜蛋、肉类、水果等当时极为珍贵的食品。1959 年4 月19 日,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电话会议上,李先念讲了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猪和蛋出口的问题”。当时农村已经饿殍遍地,没有饲料,猪长得又瘦又小,几十斤就收购走了。李先念说:“今年一季度2.6 万吨猪的出口任务只完成一万零几十吨,这样不行。请各省委考虑,既要很好地说服,也要加一点命令。”李先念抱怨说:“猪出得很不好,出的不是猪而是狗猪。香港挖苦我们,把我们出口的猪烧掉了,说有瘟病,不然三四十斤为什么卖掉呢。捷克总理西罗基给周总理写信抗议,说:一是交不了货,二是交来的不敢在市场上出售,质量太次。”谈到蛋,李先念也抱怨出口任务完成得不好。他要求商业系统“来一个突击收购运动”,“要采取断然措施来解决出口问题”。

 

为了从农民嘴边挤出食品出口,在收购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暴行。四川省壁山县狮子公社虎峰大队在1960 年4 月收购鸡和蛋时,不是按社员实有的鸡和可能生的蛋来摊派,而是按人头下指标,不管有鸡无鸡,不管鸡下不下蛋,不管是不是下蛋季节,将任务层层下达,社员完不成任务就要受到惩罚。谁家拿不出鸡蛋,食堂就不让谁吃饭。六队社员柯政国没有蛋上交,全家7 口人被扣饭。他母亲到亲戚家借了6 个鸡蛋上交了才解除扣饭。除了扣饭以外,完不成鸡蛋任务,还不准买盐、煤油、烟等日用必需品。有的供销社干部和生产队干部,为了完成鸡蛋征购任务,竟不经社员同意,到社员家强行捉鸡。捉鸡经常是深更半夜进行,弄得鸡飞狗叫,人心惶惶。

 

表20-4 1956-1965 年间中国的食品出口(略)

 

商业部党组提供的肉、蛋、水果等食品的出口数字是:1959 年商业部系统供应出口的任务完成了303000 万元,占出口计划的110.8%。比1958 年供应出口实绩增长了28.9%,其中,猪肉供应出口23.3 万吨,是建国以来出口最多的一年;冻牛羊肉2 万吨,为出口计划的125%;鲜蛋出口5200 多万斤,冰蛋出口6208 吨;活家禽出口954 万只,冻家禽出口7022 吨。

 

此外,还出口苹果10.2 万吨,桔柑9.1 万吨。

 

表20-5 1956-1965 年间中国进口的食品数(略)

 

从表20-4 中可看到,1959 年到1960 年,在全国饿殍遍地的时候,中国出口了多少食品!这食品可以救出多少饥民!但是,当时的中国的领导人却没有想到饥民,想到的只是外汇和进口机器。为什么抛饥民于不顾而急于进口机器,是因为没有放弃大跃进的指导思想。

 

由于在政策调整中不能放弃“三面红旗”,所以在经济建设中,“大跃进”的思想始终存在。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二十章 《执政者对危机的反应》第九节《几个重大错误一直坚持到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